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数字印刷机价格:请告诉我一些环保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18:49:55
要关于环保。

1.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3.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5.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理,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具有显著和生物毒性。它们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发生各种形态相互转化和分散、富集过程(即迁移)。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1)除被悬浮物带走的外,会因吸附沉淀 作用而富集于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成为长期的次生污染源;(2)水中各种无机配位体(氯离子、硫酸离子、氢氧离子等)和有机配位体(腐蚀质等)会与其生成络合物或螯合物,导致重金属有更大的水溶解度而使已进入底泥的重金属又可能重新释放出来;(3)重金属的价态不同,其活性与毒性不同。其形态又随pH和氧化还原条件而转化。
水体的含义:
水体是江河湖海、地下水、冰川等的总称,是被水复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水与水体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水体概念去研究水环境污染,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认识。
水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不是取之不尽的。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只占全球总水储量中2.53%的淡水中的0.34%的江河湖泊及浅层地下水(表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具有地区、进程 上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平均年降水深633毫米(全球800毫米,亚洲740毫米),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总量26600多亿立方,占世界第五位。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的1/4。所以,防治水污染,就成为保护水资源一个重大课题。
2、水体的自净和水体污染:
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徨,从而不断面更替和获得自身净化。表1列出了各种水体的更替期。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就这就是水体的自净作用。这一过程还包括水中的一氧碳、硫化氢等气体向大气释放和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水的自净与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如降雨量、径流量、潮汐、水体更替周期有关。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一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恶化,达到了影响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这时可以说,水被污染了。
什么叫“白色污染”?
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膜、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我市风景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一次性的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净水想到: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净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环保随笔(八篇) 为了无告的大自然 人类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抗争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无需讳言也存在不少败笔,给后代留下了难以治理的苦果。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众所周知的古诗名句,汉代阳关是位于祁连山北坡西端名叫南湖的绿洲,大泽汤汤,水草丰美;而今历史上的大泽早已干涸,裸露的土地在洪水、风沙的侵蚀下完全沙化,变成了沙窝地。据考古界前辈夏鼐、阎文儒先生1994年的记载,当时由敦煌县北到玉门关沿途茂密的红柳林甚至使人无法通行;可到了八十年代,这里已是一片荒原,还有卡车在源源不断地从西往东拉运胡杨、红柳等树木。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在九泉嘉峪关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反映了河西五谷丰登、牛羊成群、果树满园、采桑繁忙的情景;但是,如今的丝绸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葬身于沙漠腹地。 历史警示着我们,生态脆弱、干旱而贫困的地方,大自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最害怕的是一轰而上、“人定胜天”的“壮举”。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是一个惨痛而苦难的历史事实,它令人无法回避,任何稍有环境生态保护意识的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甘地曾说:“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大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所有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现在连同它们创造的文化与建筑、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流沙抹掉,无一幸免! 古代文明因人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会不会也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商机”,甚至说“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只求索取的商业化炒作。实际上,西部大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基本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现在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的位置;那么,历史的舞台上还会上演着“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无助而苦涩的故事! 为了无告的大自然,让我们都能身体力行,从周围的点点滴滴做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文明时尚,这是理性的人类在新的世纪作出的承诺和告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而写 大自然的每个故事都是美丽无比,地球上的所有生灵皆有兄弟亲情。美国科普专栏作家纳塔莉·安吉尔在她的《野兽之美》一书中这样写道:“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是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鸟兽虫鱼始终伴随着我们。芸芸众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生命的秘密,同样也有其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基因多样性丧失,那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1994年,联合国决定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后改为每年的5月22日)。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1992年,我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纲领》。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对全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举国上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林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黑颈鹤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属全球急需挽救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昭通地区共有黑颈鹤1400只左右,占全世界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的1/5,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我们直接肩负着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任。 1998年12月4日大山包发现黑颈鹤十周年纪念日,一群爱鹤者经民政部门批准正式成立了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濒临灭绝物种黑颈鹤为宗旨。