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控管理及措施:得乙肝得人有什么症状、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11:01:06

乙肝有哪些症状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许多患者认为只有“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才是乙肝治疗的唯一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目前乙肝治疗的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临床治愈血清学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不论其病毒学标志如何,均可视为临床治愈。

(2)降低传染性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经治疗e抗原和血清HBV DNA (乙肝病毒基因)阴转或病毒复制呈明显下降,此类患者血中无完整的病毒颗粒,故传染性极低。肝脏损伤相对较轻,对于招工、升学及妊娠应无明显影响,可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但应坚持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下述情况之二,则应积极治疗:血清HBV DNA转为阳性;肝功能异常,有明显临床症状;e抗原阳转有明显肝脏纤维化倾向或早期肝硬化迹象。

(3)病毒清除表现为血清中表面抗原阴转,血中及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查均为阴性。且追踪观察一年以上无复发;但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前尚不能以此作为乙肝治愈的唯一标准。

(4)抗体的转阴。抗体的出现反映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一般而言,抗体的产生与治疗有关,而杭体的消失与治疗无关,随着抗原的消失,其相关的抗体会自然阴转。抗体阴转的速度因人而异,也与抗体种类有关。如e抗体自然阴转时间较短,而核心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可长达十数年。涸此,只要血清学检测表面抗原、户抗原为阴性,血清HBV DNA阴性,不论其一种抗体或几种抗体阳性,一般无治疗指征,可定期观察。当然,若表面抗体阴性,可接种乙肝疫茵,但接种剂量及程序与正常人有别,最好同时使用佐剂。

谷丙转氨酶增高说明什么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C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CTP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中毒性肝炎 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都可引起CPT升高,停药以后,CPT很快恢复正常。

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CPT常常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的患者GPT指标变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加测血液中其他酶类和甲胎蛋白,同时B超或CT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酒精中毒性肝病 许多研究表明,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患者CPT水平增高,但脂肪肝患者同时伴有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

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等急性发作时,患者CPT指标也可升高,但都同时伴有发热、腹痛、黄疸、胆红素升高等症状,在炎症控制后,CPT可降至正常。

心脏疾患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CPT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如COT(谷草转氨酶)明显。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结核病等也可出现CPT的升高,但这些疾病都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借助于一些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回答者:老鼠爱上摸 - 大魔法师 九级 11-11 16:4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了解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80% (4) 不好
20% (1)

其他回答共 1 条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30-180日。

一、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慢,常常不伴有发热。分为以下三期。

1、黄疸前期 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可略有好转。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肝脏可肿大,有充实感,伴有压痛、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肿大。

3、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部分病例转变为慢性肝炎。

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HDV,称为重叠感染,易转变为重型肝炎,恢复后约70%转变为慢性。

二、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情迁延反复可达数年。愈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厌食、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区痛等神经症状明显,肝脏肿大。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肝功能持续异常特别是血浆蛋白的改变。

三、重症肝炎 约占全部病例的0.2%-0.5%,但病死率极高。

1、急性重症肝炎 亦称暴发性肝炎。多由营养不良、嗜酒或服用损害肝脏药物等诱因所致。起病10日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有出血倾向、腹水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谵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病程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表现类似于亚急性重症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较长时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表现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及肝内梗阻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乙肝有哪些症状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许多患者认为只有“大小三阳全部转阴”才是乙肝治疗的唯一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目前乙肝治疗的实际情况。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临床治愈血清学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不论其病毒学标志如何,均可视为临床治愈。

(2)降低传染性在临床治愈的基础上,经治疗e抗原和血清HBV DNA (乙肝病毒基因)阴转或病毒复制呈明显下降,此类患者血中无完整的病毒颗粒,故传染性极低。肝脏损伤相对较轻,对于招工、升学及妊娠应无明显影响,可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但应坚持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下述情况之二,则应积极治疗:血清HBV DNA转为阳性;肝功能异常,有明显临床症状;e抗原阳转有明显肝脏纤维化倾向或早期肝硬化迹象。

