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仪器厂稽查:石敬塘是什么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5:31:30

石敬瑭

五代十国时后晋的开国皇帝,沙陀人。其人沉厚寡言,善射,深得后唐庄宗义弟李嗣源的欢心,李嗣源并将女儿嫁给了他。同光四年(926年),赵在礼作乱,李嗣源奉命讨伐,至魏州,发生军变,众拥推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正在犹豫之际,接受了石敬瑭的建议,迅速出兵占领了汴州。庄宗自京城洛阳来汴,不得入,返回洛阳,遭伶人射杀而亡,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石敬瑭在明宗期间,先后任保义、宣武、天雄、河阳、河东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其子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加石敬瑭中书令,徙镇成德。清泰元年(974年),复镇太原。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闵帝出奔,路遇石敬瑭,被石敬瑭扣留于卫州(今河南汲县)。不久,李从珂杀闵帝即皇帝位,是为末帝。末帝猜疑石敬瑭,石敬瑭于清泰三年(936年)反。他一方面上表论末帝不当立,应立李从益;一方面派桑维翰出使契丹,以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献帛三十万疋、称臣称儿为条件,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这年十一月,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公元936年闰十一月,石敬瑭攻洛阳,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唐亡。次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他在位七年,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死年五十一岁。在位年(936-942)。

在洛阳,有一个皇帝陵几乎为世人所不知,它就是位于宜阳的后晋高祖石敬塘陵。由于这个皇陵处于僻野,加上石敬塘的臭名昭著,所以后人也懒得去搭理它了。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到达了这个皇陵所在的石岭村。村子与其它村子无二,只是白姓居多。石敬塘陵近邻村西,很容易找的到。虽历一千余年,石敬塘陵在田地里还是异常的突兀,只不过是少了当初的煌煌气派。陵墓边,只有一方残碑,别无其它。碑上,现在还可依稀可辨的高祖等几个字,也是模糊的很。在陵南,还有一个望柱的头在荒野间隐现。走过去,深挖一二,探其年代,五代之物,还可略辨。一老汉告诉我们,在村中仍有两座陵上的石狮。在老汉热心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到了石狮所在之地。东西各一,一公一母,其形惟妙,其态可鞠。村中儿童时常骑之,现在其身已黑亮光滑,抚之如冰。

石敬塘,原为后唐明宗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为夺后唐皇帝宝座,他便屈身于契丹,认小他十一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石敬塘虽为沙陀族,非汉人,但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代天子,去认一个比他小十一岁的外族的皇帝为父,终究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儿皇帝之羞,让后人几乎窒息,成为了中原儿女的千年恨事。

为取得天下,石敬塘不仅认父,还答应事成之后割“幽燕十六州”给契丹。石敬塘割让“幽燕十六州”后,中原就自此失去了一个屏障,门户大开。狼卧于侧,轻则马踏黄河,重则侵国害民。五代之后的宋,几百年的积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石敬塘埋下的祸根。北方不固,南方难平,宋只好偏隅一方,待到南宋,更是苟且偷生了。

民间流传甚广的杨家将故事里的杨业,就是死在宋朝征讨契丹之时。宋廷委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在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宋军便遭遇败仗,杨业和潘美奉命撤退,掩护四川之民内迁,在潘美的错误指挥下,杨业在雁门关孤军作战,矢尽绝援,伤后被俘,绝食而死。

石敬塘死后,其后人便居住在现在的石岭一带,为其守墓。儿皇帝之羞,终于压垮了石敬塘的后世之孙。他们难以忍受,便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候,将石字头上的一横移到了下面的口字中,改为白姓。石敬塘后世之孙所改的白,白字出头(白之上面的一撇出头),非白居易之白。现在石岭的白姓人家之中,不乏石敬塘后裔,只不过为为风尘所遮蔽,模糊难辨了。

民族,是需要气节和风骨的。文天祥的铁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我们民族前进中所必需的。儿皇帝之羞,虽为耻辱,也可以说是我们前进节点上的一种异类警示,让我们在忿恨中知道了什么才是人间之正道。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名石绍雍,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收、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开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骁骑300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当时,许多官将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升迁,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后唐闵帝对他俩不放心。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潞王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群臣得知,相顾失色,均感乱之将至。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O年。石敬瑭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938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后普天福二年(937),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后晋天福四年(940),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后晋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入,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暗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石敬塘,历史上遗臭万年的"儿皇帝".沙陀人,后唐明宗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936年以认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并承诺登帝位后献卢龙道和雁门关以诸州加岁贡帛30万匹乞得到契丹的援兵.起兵反唐.杀入洛阳,唐废帝李从珂自焚.后唐亡.耶律德光册立石敬塘为大晋皇帝,既后晋高祖,(这个庙号我认为他不配).后因辽主问罪于招纳吐谷浑之事竟被逼忧郁成嫉,可鄙的死去.

石敬塘事辽为父,无耻之极,畏契丹如虎,,卖国以求苟生,事辽人如长(辈).贿赂以求谅解.非但人格国之尊严荡然无存,丧失殆尽.更置国家战略安全于不顾,割"幽燕十六州"使国之屏障顿然而开.北方铁骑出入中原无险可挡.能长驱直入,轻而易举跃马黄河.轻则虏掠骚扰,重则重创国亡.宋以下中原王朝的边患都因此频而重,唯此为由.石敬塘罪责难逃.

