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 论坛 汽车之家:可持续发展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9:20:4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
  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我写有一篇文章如下:
1 引言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无节制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而遭受其制约的反思。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子孙后代的发展乃至世界的稳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2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及哲学原理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待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原理
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连续的发展。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3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充分认清中国的国情,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这一切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报告还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3.1 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量,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如不重视社会文明程度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就会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要逐步消除贫困和实现公平、平等原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最终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把现有的贫困与各种社会不公现象继续下去,只有消除贫困,实现真正的公平,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应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宗旨的社会进步过程。
3.2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一起来,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
首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一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三是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其次,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实现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但不会妨碍高速度,而且有利于赢得更高的速度。目前我国买方市场已基本形成,绝大多数群众的需求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大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群众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而提高经济效益,则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效益的好坏,是检验一切经济工作的最终尺度。
3.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制止和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禁止盲目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主张方式,盲目追求社会财富,对自然一味索取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致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人口过剩等问题已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与自然只有共存共荣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站在整个社会、自然界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一切问题,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维护自然的权益,尊重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全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4 总结
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加以科学地设计和实践,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和检验。本文限于篇幅,没有做深入的考证,关于这个课题,有待进一步严肃的研究和探讨,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