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 babel-core:读《读者》(2006、3)二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8:43:32
1、
《生命从明天开始》中写到作者3岁时听到媒婆来给妈妈说媒,妈妈不愿意及作者的一系列动作。我怎么看那些想法与举动都不像一个三岁小孩子有的,太成熟,太成熟了。而且当时作者还患有一个叫“婴儿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

难道环境真可让一个人早长十多年?一个三岁小孩子就有记忆了?

2、
《梧桐树下的埋伏》说她因只留下地址却忘了写下自己的名字而让他找不到她。(之后当然是见到了啦)
不可能,即使当时保守,但聪明如他不可能连他心目中的人的名字都打听不到!要知道,当时她还在外婆家里度署假时他每天早上都给她写纸条放在她房门前指导她练口琴啊。
我就是从邻居五婆那里知道她外孙外孙女们的名字与学习情况的。

一个聪明的天才大学生连他心目中的人的名字都打听不到,而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却有了记忆。这会不会讽刺了点?谁来给我解释一下啊?
但是,被骗了太多眼泪,我已敏感多了,我愿意这样。

楼主真是个有心人!我有时候就没在意。现在编故事的人太多了,而且还喜欢用套路,总是卖关子,让你感动得一塌糊涂,细想起来却觉得被骗了,即使只是一点点。如果说感情真挚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的话,那这样的文章确实是有一些瑕疵的,希望作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稿件,读者也就更有福气了。

我认为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那种感情的共鸣,认可….
所以我们不必苛求那些感觉中的美感一定要做像侦探小说
一样丝丝入扣,毫无破绽…

三岁,是有记忆的,是可以记起有些片段的,而我们现
在描述起来,肯定会带些长大之后的这种味道…

如果愿意,请宽容的对待那些作者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生命里的回忆….

当初看时 我们的心灵被一种东西震撼了 就可以了。但是千万不要去看作者的名字。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