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grub引导win7:为什么说“人性本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1 21:28:11
人性本恶?????????????????????

人的天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去恶扬善,就是修行。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我们只能从《圣经》着手,当神造人的时候,所造的人(亚当和夏娃)是完美的,因为神是完美无缺的,他所造的一切也是完美的。而因他爱人,所以他造人的时候是按着他的形象造的(创世记1-2章),而且给了人自由选择权(要选择违背神还是顺服神)神在伊甸园里安置了两棵特别的树(分别善恶树和生命树)神特别嘱咐:不能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他们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3章)。
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的时候是无比美满的生活,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不用愁,神为他们安排好了,但因为撒但的引诱和亚当、夏娃的贪婪,他们选择背叛神。因为他们的背叛(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他们就已经不象原来那样的完美,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就意味着不但会做好事而且也会做坏事。
我们在来看,人从小的时候如果只善的,那何必自己父母或老师或长辈教怎么做事才是好的,不用教小孩自己会做善事的。而现在为什么相反,也就是因为这原因: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背叛。而把罪恶遗传给他们的子孙后裔。

我是学西方哲学的,就从哲学方面发表点自己的拙见吧?!
人性恶中的恶在哲学中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恶不是一回事,它更象是基督教义中的原罪,指的是人生来是自私的(本人认为自私是中性词),欲望的,趋利弊害的,好逸恶劳的,虚幻不定的(外表与内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一致)
这些是人的天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道德法则存在之前,人是无所谓善恶的
1.尽管人内心中有着自己的道德法则,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却不付诸于行动,人心具有脆弱性.2.人在遵循道德法则的同时,会是不是掺进自利自爱的东西,人心具有不纯性.3.人在实践过程中,会因为现实的原因最终偏离道德法则,最终是人心腐败,人心堕落!
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处在善恶之间的中间人,好人也会有恶念,坏人也会有善念.以前总把好人坏人分的很清楚,不黑即白,爱憎分明.现在想想很幼稚.
下面想再谈谈错事与坏事的关系
好人会办坏事吗?上面谈了好人有时会有邪念,但只要不行动.就不用遭受良心谴责了!好人只会办错事,不会办坏事.在上大二的时候,有同学持这种观点!
坏事与错事的区别主要在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发生此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
如果利己则坏事,反之则是错事.但现实生活中,两者很难区分!主观动机很难用客观现实给予有力的证明!
但是坏事与错事的后果是直接或间接给对方造成了伤害.这就难免给对方造成坏事之嫌

这个最初是先秦的荀子提出的观点.他觉得人性不可能有什麽美.他认为,人性要成为美的,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仁义道德,使人性从恶变善,这种修养如果达到了完全纯粹的境界,也就达到了一种美的境界.

善恶从来自莫辩,总有心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