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六版答案:环境的变迁影响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1:11:44
多谢

第四章 环境与生态的变迁对人类的影响
环保事件回顾—鹿港反杜邦运动
「二氧化钛」是一种白色颜料,俗称「钛白粉」。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於油漆、纸、塑胶、化妆品、纸尿布中,它可全面取代以往的铅白,成为颜料之王。
二氧化钛在氯化过程中,有三种情况会发生污染的可能性:一为氯气管道外泄;二为氯化铁废水处理;三为氯化反应后的废气处理。
氯化铁废水的处理,可分为三大类,一为深海投弃,二是深井投入法,三为以化学处理回收氯化铁。

第一节 全球的气候异常造成的天然灾害
1.气候变迁指的是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全球变迁指的是全球环境的变迁,它包含了气候变迁、陆地和海洋生物及生产力的变化、大气中化学成分的改变、水资源变化及生态系统的改变。造成这些改变原因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的因素。
2.广义的天然灾害包括缓慢型,更包括因人类活动所激化的诱发类型。缓慢型的天然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与盐碱化、地层下陷、气候变迁等。
3.狭义的天然灾害指突发性灾害,包括洪水、乾旱、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山崩、土石流、雹、霜害、寒潮、病虫害、林火等。
4.我国常见的突发性天然灾害的类型有:台风豪雨、洪水、地震、地质变动、地层下陷。
(一)台风豪雨
5.当热带气旋的中心风速达到8级(即风速17.2m/s),便形成台风。一日雨量累积到130公厘时,称为豪雨。
(二)洪水
6.洪水是世界上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多的天然灾害。台湾地区洪水、暴潮灾害以宜兰县、云林县、嘉义县及屏东县的低洼地区最为严重。
7.洪水泛滥的原因
(1)自然因素:台湾河流多属於短而急的间歇型,再加上水土保持不佳,常使大量雨水直接冲刷而下,造成危害或者因山崩阻断河水流通,溃决后所酿成的巨大灾害,例如草岭潭即是。民国30年,中埔大地震造成山崩,土石阻断河水流通,而河水累积形成草岭潭,后来因为连日豪雨,草岭潭溃决,使驻守当地的官兵被洪水冲走,酿成巨大灾害。
(2)人为因素:因社区发展林木砍伐等造成过度开发,而山坡地水土保持不佳时,会使河川淤积,亦容易产生洪水灾害。台湾地区位处亚热带季风区,地形陡峻,河川短促,每年常有梅雨(5、6月间)及台风豪雨(7至9月间)发生。
(三)地震
8.台湾位於欧亚大陆板块及菲律宾板块的交界位置,由於板块的挤压,地震发生频仍。台湾地震的主要原因系断层的活动所致。要减少震灾的首要工作为确定活断层位置,了解其致震机制,其次则为实施强化结构物的耐震能力等减灾措施再其次为震灾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救灾行动。
9.台湾主要有三个地震带:(1)西部地震带:属浅层震源。(2)东部地震带,属深层震源。(3)东北部地震带,属浅层震源。
10.据研究调查显示,台湾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1)西部地震带:自台北南方经台中、嘉义而至台南。宽度约80公里,大致与岛轴平行。地震次数较少,但余震较频繁,持续时间较短暂,范围广大,灾情较重,震源浅(约10余公里),地壳变动激烈。
(2)东部地震带:北起宜兰东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经过花莲、成功到台东,一直至吕宋岛。此带北端自宜兰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连,南端几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此带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湾本岛相平行,宽130公里,特徵为地震次数多。通常,震源较西部者为深。
(3)东北部地震带:此带自琉球群岛向西南延伸,经花莲、宜兰至兰阳溪上游附近,属浅层震源活动带。
(四)地质变动
11.一般的地质灾害包括地层滑动、土石流及地层下陷等几种。其中以地层滑动及土石流发生在山坡地上的频率为最高,也是近年来对全民冲击最大的地质灾害。
12.地质变动造成的灾害有:
(1)地层滑动俗称为「走山」,是一种深层破坏,大体上包括了岩石滑动、土壤滑动及落石等三种破坏方式。岩石滑动是指其滑动体的地质材料为岩石所组成。民国86年8月18日林肯大郡的顺向坡滑动便是属於岩石滑动的一种。此外,921大地震南投九份二山的地层滑动,造成整片山坡地移动后填满旁边的山谷,就是属於典型的例子。
(2)土石流一般是指岩块、土壤及水等三者混合在一起产生向下流动的一种破 坏性的地质灾害;土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凹处或河谷中,厚层松散的地表土石,因饱含水份,受重力牵引,而呈流体状向下运动,一般称为土石流。
土石流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地滑或崩落下之松散土石,受到雨水或河水入渗,饱和水分向下边坡移动而形成。第二类为溪谷上之松散堆积物,於谷中水量增加时,失去稳定后造成。基本上构成土石流的发生要件有三项,一是要有充足的土石材料,二是地形上必须具有适当的坡度,以提供土石向下坡移动的驱动力,三则是土石需有适宜的水分,才能使土石由正常状态下的固体转而呈现出液体般的流动行为,此三项缺一不可。土石流的运动速度有的极快,有些则非常缓慢,但是破坏力大,常造成重大损失。贺伯台风时,南投县信义乡许多溪谷曾爆发大规模的土石流现象,是为典型土石流所产生的灾害,多因土石搬运及堆积,造成桥梁毁损、建物及田地乃至居民被掩埋的情形。
(3)广义的地层下陷泛指地层向下移动产生地面及地层沈陷的现象,其发生的原因可概分为天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种。天然因素包括地壳变动、地层自然压密、地震、火山爆发等。人为的原因则包含抽取地下水或石油、地下采矿、工程排水,以及结构物重力压密等。
(五)地层下陷
台湾地区肇致地层下陷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构造物兴建、深基础开挖或采矿、新生填土及其他如地壳产生变动、地震或车辆载重滚压等。
1.地层下陷发生过程缓慢,不易立即发现,往往在排水设施功能减低、地下管线受损及土地淹水时,才会感知其严重性,因此有人亦称之为沉默的危机。
2.台湾地区的地层下陷问题,大部份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失调有关,地层下陷主要还是因为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地层间产生压密作用,造成地层的沈陷现象。台湾西南沿海地区因为养殖渔业及相关耗水产业的移入,因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从民国60年以后开始,彰化以南直到屏东的沿海地区,先后产生严重的地层下陷现象。

