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中毒能恢复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6 23:06:36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凡用兵之法, 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 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 , 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 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只有这样才能使蜀国的大后方长时间稳定,有利于讨伐魏国,统一中原,兴复汉室

平定西南边境~~为出征北方免除后顾之忧。

毛宗岗评: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至于为什么要七擒七纵,那是攻心术。

"攻心"联研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汉昭烈庙以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圣贤后裔、普通百姓常至此,或怀古访悠,或凭吊先哲,或抒发豪情、或以古鉴今,或陪友赏园,内涵深邃,文化厚重,留下了许多故事,也留下了许多悬念。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赵藩"攻心"联,便是其中之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文中,"攻心"语出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时建议:"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心""心战"是对孙子"伐谋""伐交"之说的提升。"攻心""心战"的范畴更宽,包括计谋斗智、外交策略、民族政策及后世所说的思想、统战等工作。"反侧",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令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后来遂以"反侧"指怀有二心而疑虑不安的人。审势即审时度势,认清形势,古人常说的"识时务为俊杰"。但"势"有局部与大局、眼前短暂之势与历史长期趋势等种种区别。这里是统而言之。联文字面可译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上联所涉及的史料典故,即联文的具体内容,学术界对其理解、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即诸葛亮征南中(包括今川南和云南、贵州广大地区)时采用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见上),对叛而胜"为最高境界。此语本系对上文的阐述,又暗含典故:诸葛亮平南中后,大量起用当地土著民族首领, "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当时曾有人向诸葛亮劝谏,诸葛亮却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此后蜀汉政权在南中的统治才基本稳固。这里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知兵"的才智,"非好战"又达到了征服南中、稳定南中、统治南中的目的。对下联的理解和解释,目前学术界还有分岐,这涉及到对蜀汉政权和诸葛亮的评价问题。第一类是从正面肯定诸葛亮的功绩。认为"攻心"联是对诸葛亮治国和作战指导思想的总结 。

因为在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而南方以孟获为首的蛮人是诸葛亮的心头大患。为了彻底解决南蛮在诸葛亮出兵中原后会造反的隐患,诸葛亮才南征。而面对以孟获为首的蛮人,武战固能胜他一时,却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彻底征服南方,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不惜“七擒孟获”,费了大番的周折,其目的是要南方彻底臣服于蜀国,让他的北伐无后顾之忧!

因为在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而南方以孟获为首的蛮人是诸葛亮的心头大患。为了彻底解决南蛮在诸葛亮出兵中原后会造反的隐患,诸葛亮才南征。而面对以孟获为首的蛮人,武战固能胜他一时,却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彻底征服南方,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不惜“七擒孟获”,费了大番的周折,其目的是要南方彻底臣服于蜀国,让他的北伐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