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保护黑颈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爱鸟意识,联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黑颈鹤保护,开展黑颈鹤资源调查,加强与国内外环境保护组织及基层黑颈鹤保护志愿者的联系,及时进行人工投食,缓解人鸟争食矛盾,用实际行动挽救和保护黑颈鹤。1999年冬天的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越冬水禽种类和数量均比往年增多,黑颈鹤的数量有700余只,黄鸭450只,鱼鸭300多只,小石鸭250多只,斑头雁100多只;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灰鹤、老鹳、苍鹭等水禽,大山包正日渐成为水禽越冬的乐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是人类与野生动物共有的家园。“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尼采)。人类如何对待地球上的野生动物是我们环境道德、生态伦理和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我们谁也不希望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护人类自身,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希望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充满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有无数的生灵在自然的怀抱中,用翅膀或蹄爪,运行在辽远的天地之间,与人类共同享有生活的美好与永恒的和谐。 正义之剑——为“南方二号行动”而写 一场继“保护藏羚羊可可西里一号行动”后的“南方二号行动”已于2000年1月15日0时,在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四省区同时打响。这是我国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规模最大的跨区域联合战役,我省确定了八地州为重点地区,昭通也列入其中。在这个雪花飞舞的寒冷冬季,我为“南方二号行动”的打响而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味成了宾馆、饭店招徕生意的招牌,生意异常火爆,所吃触目惊心,蟒蛇、熊掌、猴脑、穿山甲、白天鹅等都成了一种乐趣、一种时尚,甚至是显示气派,表明身份的筹码和象征。岂不知在大嚼野味的同时,良知消失殆尽,斯文荡然无存,恰是“美食”的悲哀与无奈!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文规定,猎杀、销售和购买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均为非法。一些餐馆营销的野生动物肉虽不全属保护动物,但因其野生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食用野生动物之风若不进行扼止,必将引起在农村和野外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恶潮。这不仅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也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歪曲和玷污。何况这些餐桌上的野味大多生存环境不明,且未经卫生检疫就直接进入厨房,许多野生动物存在着与家禽家畜一样的寄生虫和传染病,对人体的安全和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有些不法之徒用农药毒杀野生动物,再补上一枪卖给餐馆蒙骗消费者,其后果便是“吃出一身病,甚至吃掉命”!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将2000年定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年,而“南方二号行动”将对非法贩卖、屠杀野生动物人员依法从重惩处。从不同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知道“南方二号行动”已向大案要案的纵深推进。 这正义之剑铲除着水道上、丛林中屠杀和贩卖野生动物的不法之徒,斩断了一只只伸向大自然生灵满布血腥的罪恶之手。“南方二号行动”带来了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共创美好家园的福音。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摒弃不文明的野生动物饮食习惯。拒吃野生动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餐桌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消费、不烹制、不出售一切以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为原料的食品及菜肴。餐饮食品业也应维护饮食文化的声誉,共同抵制滥捕滥吃野生动物的陋习。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会让世界有所不同”,我们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更理智更节制地对待野生动物,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做一个文明、守法、有爱心、有良知的大写的“人”。当你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请你想一想,是不是也应该让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重现和谐与生机,象人类一样平安地享有原本属于它们的快乐而自由的生活!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今年团圆饭的餐桌上,我们不要让野味登场,而要让一种清新、健康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在新的世纪广大发扬! 绿色的呼唤——为“国际湿地日”而写 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它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许多国家都订有保护湿地公约,每年的2月2日成为了“国际湿地日”。 鹤是“沼泽之神”,黑颈鹤是鹤科中唯一的高原鹤类,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世界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但是,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沼泽湿地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由于沼泽草甸被排水造地,其面积不断地减少,众多的“海子”在一个个地消失。现在巧家县老店乡上千亩的尹武海子几乎完全干涸,所见到的是一大片荒芜的焦土;永善县茂林乡的巨寨海子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条近于断流的水沟;鲁甸县新街乡2500亩的王家海子已全被垦植;寻甸县六哨乡和会泽县驾车乡的黑颈鹤越冬沼泽正被开垦为农耕地;五十年代尚有黑颈鹤在昭鲁坝子栖息,现在却被人类一步步“逼上梁山”了。尽管目前在昭通地区4县(市)7个乡12个村的19个栖息地有黑颈鹤1400余只,占全世界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的1/5,是世界上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方,但若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湿地的措施,不久的将来,黑颈鹤就会随着湿地的减少而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大山包曾经是个美丽迷人的地方,水草丰沛,河水奔流,跳墩河中央有一个长满水草的小岛,黑颈鹤在岛上生蛋孵化。春暖花开,鹤儿北飞,仍要留下一对“看海雁鹅”喂养幼鹤。人们披着毡子,赶着牛羊,走进了黑颈鹤栖息的地方,羊儿啃着肥美的草,鹤儿啄食水中的鱼。可是,数十年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沼泽地中的草根也变成了“海垡”送进火塘,大山包的沼泽地面积已比1992年减少了1/5。我们不知道,当有一天“海垡”烧光的时候,人们又用什么煮饭取暖?大自然的馈赠再慷慨,也终有枯竭之日。 放干沼泽就是抽掉血液,毁掉森林就是剥剐肌肤。冬日的山坡脊地,处处流露着深深的伤痕,在肆虐的山风中诉说着陈年往事。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我们期待着青山蕴藏绿水,花儿竞相盛开,鹤鸣九天声闻于野,湖岸成为黑颈鹤相依相亲的沼泽地。 我们欣喜地知道,大山包乡借退耕还牧种草养畜的机遇,已在黑颈鹤栖息地核心区退耕还甸600余亩,并积极实施异地开发扶贫,首批迁移对象就是海拔最高的稞车梁子及黑颈鹤栖息地边缘村社农户。 当绿色铺满大地的时候,茂盛的草滩就构筑了一片生命的福地,你会看到,有黑颈鹤青春的身影在湿地里无忧无虑地歌唱,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为生命营造一片绿洲——写在“国际湿地日”来临之际 鹤的来临唤醒了高原的生机与活力,唤醒了湖水的涟漪与风情,生命的历程穿越坎坷的苦旅,便会看见芳草萋萋的湿地扎根在湖畔的边际。所有浪迹天涯的鹤就是沿着最初的方向,在季节成熟的时候回归梦萦魂牵的家乡。 为生命营造一片绿洲,这是我们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它是沼泽地、湿原、浅水湖泊、河流河滩地等构筑的生态复合体,其湿润的泥土能够为各种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提供养分,成为水鸟、鱼类、爬虫类和无脊椎动物难得的栖息地。湿地植物和泥土中的生物能够吸收和分解污染物,储存多余的水,具有净化污水和控制泛滥的调节能力。湿地及其与之共存的各种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极具经济、文化、科学和康乐价值。 