第二节 土地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冲击
1.土地开发过程,其对於地形及地质环境的冲击约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灾害的诱发(二)自然资源的冲击。
任何型式的开发行为,定然会对於地表的地形和地质造成相当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破碎的台湾地区。虽然各类开发行为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概括而言,其对於地形及地质环境的冲击约略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灾害的诱发
开发行为对於地形、地质的组成及作用的改变,常肇致自然环境系统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当此一不稳定现象具有相当的规模,且其影响区内存在有重要的公众活动、聚集区域和设施时,极易造成重大的灾害,故在进行开发前必须考量数项因素:因开挖、填土、弃土等改变坡度及地质结构行为,可能引发的边坡稳定及土石流失问题。因计画设施的构筑所可能造成影响区的土壤过度变形或地层下陷等基础承载问题。因地形及地质的改变而影响地表及地下水文的水理所引发的洪水灾害,抑或影响沿海海象所造成的海岸侵蚀问题。因计画设施位於地震高危险区,可能因地震造成严重损害而对影响区有不利影响,或计画设施的构筑运作可能诱发断层活动(例如於活动断层区建筑水库蓄水可能诱发断层的活动)等地质灾害问题。
(2)资源的冲击
自然资源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往往皆需要数十万、甚或数百万年的时间方得以生成,同时亦非人力所能塑造,一旦开发行为进行过程中未能予以认知而使其遭受破坏,则难以回复修补。开发行为对於资源冲击的评估概有以下数项:对於具有特殊景观价值、防灾功能及生态保育的地形、地质所可能造成的冲击。对於重要且稀有、具国家或地域性特色、抑或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必须予以保护的地形、地质资源的冲击。对於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能矿资源的冲击。对於因地形、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可能造成的水资源冲击(例如开发引起土石流失对下游水库的水量、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因地表或地下水文水理变化引发的乾旱问题等)。
2.环境敏感区系指对於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极容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环境负面效应的地区。
3.环境敏感区的类型,依据其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属性予以区分,可分为四类: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景观敏感区、生产性资源敏感区等。
4.环境敏感区的类型,依据其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属性予以区分,可分为下列四类:
(1)灾害敏感区:崩塌敏感区、冲蚀严重区、地层下陷区、海岸侵蚀区、强震敏感区、洪水敏感区等;
(2)生态敏感区:野生或特殊稀有种的动、植物栖地、重要生态体系(如沼泽、海岸湿地)等;
(3)景观敏感区:重要之地形、地质景观、动植物景观、文化景观等;
(4)生产性资源敏感区:重要矿产资源敏感区、特定农业区(优等则农地)、重要的天然能源(如水力、地热等)所在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保护区等。
5.环境敏感地区的划设,是依据其敏感度的高低,在其环境容受量所容许的范围内,订定开发的限制条件,以规范开发行为。
6.对於环境敏感地区的划设,在经营管理上,其策略与手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保育,另一类则是保护。
7.当环境资源的质量已濒临环境容受量的门槛值时,则采取较完全性的保护措施,严格禁止於区内进行开发行为。
8.生态系统的平衡、灾害的避免以及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国土规划或资源开发的三大目标。
9.开辟山区道路所造成的环境冲击问题有:1.边坡裸露、冲蚀及崩塌。2.不当的弃土。3.排水设施不足。4.欠缺临时防灾措施造成灾害。
10.开辟山区道路所造成的环境冲击问题:
(1)边坡裸露、冲蚀及崩塌:地形及地质不佳地段,开挖常造成边坡裸露、崩塌、滑动及冲蚀。施工方法不当,例如使用过量炸药开炸,亦会造成地层松动,导致日后边坡崩塌及落石。
(2)不当的弃土:就地推落土石易导致下坡面崩坏、破坏原有植被、加速土壤冲蚀。剩余土石方任意倾倒未妥善堆置,则遇雨下流、淤积水库、污染水源、埋没农田房舍、阻塞河道桥涵甚或迫使溪流改道,造成严重灾害。
(3)排水设施不足:破坏原有天然排水系统,集中迳流且未施设足够之排水工程引起冲蚀或崩塌。横向排水不足、涵管断面太小造成路面冲蚀及边坡崩塌。
(4)欠缺临时防灾措施造成灾害:施工中欠缺临时防灾措施,如竹木篱、溜淤设施等,以致土石滚落伤及人畜,淤泥污染水源及为害农地及农舍等。
11.水土保持系指人类在利用土地的同时,为使土地能达到永续利用,而以人为方法或技术,将地面上的水资源或土壤资源予以有效保育的综合技术。
12.水土保持的工作,其积极面的意义固然系在保土、培土、蓄水,以提升土地利用的价值;但消极面的意义,则在减少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规模。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例如说,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

(2)例如说,生物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经验探索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

(4)形成的实验动物的情感关怀,可以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沟通。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②经验,探讨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

难度:实验动物的情感关怀,形成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沟通。

三,板书设计:

II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

1,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体;

2,生物能源呼吸;

3,生物从身体的能量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的生长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