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s402图集 下载:邓姓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1:40:05
说明此姓的渊源,变迁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http://www.baidu.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D%F2%CA%C2%D3%C9%C0%B4

邓姓起源参考之一

邓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

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
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姓为邓。
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邓姓一开始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在战国,秦代及汉代,因为战乱和做官等原因,邓姓逐渐扩展到了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西晋末年,更是发展到了甘肃和福建。明朝的时候,邓姓开始有人移居台湾。
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 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邓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河南省南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叫“邓州”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古邓国,我国百家姓中邓氏的发源地。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历代姓氏书中,都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刚好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古邓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不变的是这里仍以邓为名,周围的许多村落里仍然生活着邓氏的后人。
邓氏第114代玄孙邓信善:我们这个村呢叫邓营村,我叫邓信善,是邓姓114代玄孙,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代了。
邓氏是从上古少数民族的姓氏曼姓分支出来的。相传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氏赐少昊金天氏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姓,到了夏朝,有一支发展为一个小国叫邓国。春秋时期,邓国被楚国所灭,邓国的子孙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不忘记自己的国家,他们就以国名邓为姓了。
出邓州市不远有一个冢,是春秋时邓国侯吾离冢,吾离,是邓国的国君,由于他治国有方,深得民心,所以邓氏的后人把他视为先祖。
邓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光林:这个冢啊就是邓国侯吾离冢,吾离呢是春秋时期邓国的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国君,他是邓氏的第19代子孙。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地发展农业,鼓励冶铁铸造,努力积极地发展外交关系,南联强大的楚国,把他的女儿嫁到了楚国。北联鲁国,到鲁国访问建交,使邓国国强民富。
据《邓氏族谱》记载,从他们的先祖曼公开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这里,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播迁,明朝末年,有一批邓氏族人从闽、粤一带迁往台湾,最早入台的邓氏族人名叫邓显祖。后来又有泉州人邓旋其,广东人邓彦友登上台湾岛,为邓氏迁台铺平了道路。
有意思的是,邓氏在自己的蔓延过程中,有一支李姓也加入了进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五代南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南唐的封建皇帝李后主李煜,李煜写过很著名的诗词,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但是他当皇帝不太成功,李煜曾经分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那么南唐被赵光义打垮时,宋太宗赵光义曾经下诏,紧急追捕南唐宗室,当时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死里逃生,终于保了条性命下来,为了纪念这一段家族史上很不简单的一段历史,所以他们以后就以他们的父亲邓王的邓作为姓氏,这也是一个邓姓的来历。
也就是说,在宋之后的邓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邓氏家族还出了不少名人,春秋时期法家先驱邓析子;被汉文帝允许自己铸钱的邓通;清末海军将领邓世昌;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的邓廷桢,这些人都是从他们这里走出去的。

邓姓的始祖邓伯温,是黄帝身边的大臣,出自古邓国(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邓姓之源出三:

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县),公元678年为楚国攻灭,邓君的后世子孙以国名为姓,称邓氏。
②商代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于邓国的曼城,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其后世子孙以邓为姓,称为邓氏。

③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南唐灭亡后,其子李天和出逃,改姓邓,其后世子孙亦称为邓氏。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据《邓氏族谱源流序》载:邓禹为东汉功臣,“王莽首乱,帝被王莽、樊崇兵追至滹沱河,遇大风雨,衣湿食乏,禹公(即邓禹——笔者注)热火烘帝衣,进麦饭,奉豆粥以充帝饥。帝登宝任,拜公为大司徒,封 侯。生男一十有三。震、袭、珍皆封侯”。永嘉之乱,邓攸携族南渡逃难。唐末,转入闽,在汀州宁化石壁开基。邓攸无后,以侄邓绥景为继子。宋代后裔入长汀。据《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邓原化从河南新野徙抚州赤栏,裔孙邓迪哲迁乐安招携,邓肆与于宋乾德元年从招携迁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宁都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及福建宁化、清流等地。《龙岗邓氏七修族谱》载:因宋高宗南渡而客籍金陵(南京)。另外,宁都上三乡邓氏是南宋——明代从乐安严塘徙入(大部分属新邓,即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邓王之后);下三乡邓氏除毕家塘之外,大多是明代从石城、瑞金、宁化等县徙居的(老邓)。宁代御前侍卫邓大猷的长子邓简被皇家招为驸马,生邓俊、佐、俦,任职各地,后裔散居赣南(兴国、安远、瑞金等)、闽西、闽南、粤东、台湾以及南洋群岛。宋庆元间邓志斋从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而入广东松口,为入粤之始祖。元朝,六世孙邓均迁兴宁开基,分迁梅州等地。邓姓是早期南徒居赣闽粤形成的较大的客家姓氏之一。

据史书记载,邓姓名人主要有:邓世昌,清末杰出的海军将领,出自客家聚居地广东番禺,历任海军管带、参将、总兵等职。他作战勇敢,在北洋舰队中有很高威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舰队和清朝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号军舰官兵英勇战斗,弹尽舰伤,他下令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他同军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在还有猩猩的时代,一只猴子吃饱了,肛门里发出“邓”的一声叫,被另一只傻猴听到了,那只傻猴以为是叫它呢,就跑过来说话,这只傻猴从今以后就姓邓了,它的儿女就随它的姓了,发展到今天,就有了很姓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