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故事: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谋士,例如姜太公,诸葛亮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14:04:47
请帮忙找出这些著名谋士的资料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丁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约公元前1059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62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商都朝歌70里,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连夜仓皇逃走,与妃子妲己一起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 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点评:姜尚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军师型的军事家,其军事韬略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用兵起了远的影响。

  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人物,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天才,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咋舌得成就。他控制气候的能力有如梅林;精通陀勒密式的占星术;他军事方面的狡黠可以媲美长腿爱德华;他的政治手腕和黎塞硫一样厉害;最后一点,他还和达芬奇一样是位科技发明家。在中国,人们称赞别人聪明的方式都是“你和诸葛孔明一样睿智。”

  刘备雇佣诸葛孔明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他们进行了一次面试,但主宾的位置颠倒了,这次面试由雇员诸葛孔明举办,刘备却坐到了被面试者的位置上去。诸葛孔明表现的极为傲慢,先后两次故意躲出去,刘备对男性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终于在第三次成功见到了诸葛孔明。诸葛孔明给刘备出示了一份早已经设计好的战略计划,这份计划挽救了几乎要灭亡了的刘备集团。刘备很满意诸葛孔明的能力,诸葛孔明也很满意刘备的耐心,于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聪明也最傲慢的家伙终于成为了刘备的首席大臣,并将蜀国维持了许多年。

  诸葛孔明的傲慢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蔑视态度上。我所能找到的每一本论及中国的书籍都指出:“中国在传统上重视道德建设,而轻视在科技上的进展。以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缔造了中国人精神基础的哲学家眼光来看,科技进步会让人变的狡猾,进而妨碍到他在道德方面的成就。”诸葛孔明显然对祖先的这些条框不屑一顾,他不仅在刘备面前表现的不可一世,完全不考虑孔夫子“对君王要恭敬”的训诫;而且还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技发明上。

  他发明过一种连弩,这种弩箭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枚弩箭,而西方在一百年后还在心怀恐惧地把弩称为被诅咒的武器;他还曾经发明过两种——也许是一种——自动机械,可以用来大幅度改善运输粮食的效率。诸葛孔明还发明过对付南方蛮族的地雷,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件热兵器。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他的妻子黄月英。

  蜀国成员对女性的态度都很奇怪:刘备对自己的三个老婆基本冷感,关羽毫不怜惜地杀掉了貂禅,张飞从未与女性有过任何接触,而赵云则很干脆地拒绝了一位贵族未亡人的爱情。诸葛孔明大概是这批英雄里唯一的特例,他娶了一个女人,而且很爱她。他的妻子黄月英在三国无双里是一位美丽的精灵族巫女,但实际上却是个丑陋不堪的贵族女子。诸葛孔明之所以爱上她,是因为两个人在工程学上有着共同兴趣,这种精神上的恋爱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诸葛孔明的发明中有黄月英做出的贡献。

  诸葛亮的死亡极富戏剧性。在刘备死后他一直致力于击败北方的魏帝国,为此发动了六次战争,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失败。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五丈原,诸葛孔明的健康极度恶化,为此他使用了一种神秘的占星术,向上天乞求延长寿命。这时候一位急忙汇报军情的蜀国将领不小心踏坏了祈祷仪式的结构,诸葛孔明认为这是神拒绝了他的请求,遂放弃了祈祷。几天以后,这位有着无数传说的名人病死。

周恩来

虚构的成分比较大

诸葛亮简介
(181~234)

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 东沂水县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早孤,随叔父 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往依荆州牧刘表,躬耕于 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 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 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 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袭取益州,形成了魏、 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 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 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 汉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 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 葛武侯。
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 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 “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是作者率军北伐曹 魏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表。表文分三段。第一段分 析了在天下三分中蜀国的危急形势,并告诫刘禅要继承 先帝刘备遗志,广开言路,注意刑赏公正,防止偏私用 事。第二段推荐郭攸之、费等文武大臣,希望刘禅亲 贤臣,远小人,经常征询他们的意见。第三段叙述了自 己受刘备三顾草庐以来的艰难经历,表示希望此次挥师 北伐能够克敌制胜,恢复中原,以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 之恩。表文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忠恳勤恪、贤明正派的性 格作风。文章叙事详切著明,说理透彻晓畅,既有强烈 的感情色彩,又具有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受到后代许多 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推重。宋陆游《书愤》诗说:“《出 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一个著名的 例子。
明代祝允明书诸葛亮《出师表》
《建兴六年上言》也分三段。首段述不能偏安于蜀 的道理,指出当时魏兵东下,关中空虚,正是进行北伐 的有利时机。二段列举了六条“不可解”,批驳某些人 想“坐定天下”的偏安主张。末段言天下形势多变,成 败难于逆料,更无必胜把握,只能去努力争取胜利。文 章同样表现了作者不计成败利钝,一心为蜀汉政权奋斗 到底的精神。末段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二句,概 括了作者的性格,显示了高风亮节,成为千古名言。对 这篇文章,有人据《蜀志》本传裴注引《汉晋春秋》所 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怀疑它不是诸 葛亮作。不过从内容及风格上看,颇似诸葛亮手笔,而 且张俨是三国吴人,时间上与诸葛亮相距很近,伪托的 可能性不大。
《正议》作于建兴元年 (223),当时魏国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各致书诸葛亮,陈说天命人事, 想使蜀国对魏称藩,亮作此文以绝之。所谓“正议”,即 有批驳邪说的意思。文章义正词严地指出,蜀汉同曹魏 的关系,是“据正道而临有罪”,所以曹氏必败;而华 歆等则是“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白费心思。此文的 特点在于气势很盛,有一种从精神上压倒对方的气概。 据《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好为《梁父吟》”,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载其辞(“步出齐城门”), 这是今存诸葛亮唯一的诗作。诗咏春秋时齐相晏子“二 桃杀三士”事,全篇伤悼勇士无罪而被杀,对晏子作了 批判。诗篇语言流畅,又多用问答式,颇有乐府民歌的 韵味。所以有人认为此诗非诸葛亮作品,而是齐地土风。
诸葛亮著作,晋初陈寿即曾辑集进呈。《隋书·经 籍志》著录有《兵法》5卷,集25卷等。本集至宋减为14 卷。明代王士骐辑《武侯全书》20卷;又张溥辑《诸葛 亮丞相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1960年, 中华书局据清代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经整理校点, 出版了《诸葛亮集》,为现今最详备本子。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丁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约公元前1059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62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商都朝歌70里,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连夜仓皇逃走,与妃子妲己一起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 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点评:姜尚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军师型的军事家,其军事韬略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用兵起了远的影响。

