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住宅停车费管理:歌德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2:50:49
有谁可以告诉我

歌德简介
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歌德简介
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http://www.jmyz.com/zhenghe/yw/gdjj.htm

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von 1749~1832)德国作家、诗人。1749年8月28日出生,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作品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