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昌平校区干什么的:各有什么典型意义 寒蝉 菊花 梅花 松 咏絮 南冠 折桂 采薇 青钱 青琴典故出于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1:08:00
各有什么典型意义

寒蝉
  蝉俗称知了,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夏秋季节,当你走进树林时,你就会听到:“知了,知了”的悦耳动听的蝉鸣声。蝉的鸣叫声既不是用嘴,也不是用嗓,而是用翅后空腹里的一对似钹般的“乐器”发出的。蝉鸣,是它的求偶手段,标志著它要举行“婚礼”了。会鸣的都是雄蝉,而雌蝉都是“哑巴”,但雌蝉有专门听雄蝉声音的耳朵(听器)。蝉生活在树上,它有一个针一样的长嘴(刺吸式口器),能插入树枝吮啄汁液。而且,雌蝉在产卵时还要划开树皮,损伤树木。而卵孵化出幼虫,落到地面,钻入土中靠吃树的嫩根生活好几年。有一种十七年蝉,顾名思义要活17年之久。到春暖花开时,蝉的幼虫才爬上树干脱壳而去,渐渐老熟,变为成蝉,爬到树梢上去。夏天,人们常可以看到柳、杨、榆等碧绿的树冠上,出现一蓬蓬蜡黄的枯枝,这就是蝉的所为。所以说蝉是树木的害虫。但蝉又是著名的观赏昆虫,蝉蜕是有用的中药。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叫杜密,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他曾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太仆等官职。他为人稳重质朴,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知人善任。杜密辞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注。他经常会见郡首、县令,议论天下大事。他常向太守推举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正好相反,他名哲保身,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的人。杜密却说:“刘胜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受到上宾的礼遇,本应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可是他对好人不敢推荐,听到坏人坏事又不吭声,这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默不作声。他只图自己平安无事,对国家却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揭发,使你能够惩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一点力嘛!”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以后更加厚待杜密了。
  南冠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折桂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采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经死了,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立即上前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虫饥,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寒蝉
蝉俗称知了,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夏秋季节,当你走进树林时,你就会听到:“知了,知了”的悦耳动听的蝉鸣声。蝉的鸣叫声既不是用嘴,也不是用嗓,而是用翅后空腹里的一对似钹般的“乐器”发出的。蝉鸣,是它的求偶手段,标志著它要举行“婚礼”了。会鸣的都是雄蝉,而雌蝉都是“哑巴”,但雌蝉有专门听雄蝉声音的耳朵(听器)。蝉生活在树上,它有一个针一样的长嘴(刺吸式口器),能插入树枝吮啄汁液。而且,雌蝉在产卵时还要划开树皮,损伤树木。而卵孵化出幼虫,落到地面,钻入土中靠吃树的嫩根生活好几年。有一种十七年蝉,顾名思义要活17年之久。到春暖花开时,蝉的幼虫才爬上树干脱壳而去,渐渐老熟,变为成蝉,爬到树梢上去。夏天,人们常可以看到柳、杨、榆等碧绿的树冠上,出现一蓬蓬蜡黄的枯枝,这就是蝉的所为。所以说蝉是树木的害虫。但蝉又是著名的观赏昆虫,蝉蜕是有用的中药。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叫杜密,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他曾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太仆等官职。他为人稳重质朴,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知人善任。杜密辞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注。他经常会见郡首、县令,议论天下大事。他常向太守推举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正好相反,他名哲保身,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的人。杜密却说:“刘胜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受到上宾的礼遇,本应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可是他对好人不敢推荐,听到坏人坏事又不吭声,这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默不作声。他只图自己平安无事,对国家却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揭发,使你能够惩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一点力嘛!”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以后更加厚待杜密了。
南冠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折桂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采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经死了,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立即上前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野菜虫饥,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
后一般喻指贤士隐居其乐悠悠的生活.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或指噤若寒蝉:
形容不敢说话。亦泛指默不作声。蝉到秋深天寒即不再叫,故 以为喻。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晋书·列女·王凝之妻谢氏传》:晋女诗人谢道韫是谢奕之女,王凝之之妻。“又尝内集,俄两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也有同样的记载。
后喻女子聪颖有诗才者。此典亦用作“谢女”,“谢家”、“谢娘”、“柳絮才”、“咏雪之才”等。

南冠:
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_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_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青钱: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

青琴:
传说中的女神名。《后汉书·马援传》注:“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
后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
或指琴。古代以青桐木制琴最佳,故称青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