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 白兵 三条红:卦山的特详细资料,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12:52:10

卦山
  与石壁山一样,交城县的另外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卦山,虽然都和通衢大道近在咫尺,但如果不是熟悉之人,即便你从它近旁走过,也断然不会知晓身边不远能有如此一个好去处。世言“真人不露相”,却不知还有“真山不露相”者同样存在。
  卦山很奇,也很怪--奇就奇在它的山形排列、群峰错落竟然能与古老的阴阳八卦图形相巧合,怪则怪在古人何以能够发现这种自然与文化巧合的奇异现象存在。明末清初时大哲人顾炎武先生的学生潘耒,此人与他的老师一样通今博古,学问宏阔,且更好交游。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师生同游卦山,游后潘耒有《卦山》五言长诗一首传世,诗中就有“森如六爻列,错若万卦排”这样一些对卦山特有景致的逼真描写。潘耒其人曾参与《明史》的纂修编撰工作,诗文典型,故清人沈德潜编辑的《清诗别载集》即将潘耒的《卦山》一诗收录其中。而事实上早在唐以前,卦山应该已经名播天下,时人或又将卦山称为“万卦山”。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在接近卦山顶巅的地方已创建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石佛堂;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唐高祖李渊堂弟李神通的后人李说,又在卦山怀抱中开始增建普光明殿等。这些都说明至少是在唐代时,世人已经认识了卦山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是一块山形自然酷似八卦卦爻形奖的难得的风水宝地。然而,让人感到十分奇惨和万般不解的却是,既然卦山的山体形态与八卦卦爻形天然巧合,而且早有了一个“卦山”名号,那么,为什么唐初时的人们不在这里建一座道观,而偏偏要建一座佛寺呢?须知,道教从东汉初创时就已经将八卦图案其布道活动中最具本质牲的基本符号,何况唐初从李渊开始,更公开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而且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下诏钦定三教次序,使天下崇教者从此有了尊卑等级。即道教为国之首教,儒教次之,佛教则更排在儒教之后。从唐武德八年到唐贞观元年,仅仅两年之隔,究竟是人们有意冒犯李唐皇帝的尊严呢,还是他们根本就无视这座“万卦山”本身的存在呢?显然,这里多少有一点蹊跷。
  卦山很美,一直很美--美在三方面:山美,人称“卦岳爻峰”,错落有致,主峰太极峰与“三十三天”坐北向南,充满了神灵之气;水美,卦山山外西有瓦窑河,东有磁窑河,锦绕玉带,且山中又怀抱着灵泉、龙泉、浆水泉、遍布着清爽之气;树美,古人曾将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相比,卦山柏中名柏尤多,如七星柏、龙爪柏、虎头柏、二仙柏和绣球柏等等,一株株苍古遒劲,神灵活现,葱郁中又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动情气。清初,江南才子朱彝尊登卦山,曾在天宁寺以《卦山题名》文题壁。文中记下了他游卦山时所见到的壮丽一幕。语称:“日将暮,风雨骤作,乃留宿僧舍。晓起登峰以望,白云蓬蓬,弥涨柏谷。下视城郭,出没雾中,若方舰之浮于海。”无论是八卦或六十四卦,其表现出的本质都应该是气之变化。三百余年前朱彝尊的这一段精彩描述,不仅仅只是在此记载了他的一瞬主观感受,而更珍贵的则是他在不意之间已经忠实客观地记录下了当年卦山的一般生态气象。熟悉卦山地形的人们都把卦山形象地比喻为一只大盆子。使多少游人感到诧异的是,若在这只“大盆子”里面举目眺望,“盆”内皆为葱郁茁壮的古柏,而再看“盆”外进,却在四周近邻山上再也找不到树林,找柏树则更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人解光启先生曾将当地流传许镦的一个叫作“聚宝盆”的民间传说故事完整记述了下来。故事中讲古时卦山天宁寺中曾养着一头小毛驴,监寺和尚派小和尚每天割青草来喂驴,并规定割草得每天换一个地方,以免坏了山中风景。可是时间长了,监寺和尚发现小和尚偏偏只在一个地方割草,而且这地方的草割过还像没割似的。监事和尚很奇怪,趁天黑在这个地方挖地三尺看有什么宝贝。后来挖出一个破瓦盆,看看没什么用,就用它喂狗。谁知用这瓦盆喂狗竟发现这瓦盆中的狗食竟越吃越多。