幽云十六州为何如此重要呢?盖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的.它大概包括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内蒙古部分,山西北部,边陲要隘从甘蒙直到辽东大海.峻峭险要的燕山山脉成为中原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从汉到明,莫不如此,汉击匈奴多从代郡,云中发兵,明高祖迁都北京也是为更有效控制幽云地区.).唐时此地为河朔三镇,为国防大军区中的要地,而安史之乱就是从此而起,五代时占据河朔的也都能称霸一方,兵强马壮.甚至问鼎中原.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正因为燕云十六州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以致于历代有图强之心,怀有宇内的帝王都对它牵肠挂肚,力图恢复.从周世宗柴荣北伐,宋太祖赵匡胤,太宗光义也是枕旦待戈,多次伐辽.但柴荣收莫,瀛,易三州后,本想一鼓作气,收复余州,但壮志未筹身先死,英年早逝的他只有留下无尽的遗憾离去,宋太祖命是雷同,灭南唐后挟平定南方诸国余威,想挥师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却突然驾崩归天.未竟之业只有留给弟太宗.但太宗光义的军事韬略,政治才能与太祖比相去甚远.三次伐辽都无功而还.979年曾兵临辽南京(今北京)眼见大功将成,夺城指日可待.但却事与愿违,久攻不下,耶律沙又带援兵赶到.宋军大败,太宗乘驴车仓惶南逃,差一点儿成了俘虏,屁股上还被辽军流矢射中.弥久不合,成太宗老缠之痛,终还死于旧箭伤复发. 广为人知,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杨业就是死于986年的一次北伐.惨列无比.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给宋朝君臣自信以沉重打击.虽仍有收复之心,却心有余悸,未敢轻举妄动.太宗之后的宋帝更是靠纳岁来维持苟且.连雄心壮志也没了.而后来辽灭北宋,元灭南宋都因已占幽云这一地利而事半功倍.宋因无险可守而被动挨打.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只到1368年徐达北伐驱蒙元才复我幽云十六州.已是432年悠悠岁月过往亦.

从秦到明.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底线只有在秦长城一线才有可能成为大一统的王朝,(秦,汉,唐,明).否则如能苟且江南,偏安一角(宋,东晋)已是万幸.但终还是被北方灭亡.

石敬塘就这样使中原王朝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而无地可御. 无险可守,被北方游牧民族欺凌.使我中原人民受尽凌辱.罪大恶极.社甚至是晚唐以来最大的罪人.最可恨的狗奴才.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名石绍雍,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收、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开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骁骑300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当时,许多官将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升迁,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后唐闵帝对他俩不放心。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潞王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群臣得知,相顾失色,均感乱之将至。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O年。石敬瑭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938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后普天福二年(937),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后晋天福四年(940),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后晋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入,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暗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在洛阳,有一个皇帝陵几乎为世人所不知,它就是位于宜阳的后晋高祖石敬塘陵。由于这个皇陵处于僻野,加上石敬塘的臭名昭著,所以后人也懒得去搭理它了。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到达了这个皇陵所在的石岭村。村子与其它村子无二,只是白姓居多。石敬塘陵近邻村西,很容易找的到。虽历一千余年,石敬塘陵在田地里还是异常的突兀,只不过是少了当初的煌煌气派。陵墓边,只有一方残碑,别无其它。碑上,现在还可依稀可辨的高祖等几个字,也是模糊的很。在陵南,还有一个望柱的头在荒野间隐现。走过去,深挖一二,探其年代,五代之物,还可略辨。一老汉告诉我们,在村中仍有两座陵上的石狮。在老汉热心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到了石狮所在之地。东西各一,一公一母,其形惟妙,其态可鞠。村中儿童时常骑之,现在其身已黑亮光滑,抚之如冰。

石敬塘,原为后唐明宗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为夺后唐皇帝宝座,他便屈身于契丹,认小他十一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石敬塘虽为沙陀族,非汉人,但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代天子,去认一个比他小十一岁的外族的皇帝为父,终究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儿皇帝之羞,让后人几乎窒息,成为了中原儿女的千年恨事。

为取得天下,石敬塘不仅认父,还答应事成之后割“幽燕十六州”给契丹。石敬塘割让“幽燕十六州”后,中原就自此失去了一个屏障,门户大开。狼卧于侧,轻则马踏黄河,重则侵国害民。五代之后的宋,几百年的积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石敬塘埋下的祸根。北方不固,南方难平,宋只好偏隅一方,待到南宋,更是苟且偷生了。

民间流传甚广的杨家将故事里的杨业,就是死在宋朝征讨契丹之时。宋廷委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在收复云、应、寰、朔四州后,宋军便遭遇败仗,杨业和潘美奉命撤退,掩护四川之民内迁,在潘美的错误指挥下,杨业在雁门关孤军作战,矢尽绝援,伤后被俘,绝食而死。

石敬塘死后,其后人便居住在现在的石岭一带,为其守墓。儿皇帝之羞,终于压垮了石敬塘的后世之孙。他们难以忍受,便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候,将石字头上的一横移到了下面的口字中,改为白姓。石敬塘后世之孙所改的白,白字出头(白之上面的一撇出头),非白居易之白。现在石岭的白姓人家之中,不乏石敬塘后裔,只不过为为风尘所遮蔽,模糊难辨了。

民族,是需要气节和风骨的。文天祥的铁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我们民族前进中所必需的。儿皇帝之羞,虽为耻辱,也可以说是我们前进节点上的一种异类警示,让我们在忿恨中知道了什么才是人间之正道。
石敬塘是沙陀族人,他割让的仅是16州的一部分,16州中有3州是五代有名的墙头草刘守光手中被辽人占领的,实际上石割让16州时,16州已经在契丹人控制下了,石只是在法律上确定了既成事实。其实这种人当代也有啊。嗑嗑,打住。关于晚唐的节度使割据,我将在晚唐的几个皇帝里说一下。另外,石敬塘的辈份上确实比辽太宗耶律德光小一辈,虽然他的年龄比德光大。所以称其为父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