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6.4%。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许多具有国际意义的迁徙鸟类在我国的湿地越冬、繁殖、路过或暂时停歇补充营养。我国政府对水禽及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极为重视,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旨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与持续利用湿地资源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公约》把我国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海南东寨港及香港米浦等七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现已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区298处,总面积4945万公顷,2000年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提出启动《全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区建设工程》,以保护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 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8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8万亩,缓冲区面积为20.8万亩。在2000年11月24日昭通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上通过的《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加强湿地保护,禁止损坏湿地资源,根据湿地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湿地鸟类生活习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湿地植物,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尽力恢复扩大湿地面积。”同时,对在保护区内破坏生态、毁林开荒、占有湿地、损坏湿地、捕猎和采集黑颈鹤及其它被保护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将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鸟语能鸣,湿地无言,聪明的人类不会等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候才明白湿地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湿地的作用和对湿地的保护及持续利用,正逐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支持。为生命营造一片绿洲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让荒野湿地在我们的呵护下成为生灵们自在而幸福的人间天堂吧! 为新的世纪涂上绿色——为“世界环境日”而写 《半月谈》2000年第1—2期合刊推出了“回眸巨变,迎接复兴”的专题报道,在“20世纪20大遗憾”中,“环境污染威胁人类”放在了显要位置。河里淌“咖啡”,雨水当“醋”用,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份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该杂志说:“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就确定了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面对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渐强音,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说,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一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深层的基础。虽然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据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颇有影响的“全民环境意识调查”的结果,目前在我国公众中的环境意识却可以说是相当薄弱。这项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环境保护了解的层次较低,不知道很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常识。比如,在农村中,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的人高达40.4%,有44.9%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有关的环境法规;就连在城市中也有11.1%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12.3%的人没有听说过环保法规。尤其是一般公众对于我国环境状况继续恶化的趋势感知不明显,对于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知之甚少,并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现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之征服和利用的倾向,而忽视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在公众中极度欠缺环境意识的这种现状,正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本性原因之一,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则与缺少面向大众的系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濒临灭绝物种黑颈鹤的宣传教育工作,编辑出版了学术及文艺会刊《黑颈鹤》及文艺副刊《绿色风》,在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中小学校巡回播放“保护黑颈鹤”的录相节目,普及了环境保护和黑颈鹤保护知识,联络社会各界为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无私奉献。2000年冬在大山包越冬栖息的黑颈鹤达到了800多只,并有相当数量的斑头雁、黄鸭等水禽,形势喜人。越冬水禽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表明大山包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得以逐渐恢复,这是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环保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期待着这种合作更加广泛而持久。 我们曾经向自然索取了许许多多,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承受人类对它的继续伤害和剥夺。1998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特大洪灾,与洪水搏斗及其胜利表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我们的国力,但洪水本身却是我们对自然长期掠夺和破坏的后果,是自然向我们的报复和敲响了未来的警钟。我们应努力去培养对自然生态环境、对野生动植物关爱的情感,去修复已经伤痕累累的共有的家园,去培育和创造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文明时尚,为新的世纪涂上郁郁葱葱象征生命力的绿色! 每个地球人都是自然的朋友,我们在爱中成长,让我们也以这生生不息的爱去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让奉献与生命同行——写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来临之际 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有希望的行动,一项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从2000年起,共青团中央把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日”来临之际,作为一名普通的环保志愿者,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志愿服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从事志愿者事业应该具有的就是奉献精神。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个人和群体。志愿者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高扬“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旗帜,以“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为基本原则,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的青年到2003年累计超过1亿人,共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在社会公益、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服务的,其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农村扶贫开发领域、环境保护领域及抢险救灾和为大型活动提供服务。