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橘子洲头景点介绍: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了解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2:30:59
如题,如果有什么数据证明的话就更好了
俗话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就大而言,中国人是否知道历史上的各个事件。
就小而言,是否知道自己的祖先。
在别人问你,唐朝时的事情,能答上来的占中国人中的几成?
中国人从小学-中学-高中,学了至少12年的历世,能答上来的有几成!

历史学、历史感与人文精神<p> 历史学“鉴往”的作用,在清朝中叶以前,(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前),说得通俗一些,我觉得有点类似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我们现在人的理解是具有全面性、权威性,有什么不明白的,查其即可。史学在中国古代时期的作用非常类似于它,翻开《二十四史》,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章;大到军国大事的决策,小到人际交往的细节,充斥着对史例的引用,人们判断有无价值、应当与否的标准,多引历史上曾经如何,并以此作为当下的行动指南。应该说,这种鉴往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完全消失,我们今天也仍然在说要以史为鉴。
  但史学对于中华民族还有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始终都存在,那就是涵养历史感。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实验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谁的历史越长,谁就越有智慧,咱们国家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都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而美国到现在为止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科技等等确实不如美国,但是在有关人生活的意义,人类生存的智慧等一些人文性质的问题上,一个已经思考了并试错了几千年的民族会比不上一个只有几百年思考经验的民族,我对此表示怀疑。中国有句老话,叫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讲得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处于变化中的,想想看,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谁可能真正永久占据霸主的位置,英国还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英国人的心境更可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什么是历史感,这就是历史感:就是有一个历史的胸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写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只有体味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英雄”的情境,才可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也就是说只有胸中装着几千年的历史,只有看惯了兴衰的反复更迭,才可能不只是把眼界盯着当下,盯着现在,盯着几年,几十年,而是前后延展数百年,什么是历史感,这就是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使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会慌里慌张地、急急忙忙地采取简单的妄自菲薄的态度。
  但是我们曾经辉煌过,就一定能证明我们以后会辉煌吗?当然不是,那样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就是妄自尊大(我们汉唐时候多么强盛,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衰落只是一百多年的事,再过几百年,我们又是最厉害的了)。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只需等待就可以了?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的关系。
  历史事实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历史意义却可以更改。比如,日本曾经占领了东三省,这一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中国人经过浴血奋战,收复了东三省,我们回过头去再来评说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就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不可以欺侮的。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打败日本人,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了,那我们又会怎么评说这一历史事实呢,我们只能说,日本占领东三省,是中华民族不幸的开始。所以,历史事实虽然不能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历史的意义。正如我们现在落后,但我们正在努力,使它将来变得富强。我们也就改变了我们曾经落后这一历史事实的意义。
  这也是历史感,其实也就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过去是可以改变的,所谓改变过去,并非改变历史事实,而是改变了历史的意义,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决定了现在的努力方向,也就决定了未来的命运。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p>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我很想把这句话改为“中国人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哲学的,而是历史的。”西方人在人生价值的取舍上,是以上帝为评判者,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忍耐,最后在上帝那里得到了公正评判。而中国人则是在历史中得到了超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他选择了死,因为他相信历史会给他一个光辉的评价。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但当他把有限的个人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历史的生命中去时,他有限的生命也就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这也是历史感:即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民族的历史生命中,从而获得无限与永恒。<p> 现在我来说一说,为什么我要用“涵养”这个词, “涵养”一般情况情况下是作为名词来用,但我把它用作了动词,我想要表达的是,历史学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于长期中、于潜移默化中、于润物细无声中,点点滴滴地将深切的历史感、也就是深切的文化关怀渗透进人们的血液中、情感里、心里。
  现在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有误区,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大环境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铺天盖地的商潮的到来,“能不能赚钱”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事物有用无用的价值尺度。作为整个文化事业基础学科的历史学,相对来说,是一项长远投资,而且它的回报也不是直接以赚了多少钱来表现,而是以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素质,从而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使人活得更象人,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象我刚才所说,如果人们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有了一种历史的胸怀,历史的视野,他自然就不会对自己的民族妄自菲薄,他就会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再比如如果理解了有关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更能使人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去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更不用说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辉煌榜样,对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些东西,如何能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呢?!毫无疑问,它的作用是深远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又是根本性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国家和国家的竞争,拼到最后,一定是在拼文化。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阵地,都应该将这种历史感渗透进去。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有些东西虽然不能带来当下的利益,但是却绝不能轻视它,应该具备这样的文化胸怀,如果学生开始有了这样的文化理解能力,我们就可以说,受教育者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而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国家越有希望。<p>

  10-24-2002 08:25 AM

  老冷

  历史不是时间的自然累计。一个人活得久,不等于他的生命就更丰富。要说自然的时间,全人类是完全平等的。我们常常说,中国历史悠久,这句话隐含着一种比较,比较而言,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各大国家、各大文明中,是比较悠久的一个。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较早地进入了文明,并且从西周末共和元年起,中国就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过去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历史文献之丰富,举世无双。真是这样吗?从前说这话的人,局限在历史编纂学领域,心里想的是二十四史。今天的历史学家,不会如此自欺欺人了。即使把所有各领域的历史文献放在考察范围内,我们也很容易就看到中国历史文献内容的单一和干瘪。坐井观天,本来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据井中所见,就开始比较井中世界与井外世界,岂不是有些荒谬吗?
  说中国历史悠久,美国建国只200年,就断言其历史短浅,蕴蓄历史智慧的潜力有限,云云,都是百年前的村学究见识。历史的深厚与否,取决于对历史的认识与自觉是否深厚。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历史大国,日本也是历史大国,现代的中国不是历史大国。
  什么是历史感呢?历史感本质上是一种保守主义情操。在当今中国,大家迫不及待地向往现代化,向往西式生活,对传统弃如敝屣,充分暴露了中国文化中历史感的贫乏。这一点,不必与欧美比较,就是与日韩比较,也完全看得出中国人太缺乏保守观念了,太不珍惜传统了。对于传统缺乏感情,意味着对自己的历史缺乏自觉,说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历史大国。
  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智慧浓缩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陈腐肤浅的言论上,那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更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浅薄并不断复制浅薄的一面。<p>出路不在继承浅薄,而在创造和新生,其前提是对人对己有清楚认识。这正是当今喜欢历史学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是一个大学生,只知道夏商周...........元明清
具体历史事件.说知也知,说不知也不知
你说了似乎知道一点.不深入

我就是一个热爱历史的学生,我虽然学习理科,但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的历史.
对于中国的历史,一般的历史我是比较了解的,我比较擅长的历史部分是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
虽然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但是像历史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我觉得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了解情况还是可以的.像"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受人欢迎就说明我们的民族不是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
中国的文化水平正在蓬勃发展,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全人类是完全平等的

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