(3)病毒清除表现为血清中表面抗原阴转,血中及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查均为阴性。且追踪观察一年以上无复发;但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前尚不能以此作为乙肝治愈的唯一标准。

(4)抗体的转阴。抗体的出现反映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性,一般而言,抗体的产生与治疗有关,而杭体的消失与治疗无关,随着抗原的消失,其相关的抗体会自然阴转。抗体阴转的速度因人而异,也与抗体种类有关。如e抗体自然阴转时间较短,而核心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可长达十数年。涸此,只要血清学检测表面抗原、户抗原为阴性,血清HBV DNA阴性,不论其一种抗体或几种抗体阳性,一般无治疗指征,可定期观察。当然,若表面抗体阴性,可接种乙肝疫茵,但接种剂量及程序与正常人有别,最好同时使用佐剂。

谷丙转氨酶增高说明什么

病毒性肝炎 这是引起谷酸丙氨酸转氨酶,简称谷丙转氨酶(CPT)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各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PT均可增高,但升高幅度与肝脏损伤程度不成正比,绝不能以CTP数值的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得。

中毒性肝炎 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异烟肼、保泰松等都可引起CPT升高,停药以后,CPT很快恢复正常。

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的CPT常常高于正常水平。但有的患者GPT指标变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加测血液中其他酶类和甲胎蛋白,同时B超或CT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酒精中毒性肝病 许多研究表明,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患者CPT水平增高,但脂肪肝患者同时伴有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

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等急性发作时,患者CPT指标也可升高,但都同时伴有发热、腹痛、黄疸、胆红素升高等症状,在炎症控制后,CPT可降至正常。

心脏疾患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CPT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如COT(谷草转氨酶)明显。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结核病等也可出现CPT的升高,但这些疾病都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借助于一些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回答者:老鼠爱上摸 - 大魔法师 九级 11-11 16:4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了解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80% (4) 不好
20% (1)

其他回答共 1 条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30-180日。

一、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慢,常常不伴有发热。分为以下三期。

1、黄疸前期 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可略有好转。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肝脏可肿大,有充实感,伴有压痛、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肿大。

3、恢复期 黄疸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部分病例转变为慢性肝炎。

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HDV,称为重叠感染,易转变为重型肝炎,恢复后约70%转变为慢性。

二、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情迁延反复可达数年。愈后较好,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厌食、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及乏力、萎靡、失眠、肝区痛等神经症状明显,肝脏肿大。可伴有肝掌、蜘蛛痔、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肝功能持续异常特别是血浆蛋白的改变。

三、重症肝炎 约占全部病例的0.2%-0.5%,但病死率极高。

1、急性重症肝炎 亦称暴发性肝炎。多由营养不良、嗜酒或服用损害肝脏药物等诱因所致。起病10日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有出血倾向、腹水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谵妄,后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病程不超过3周。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表现类似于亚急性重症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主要表现为较长时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表现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及肝内梗阻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乙肝医学常识

一、危害与传播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千万例新感染,每年1百万人死亡。约世界人口的5%为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高流行区(>8%)、中流行(2%~7%)、低流行区(<2%)。中国是高流行区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非感染人群占26%;慢性乙型肝炎达2%;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为2%。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是十分严峻的。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由于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HBsAg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 、HBV-DAN,此二项阳性者传染性强。

??HBV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等传染。由于病人或携带者血液中HBV含量较高,而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传播为主。

??在我国HB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其中有些传播途径是重叠的,实际都可能与血液暴露有关。

??粪便中不含有HBV或HBsAg,故不可能经粪-口途径传播。另外,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

??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与血液传染有关,也与日常生活暴露有关。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监狱犯人、部分医护人员等。

