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旧版本:o2jam音乐制作的皇牌军和老大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6:30:48
o2jam音乐制作的皇牌军和老大是?

楼主的问题显然是针对声乐创作的先后顺序。
在中国古代的声乐,乐曲是很固定的,甚至用“词牌”、“曲牌”来划定。比如“清平乐”、“念奴娇”等等,而作词就是往固定的乐曲框架里“填”词的过程。之后影响的中国的“歌剧”比如京剧,也是曲相对固定,而词是后创作往曲里填的。比如京剧谱里随时看得到什么“西皮二黄”之类的字样,看到这些字样,就知道应该演奏什么,固定的。中国古代是先有曲后有词,曲比较固定,这是一种思维。

而在西方,最初的近代音乐是为宗教的“经文”谱曲演唱,后来发展成弥撒曲。韩德尔、巴赫等人的弥撒、康塔塔等都是如此。而之后的歌剧,则也是先有剧本,再由作曲家为之谱曲。莫扎特的歌剧就是这样的。而在浪漫乐派兴盛起来的艺术歌曲,也是对已有的诗文进行谱曲创作的,甚至有对同一题材进行多种不同音乐诠释的。也就是说,先有词后有曲,词相对固定,则是西方声乐的创作思维。

对比两种思维:追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因此不难看出,无论是词还是曲,相对固定的部分的重视程度略低。也就是说中国声乐(词、曲、剧)更加重视歌词的文学价值,音乐只是载体。而西方声乐(弥撒、歌剧、歌曲)则更加重视在原有文学价值之上的音乐增值。

现在的歌曲创作,我觉得基本是遵循西方思维的创作方式:先有词,由作曲家根据词来创作乐曲。当然这绝不是说词不重要。词决定了整首歌曲的灵魂。如果乐曲和歌词不搭配,那么歌曲的价值是大打折扣的。比如我们听一些外文歌曲,听不懂词,虽然也能享受音乐,但毕竟不如听懂词后心情随之跌宕起伏而陶醉。少数情况下仍然沿用了中国古代的填词方法。比如,借用一段经典旋律而将词填入,创作新歌曲。不过这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