青岛建行洗车卡网点: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是什么???(紧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0:12:30
老师叫班上的同学搞辩论赛,主题是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我们是反方,认为流行音乐消极不好,我需要一些证据,麻烦大家了。有了好答案后,我还有多少分就追加你多少分!!!!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一起共同形成了音乐领域中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也是个值得探索的音乐教育领地,假如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把流行歌曲拒之门外,则有如掩耳盗铃。我们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歌曲,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欣赏流行歌曲。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唯心的、不客观的。流行歌曲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一支在典型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介绍给学生,意义不仅在于了解一首歌曲。针对广大学生滥听流行歌曲的行为,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这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案例描述

音乐教师拎着录音机和相关的音乐资料走进初二某班教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唱《长江之歌》。“长江是我国的重要河流,她以其雄壮宏伟、汹涌奔腾的气势,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师想通过对长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长江,热爱长江.以唤起学生学唱《长江之歌》的欲望。“《长江之歌》的音乐气势磅礴,旋律感人且富有歌唱性,深得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久唱不衰。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6页,这节课我们来学唱《长江之歌》”教师想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都什么年代了,还教我们唱这个,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一片乱哄哄。“你们怎么这样呢?长江之歌可是一首……”教师因激动而变得语无伦次。

“报告”,一位因逃课被班主任抓来的学生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是一位在校园歌手卡拉OK比赛中以一曲阿杜的《离别》而获得第一名的男生,音乐感觉很好,嗓音也不错,是音乐老师想培养的对象。他的逃课让这位音乐教师感到十分失望和痛心。“你为什么不上音乐课呢?”教师责问道。“音乐课没劲,唱书本中的歌曲找不到感觉。”学生毫无表情地回答:“老师,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此时教室里同学们的声音更大了。无奈之下,教师只得让步了。“这节课我们就破例教唱流行歌曲吧,谁有磁带拿上来,不过你们别说我上课不认真啊。”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已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不停欢呼地太好了,太好了。有磁带的同学纷纷涌向讲台,拿着自己的磁带拼命向录音机里灌。好像是在比赛,谁的音乐能先放谁就是英雄。“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的累了……”录音机里终于专出了《记事本》那深情优美的音乐来。随着音乐的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像着了魔似地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觉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顷刻间便沉醉在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而此时的教师却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和困惑之中。

三、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所表现的,正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行潮”现象。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歌为心声。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不难看出,如果歌曲缺乏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的东西,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而学生是当代的学生,并且生活在信息传媒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正因为时间上较大的落差,才造成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接受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

面对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这一现象,音乐老师何为?初中音乐课往何处去?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雅与俗的关系?这些都是横在我们音乐老师面前辄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普通音乐教育内容的全方位性,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一课题。我们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但其中也必须有主次之分。不给流行歌曲一个适当位置不行,把这个位置摆到不适当的高度也不可取。在近年的全国歌手大赛中,常可以见到一些流行音乐获奖作品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更有在2001年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

作比赛中,一首大胆运用较现代作曲技法与流行音乐诸特性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水调歌头》,即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获得评委的肯定。在人们对流行音乐大潮流的迷惘与盲目之后,渐渐已有了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另外,音乐家们的介入无疑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说将流行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二,改变“重技轻乐”现象,树立育人观念。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教学法中强调:“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

其三,淡化自我,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们很多老师喜欢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喜欢民歌,便让学生都喜欢彭丽媛、宋祖英,自己喜欢二胡,就不厌其烦地学生听《二泉映月》《良宵》。这种教学思想总体而言还是感性的,过强的自我意识在左右着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其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拓宽欣赏视野。音乐老师不能老是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自以为是的散步,拒绝一些现代的东西。我们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昙花一现的“高雅”音乐,而流行音乐中也有经典之作。贝多芬的作品未必都是经典,流行歌曲并非都是靡靡之音。因此,做老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其五,寻找当代与传统的契合点,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其实这个契合点不难找,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旋律”二字,无论是古是今,无论是中是外,也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可以通过旋律来寻找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课,编排了以下器乐曲和歌曲片段:《命运》《梁祝》《卡门序曲》《茉莉花》《献给爱丽丝》《同一首歌》《唱脸谱》。所有片断均为精彩片段,可以说涉及古今中外。听后,我问学生什么感觉,学生具体说不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都认为好听,这“好听”当然是从旋律上而言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欣赏层次并不低,由此我想到,要解决学生欣赏习惯并弥补当代与传统的落差,就应该从旋律着手,让学生先欣赏一些以前来必是最经典但却好听的音乐作品。因为习惯的养成,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此这般之后,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与严肃音乐的距离,他们会发现“在严肃音乐那张古板的面孔后,也有许多欢快跳跃的美丽音符”,这时教材上的《姑苏行》《胡桃夹子》,他们也就能接受并且觉得动听多了。当然,在这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丰富学生的审美范畴,也是很必要的。