江泽民同志曾于2000年1月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批示为青年志愿者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志愿者行动已经逐步成为新时期共青团动员组织青年、开发人力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成为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有形载体。 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从1998年12月成立以来,就积极团结青年志愿者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濒临灭绝的特种“鸟类熊猫”黑颈鹤。协会成立五年多来,出版了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及“爱鸟周特刊”共22期,发表了各类作品44万字,图片300余张;先后在大山包、昭通、昆明、杭州、南宁、深圳、香港等地举办黑颈鹤生态摄影展览,在城乡中小学校进行黑颈鹤保护作文竞赛及“环保走进校园”绿色讲座,在市中心场两次举办大型环保公益演出活动;协会连续几年与共青团昭通市委一道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志愿服务,观察黑颈鹤的生活习性,考察黑颈鹤的生存状态,进行黑颈鹤数量同步观测,撰写相关论文及考察报告,及时抢救伤、病鹤,为黑颈鹤等集资金进行人工投食4万斤;协会争取到了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英国环境发展基金、全球绿色资助基金等国际性组织对滇东北黑颈鹤的援助。世界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说:“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黑颈鹤的数量由1992年的350只发展到现在的1200余只,大山包成为了全球黑颈鹤东部越冬种群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并于2003年1月24日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会的领导者应邀出席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公众环境教育研讨会(深圳)、两岸三地环境论坛(香港)、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北京)、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北京)、中美环境论坛(北京)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二届三次理事会(北京)等盛会;协会获得了2001年度福特汽车环保奖、被中国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授予“中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的光荣称号,2004年2月又被云南省民政厅评为“云南省优秀社会团体”。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我们在奉献中得了锻炼,砥砺了品格,增长了才干。当然,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鲜花和掌声成为记忆,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任重道远,我们更需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切实开拓志愿服务事业新天地,把这件于国于民都有益的事业做实做大,让奉献与生命同行,使这个美丽的星球充盈生机勃勃的绿色。 为了蓝色的星球永葆生机——写在第35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最奇妙、最美丽的一个星球,它静静地闪耀着蓝色的光辉,承载着人类的幸福和梦想。据目前太空探索的成果表明,整个银河系内地球是已知唯一载有生命的航船,而人类就是这艘船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 地球与己无关? 历史不会忘记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美国发起了有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美各大团体共2000万人参加的“地球日”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的4月22日成为了“世界地球日”,这无不在提醒人类不要继续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掠夺性胜利,该是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不息的全球工业革命浪潮中,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远比现代化生活来得更迅猛、更沉重,每年地球将损失2100万公顷的耕地,11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污水排放量约为4500亿吨,约有150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面对地球生态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的环境形势,我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利用人类的智慧化危机为希望。印度圣雄甘地指出:“我们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造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我。”作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参与植树,节约能源,节省使用自然资源,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块绿地,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亲近大自然,与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代车等等。这些绿色行为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之中,“要让人们懂得和尊重树木的权利,山岳的崇高,个体的完善和荒野的价值。”(约瑟芬·约翰逊)我们对于保护自然、拯救地球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只有热爱自然的人,自然才会关爱他。 我们的地球是从一个没有生命、原始荒凉的星球逐步演变、进化,形成今天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舟的。印地安酋长西雅图指出:“我们懂得,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我们懂得,世间万物都紧密相连,就象血缘把一个家庭连在一起。降临大地上的一切,同样也降临到它的儿女身上。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他不过是这个网中的一个结。”千百万年以来,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千丝万缕的食物链和营养金字塔的关系,求得共同生存,使自然界的秩序逐渐和谐而合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进化而形成的成熟、稳定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关系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地球上现有1200种动物濒于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地球造成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无不在警示人类要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文化需要更新,文明需要提升。以征服、占有、掠夺、消耗、享乐等为主题词的既往文明正在人们沉重的反思中渐渐褪色,人类不可一世的中心地位正在它越来越孤独的生存环境中悄悄地转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自然的尊重、保护和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与地球生物圈的共存共荣构建的“绿色文明”,将是人类惟一可行的自我拯救之路。 “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蔚蓝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从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童安格用歌声倾诉的《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共同追寻的人间天堂,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地球的希望,孕育在人类每一个成员的觉醒和行动之中。

推荐个网站,全是环保的http://theglobe.ep.net.cn/index04.htm#水资源专题

啊!!!!!!!!!!!!!!!!!!!!!!!!!!!!!!!!!!!!!!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环保观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
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垃圾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
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
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
——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