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人物,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天才,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咋舌得成就。他控制气候的能力有如梅林;精通陀勒密式的占星术;他军事方面的狡黠可以媲美长腿爱德华;他的政治手腕和黎塞硫一样厉害;最后一点,他还和达芬奇一样是位科技发明家。在中国,人们称赞别人聪明的方式都是“你和诸葛孔明一样睿智。”

刘备雇佣诸葛孔明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他们进行了一次面试,但主宾的位置颠倒了,这次面试由雇员诸葛孔明举办,刘备却坐到了被面试者的位置上去。诸葛孔明表现的极为傲慢,先后两次故意躲出去,刘备对男性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终于在第三次成功见到了诸葛孔明。诸葛孔明给刘备出示了一份早已经设计好的战略计划,这份计划挽救了几乎要灭亡了的刘备集团。刘备很满意诸葛孔明的能力,诸葛孔明也很满意刘备的耐心,于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聪明也最傲慢的家伙终于成为了刘备的首席大臣,并将蜀国维持了许多年。

诸葛孔明的傲慢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蔑视态度上。我所能找到的每一本论及中国的书籍都指出:“中国在传统上重视道德建设,而轻视在科技上的进展。以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缔造了中国人精神基础的哲学家眼光来看,科技进步会让人变的狡猾,进而妨碍到他在道德方面的成就。”诸葛孔明显然对祖先的这些条框不屑一顾,他不仅在刘备面前表现的不可一世,完全不考虑孔夫子“对君王要恭敬”的训诫;而且还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技发明上。

他发明过一种连弩,这种弩箭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枚弩箭,而西方在一百年后还在心怀恐惧地把弩称为被诅咒的武器;他还曾经发明过两种——也许是一种——自动机械,可以用来大幅度改善运输粮食的效率。诸葛孔明还发明过对付南方蛮族的地雷,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件热兵器。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他的妻子黄月英。

蜀国成员对女性的态度都很奇怪:刘备对自己的三个老婆基本冷感,关羽毫不怜惜地杀掉了貂禅,张飞从未与女性有过任何接触,而赵云则很干脆地拒绝了一位贵族未亡人的爱情。诸葛孔明大概是这批英雄里唯一的特例,他娶了一个女人,而且很爱她。他的妻子黄月英在三国无双里是一位美丽的精灵族巫女,但实际上却是个丑陋不堪的贵族女子。诸葛孔明之所以爱上她,是因为两个人在工程学上有着共同兴趣,这种精神上的恋爱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诸葛孔明的发明中有黄月英做出的贡献。

诸葛亮的死亡极富戏剧性。在刘备死后他一直致力于击败北方的魏帝国,为此发动了六次战争,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失败。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五丈原,诸葛孔明的健康极度恶化,为此他使用了一种神秘的占星术,向上天乞求延长寿命。这时候一位急忙汇报军情的蜀国将领不小心踏坏了祈祷仪式的结构,诸葛孔明认为这是神拒绝了他的请求,遂放弃了祈祷。几天以后,这位有着无数传说的名人病死。

贾诩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张绣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董卓|李傕|郭汜 张绣

贾诩 - 简明历史传记

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贾诩 - 简明演义传记

贾诩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原为李傕手下,为求自保,建议李傕等人袭取长安,造成大乱。在李傕、郭汜二人争斗之际,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贾诩后改仕张绣,劝张绣降于曹操,而当张绣起心造反时,又设计协助,成功偷袭了曹军,此后又多次设计抵挡了曹操的进攻,表现出职业谋士的风范。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再次劝张绣投降于曹操,从此归附曹操。此后贾诩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马超、灭张鲁等战役中屡有建议,深得曹操信赖,后在魏文帝时期官至大司马,不久病逝。

贾诩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