其六,活跃课堂气氛,淡化技能性,突出欣赏性、审美性。无论什么有趣的东西,一旦上升到理论成为学习的对象,学生往往就会对其失去兴趣,但如果让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进行学习则会轻松得多。

四、新课标下对中学音乐教学中“流行潮”的探析

1.“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必要性。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的一块艺术教育园地,它不可能与社会相脱离。那么音乐教育也就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教育体制等所呈现出的一种“多元并存,多极发展”的格局,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遵循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判标准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面对丰富的音乐种类、多变的音乐风格,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思改变,不求创新,只是沿用陈日的教学观念,将原有的一套当作“阳春白雪”,社会上流行的视为“洪水猛兽”,不仅不能顺应形势,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更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师长,为学生答疑解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学生本身的需要。众所周知,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周围流行的往往也是他们渴望了解的。从教十多年,常常会碰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讲欣赏时,有学生会提出想听听《常回家看看》《健康歌》……讲节奏时,会有学生突然问道“什么是摇滚”“什么是爵士乐”……如果在从前,我或许可以武断地斥责学生,用批评来掩饰自己对“流行音乐”认识的贫乏,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想我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适时点拨,利用他们的兴趣达到我的目的。我认为,“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细心观察体验,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之所以会冲击校园,确实是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那么,既然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阻止这种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变“堵”为“疏”,看看“流行音乐”是否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做点儿什么。

2.“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掌握。节奏教学我们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也可试着将现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进课堂,那种鲜明的节奏感、独特而新鲜的风格韵味,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平时学的“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几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人再认为编创节奏是件难事,而他们所编的节奏花样之繁多、时值之准确也大大出乎意料。至于欣赏教学,“流行音乐”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好的作品,选曲的原则就是“清新健康,不拘一格”。比如让他们听陈美的小提琴独奏,学生说“古曲音乐原来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深奥难解”;再让他们看《新民乐》的演奏,他们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到我国民族音乐在全新的诠解后所创造出的另一种意境;而听了老师特意为他们找来的自然音响音乐《狼》之后,学生们不仅被音乐中那种朴实纯净的自然之声所吸引,更被作曲者致力环保、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所深深感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爱课本上的“阳春自雪”音乐的基础上,了解和吸纳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3.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而单纯地迁就学生,把音乐课简单地变成流行音乐的教唱和欣赏课。而是对入选教材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挑选的标准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在整个教材中只占适当的比例。流行音乐与正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手段虽然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在基本方法、基础训练、基本理论方面仍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精英教育”中的教育体系,有选择地纳入流行音乐的数学。

并非所有的学生部喜爱流行音乐。笔者曾对初中学生作过多次调查,喜爱流行音乐者居多,但也有一些学生喜爱古典音乐或民族传统音乐,还有一些各种音乐都喜欢,也有一些什么都不喜欢。

不少学生主要由于非音乐的因素而喜欢流行歌曲,在音乐教育的角度上,便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具体场合的环境气氛,音乐教育仅凭一张嘴,一架钢琴加上一张歌谱,教一首学生并不熟悉的流行歌曲,学生的兴趣也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应重点放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上,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努力把传统教学内容教好、教生动,教得学生乐意去学,而不应将教流行音乐当作提高学生兴趣的灵丹妙药。

五、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一直存在“重技轻乐”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而忽视中小学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规律。有的老师,自诩科班出身,懂的是真正的好音乐,对通俗音乐嗤之以鼻,听到学生唱流行歌曲不是冷嘲热讽,便是说上一堆让学生一头雾水的深奥道理,上课更是严肃得可以,满口术语,音乐欣赏不是贝多芬就是巴赫、柴可夫斯基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歌曲也常常是《祖国,慈祥的母亲》《重归苏莲托》之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场面。

许多音乐课如同数学课一样有严格的教案,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原本很能感染人、使人愉悦的音乐,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而变得枯燥无味,孩子们在其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热爱音乐。因此,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些私立学校的外籍教师说,我们中国的儿童不是不活泼,而是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方式太沉闷、太呆板。我们的教学摧残了许多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使有的孩子一生恨音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新一轮的课改,已浩浩荡荡地展开,新课标为我们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建议和指导。让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创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现在的流行音乐一般都是爱来爱去的
我们是学生 长接触这样的歌曲让我们更早的跨入成年人的范畴
像一些古典音乐还有一些老艺术家的歌曲经久不衰的原因就是其歌曲的内涵深远。
流行音乐就像流星
只是时代的产物
只会给我们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

盲目偶像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