到此,监寺和尚才知道瓦盆是个宝。于是他把瓦盆收起来放元宝,瓦盆中的元宝也由一变十,越变越多。此事很快传到山外,有人就想盗走瓦盆。情急中监寺和尚只好夜里把破瓦盆悄悄埋藏在一棵扭扭柏的树根下。等到第二天天亮时,监寺和尚想再找回那瓦盆,可他未曾想到,此时的卦山竟到处都长满了扭扭柏,而破瓦盆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显而易见,这个“聚宝盆”的传说故事并未真正解开大家的疑问。看来,如果说前面提出的“卦山为什么不建道观建佛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的话,那么,后面这个“为什么卦山柏林茂盛而卦山四周近邻之山却连树都不长”的问题,则应该是一个自然生态之谜了。
  “交城山、交城水、交城山水实在美。”这是一首自明清以来就传唱不衰的交城民歌中最著名的唱句,卦山即属整个交城山东麓靠晋中平原处的小小一隅。卦山面积虽不大,但巍峨雄壮,主峰海拔达1142米以上;且文化渊源古老,人文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约1400余年前。经过千百年来的造景活动,山中历史人文景观已是鳞次栉比,殿阁辉煌。到目闪为止,作为一处驰名三晋大地的风景名胜,景区内仍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如天宁寺中的千佛阁、大佛殿、昆卢阁、地藏殿,还有石佛堂、朱公祠、圣母庙、卦山书院文昌宫、华严塔、环翠亭等等,仅现存建筑面积就达4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如石佛堂中的唐代石雕佛像与天宁寺中各殿堂楼阁,即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序列。近年来,交城县人民政府对卦山的保护建设更为重视。在他们的计划中,正要逐步地恢复或新建一批景观,如清初顾炎武、阎尔梅、傅山、潘耒等人曾经登临过的四望楼、望海亭、乔冲杓墓、柏交亭和卦山碑林等。
  卦山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遗产格外别致而丰富,内中不乏许多我们至今仍然感到奇异和好奇的待解之谜。写至此,不禁感慨,欣然口占一首。

  是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的卦山。卦山属吕梁山一支脉,此地八峰耸峙,因其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这里峰峦叠峰,古柏参天,天宁寺等众多的古建筑与卦山古相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卦山古柏千姿百态,细心的团友可能已观察到,古柏的扭曲全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这些古柏被誉为“卦山一绝”,现在我为大家略作介绍,请大家在稍后的游览中细细品味。
  七星柏:主杆分5枝,好似举手迎客,因主干上有7个孔洞,所以称“七星柏”。
  虎头柏:树干上有一个瘤球,形似虎头俯嫩来往游客,故名。
  牛头柏:根部树围1.07米,该树西南裸露着树根,形似牛头,双角弯曲有致,门面广阔扁平,朗目微睁,其头圆乎乎、胖墩墩、毛茸茸,悠然处得憨态可掬。
  绣球柏:树主干7米处分3枝呈伞状直上,主干距地面2.1米处生绣球花似菌球,树冠下有绣球怒放,绣球上有伞形树冠,人称“绣球柏”。
  龙爪柏:因裸露根而得名,主干距地面2米处,裸露着五条主根如巨龙之爪,牢牢地攀扶在地上。
  钢鞭柏:形似无皮槁木而未枯,顶端有枝尺余,茂叶犹生。主干秃兀,出地面即水平逆时针旋转扭纹赫然,一扭到顶,形似钢鞭,昂然挺立。
  在沿山路上山途中,有一小亭,造型精巧,别致,色彩古朴典雅,名曰:“半道亭”。为游客小憩之所。
  沿着进山的公路前行,可以看到卦山古刹天宁寺,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最先开凿石佛堂石佛,相传有印度僧人“华严法师”在此讲经说法。贞元二年(786年),河东节度使李说夫妇捐赠巨资扩建天宁寺,使其成为千年的华严宗名刹。
  一入天宁寺山门,只见山门檐檩之下悬有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芾手迹“第一山”横匾,字迹苍劲有力,有副楹联上所书之“坎象至高,山位表阴阳之度;佛乘最妙,四话断生灭之疑”是卦山名胜古迹的高度概括。在两廊是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等。其中的明代铁碑,碑身碑座是一体的,这种碑身与碑座用铁一起浇铸而成的碑刻,在我国的碑记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其碑文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是碑刻中的稀世珍品。
