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ts楚楚视频:活用的含义是什么?活用最常出现于在什么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2:34:31
古代汉语填空

浅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内容提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中广泛撷取论据,从名词活用的普遍性、动词活用的普遍性、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等方面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

[关键词]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普遍性

所谓词的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性质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离开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这种性质和功能。例如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用如动词,某些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动用法、形容词等用如名词等等。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现就结合具体例名句,对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名词活用的普遍性
1.名词用作一般的动词。
名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再限于它单纯地表示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它表示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象动词那样使用。
①庄公升坛,曹子手操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②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史记·商属列传》)
③小信未孚,神易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④踵门而告之公(《孟子·许行》)
⑤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
⑥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公孙无知之乱》)
例①“手”可译释为动词“操”或“持”;例②“法”是“依法惩处”的意思;例③“福”是“赐福”的意思;例④“踵”原意是“后跟”,这里是“踵至(亲身来到)”的意思;例⑤“首”是“头朝着“的意思;例⑥“瓜”都是食瓜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
①桓公解管仲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
②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史记·平原君列传》)
③先生之恩生礼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④(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例①名词“相”是使动用法的,在此表示使…为相,“之”是宾语,“相之”即使之为相。例②名词“臣”与例①“相”相同,即使诸候为相。例③名词“肉”和例④名词“汗”虽然也都是使动用法,但“肉”在此不是表示使…为肉,而是使…生肉,“肉骨”就是使肉生骨;“汗”在此也不是表示使……为汗,而是表示使……出汗。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念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认为或看做这个用如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①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
②天下乖戾,而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③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客孟尝君》)
例①的“友风”是“把风当作朋友”,“子雨”是“把雨当作儿子”;例②“君”在此表示认…为君,后一个“君”是宾语,“君君”即“认君为君”,也就是“把国君看作国君”;例③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人”。
4.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状语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工具、处所或方式等。例如:
①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②其后,秦稍蚕食储候。(《史记·项羽本纪》)
③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史书·项羽本纪》)
④楚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史记·游侠列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⑥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例①的“人”例②的“蚕”是“像人一样”“像蚕一样”表示比喻,例③的“兄”例④的“父”是“像对待兄长,父亲那样”,表示对人的态度,例⑤的“箕”是“用箕”,表示工具,例⑥的“法”是“按照法令”,表示依据。以上的例子从名词的活用方面证明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二)动词活用的普遍性
1.动词用如名词。
动词本来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再用它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使它具有名词的性质(或特点)和语法职能,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动词用如名词。如:
①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②今邯郸且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动词“继”,在此表示相关的人,即继承者;例②动词“救”,在此也表示相关的人,即救兵。这两例用如名词的动词都是作主语的。例③动词“伏”,在表示相关的人,即“伏兵”是做宾语的。
2.动词做状语
动词多做谓语,但往往也可以做状语,对其他动词起修饰作用。动词做状语多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或状态。如: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②操军吏皆出迎立观,指言盖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翌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口可成。(蒲松龄《促织》)
以上用“·”标出的动词都是做状语修饰它后面的动词。如例①动词“跳”做“往助”的状语,就表示“往助”时的状语,即“跳跃着前去”。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具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发展变化。
(1)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认来之。(《论语·季氏》)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例①不及物动词“来”是使动用法,在此表示“使…来”,“之”是宾语。例②的“活”和例③的“浮”与例①“来”译释相同。
(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
例①的“食之”不可能是“食子路”,而只能是“使子路食”,“见其二子”则是“使其二子拜见(子路)”;例②的“从”也不可能是“沛公跟从百余骑”,而只能是“使百余骑跟从”;例③的“降武”不是“归降苏武”,而是“使苏武归降”。动词活用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不胜枚举,是一种普遍性的语法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名词、动词活用十分普遍,而且形容词活用也几乎无处不在。下面谈谈形容词活用的普遍性。
(三)形容词的活用的普遍性
1.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本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不限于单纯地用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而是用它表示与其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使它具有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象动词那样来使用,这就是形容词用如动词。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页生列传》)
②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③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许行》
例①“短屈原”是动宾短语而不是偏正短语,“短”在此表示“说……不好”,用如动词,“短屈原”即说屈原不好。例②“美我”,“美”用如动词,即说我美。例③的“烈”原是形容词火大,这是是“放大火烧”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①宣子说,轻币。(《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②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
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子》)
例①的“轻”原是形容词,“轻币”是“使币轻”,指“减轻币帛的进献”。“减轻”也是一种动作补结构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也用使动词用法来表示。例②的“富”、“贵”都是使动用法。例③的“强”、“贫”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在主观意含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出现的年代也很早。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例①两个形容词“小”,例②的形容词“奇”都是意动用法。例①的“小”在此表示“认……为小”,“鲁”和“天下”分别为其宾语,“小鲁”即“认鲁为小”也就是认为鲁国小了,“小天下”即“认天下为小”,也就是认为天下小了。例②“奇”,其译释法我例①相同。
由上述可见,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语法现象。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上(全国教育学院古代汉语教学研 究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太原)
2、《古代汉语》下,主编郭赐良、李玲亚、语文出 版社、1998年3月第11次出版。
3、《古今语法异同》(福师大中文系徐启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