  越过山门,正面便是千佛阁,高二层,阁内是元朝铸造的三尊铁佛,高6米,每尊佛像旁又有六尊铁铸和尚相传,高约2米。在千佛阁四壁上可以看到有两层木阁,原来在每阁中都有风格迥异、做工精巧的大小坐佛各一尊,大者如成人,小者不盈尺,可惜早已毁坏了。
  穿过千佛阁下的“龙云虎风”洞,便进入了中院,中院开朗宽阔,正北月台之上,有亭式琉璃薰炉一对,正中八封石周围雕有暗八仙图案,乃匠人想象丰富之杰作。正面即为大佛殿,在大佛殿正面的匾额上“佛教之宗”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笔力雄健,气度雍容。殿前八角石檐柱是北方古建筑粗犷雄伟风格的具体表现。柱下以青狮、白象,朝天吼为柱础,雕刻精细,巧夺天工。
  大殿旁这一建筑,名曰“虚堂”,斗拱飞檐,五脊六兽,雄伟壮观。虚堂的右边有一座明代大铁钟,声音可达几十里外。
  绕殿沿石磴而上,就可以达到重檐三层的毗卢阁,这是天宁寺的最高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重檐歇山顶,阁体明三暗二层,下面四面檐柱,中层四面围栏,阁内上下层置木楼板,有木楼梯可登,阁顶绞龙吻高达2米。上通下达,亭阁玲珑,回廊曲折。
  过毗卢阁,穿过柏树林,沿400余石阶拾级而上,是卦山最早建筑石佛堂,内外两进院落,里院正殿为“宝灯王佛殿”,殿中有高达5米的唐代圆雕石佛,石佛双目低垂,面含微笑,形态逼真,为我国唐代石雕精品。两侧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胁侍左右,仪态端庄。殿前古柏上雕有一座精细的殿宇式佛龛,别致雅静,较为罕见。
  在天宁寺前的卧龙岗上,有清代所建的“卦山书院”,为文人学士讲学之所,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天宁寺的左侧为朱公词,是为纪念山西布政使朱珪而建的。在清乾隆年间,因寺院的产权和资金问题,县令庄绳祖与县民发生了纠纷,时任山西布政使的朱硅派太原知府前往调查勘验,使官司得以明断。交城县的百姓为纪念他的这一“功德”,专修了这座祠堂。
  朱公祠的左隅为圣母庙,庙分前后两进院,前有乐台,每年五月初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卦山庙会,乐台便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集会场所。
  另外,在封山有一处较为独特的庙宇“三教堂”,顾名思义佛、儒、道三种宗教共聚一庙,堂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塑像,反映了山西古老黄土文化博大宽广的包容性,为他处所少见。
  在天宁寺东的山线,有一处非常肃穆,幽静之所,这里墓塔林立,是卦山历代高僧圆寂之后的安息之所。在此远眺,整个势山全貌一览无余,只见卦山漫山遍野的松柏,躯干扭曲,树身南倾,万株皆同,为什么这里的松柏如此之多又如此神奇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上天之神,把一聚宝盆赐与了一个终年辛劳的牧童,但是被贪婪的财主得知,千方百计地想据为已有,牧童怕聚宝盆落入财主之手,贻害百姓,便把它埋在了封山之中,并以扭曲的树干为标志,但消息还是让贪婪的财主知道了,财主决定第二天进山盗宝,可是,一夜之间,漫山的古柏躯干尽皆扭曲,树叶同向南指,黑心财主难辨真伪,盗宝未成,只好悼悼而归。从此,漫山遍野扭曲的松柏便成为“卦山一绝”。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距太原67公里。
卦山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这里八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柏参天。古柏为卦山的一 大奇观,其树形怪异,趣味横生,别有风韵。 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

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640)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对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