二、病因与临床

??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三、检查项目

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怀疑传染上乙肝病毒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指标主要有以下项目:
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乙肝“两对半”:即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核心抗体(抗HBc)。
HBV-DNA:即乙肝病毒遗传基因DNA
肝组织学检查: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时,ALT、AST就会从肝细胞内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AST升高,因此ALT、AST升高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类型的肝炎或肝脏疾病,ALT、AST也会升高。
HBV感染后病毒分泌的蛋白释放入血液,这些蛋白具有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共有三个系统,但因核心抗原(HBcAg)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故俗称“两对半“。其中HBsAg和抗HBs是病毒的外膜蛋白和相应抗体。e抗原和e抗体是病毒的核壳分泌蛋白和相应抗体。HbcAg和抗HBc是病毒的核壳结构蛋白和相应抗体,但HBcAg 在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到。
“两对半”和HBV-DNA都是血清病毒感染标志物。HBV标志物不仅是诊断HBV感染的根据,而且有助于对感染状态和病变活动性作出分析、外膜蛋白是病毒侵入肝细胞的必要成分,而其相应抗体应答则为阻断感染所必需;核壳蛋白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血清标志物谱反应HBV感染过程,见下表:
HBsAg HBV现症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病变活动。
抗HBs 感染后免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
HBeAg 反映HBV复制,有病毒血症,血液高传染性
抗HBe ALT持续正常者表示HBV低复制或不复制,HBsAg(+)血液低传染性。
ALT波动者表示病毒变异。
抗HBc 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
IgM抗HBc 高滴度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活动性病变可出现低滴度。

上表为各个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但标志物常是联合存在的,在感染过程中的变化也有相互关联性。见下表:
HBsAg 抗HBs 抗HBc IgM抗HBc 解 释
+ - - - 急性感染早期,少数不出现抗HBc的慢性感染
+ - + + 急性感染
+ - + - 慢性感染
- + + - 感染恢复
- - + + 急性感染恢复过程中的窗口期
- - + - 远期感染后或HBsAg(-)慢性HBV携带者
- + - - 远期感染后、疫苗应答、或者近期HBIG注射

HBV-DNA是HBV的遗传物质——基因,当HBV侵入肝细胞后,就会以HBV-DNA为模板,合成新的HBV颗粒并释放入血,故HBV-DNA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肝脏穿刺直接抽取微量肝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是最为直接、准确地诊断慢性乙肝的“金指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不同,最佳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议在治疗前到有相关检查条件的医院作此项检查,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四、乙肝的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
急性乙肝,应早发现,早治疗,对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心理、对症治疗等。目前认为,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肝炎慢性化,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BV相关性肝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慢性乙肝治疗的目的是:1)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 2)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 3)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 4)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 5)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6)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避免滥用药物而损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应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及有关病毒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五、乙肝的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接种对象是新生儿(我国已经列入计划免疫项目,WHO已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和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吸毒者、医务人员等)。接种方案是:1) 基因工程疫苗:每次5ug于0,1,6月各一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2)血源疫苗: 每次10ug,或30ug,10ug,10ug。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每次应30ug。(目前血源疫苗已较少应用)
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加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是:出生后6小时内给予新生儿HBIg 100-200u 肌注,1月后开始乙肝疫苗全程免疫。HBIg还适用于意外暴露后的预防。
针对传染源应加强管理,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应禁止献血,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污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发工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传染,措施包括:
(1) 阻断母婴传播
(2) 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重视经常性的清洁打扫,垃圾须无害化处理、废弃物须焚毁、对公用浴巾和修脚用具须严格消毒;对理发店尤须严格卫生管理,理发工具、刮脸的剃刀、穿耳孔及文身文眉的工具等必须消毒。
(3) 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刮须刀、牙刷和盥洗用品必须个人专用;不与已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吻;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内裤,尤其是月经期中的内裤专用盆清洗;清点钞票后洗手;等等。
(4) 防治性接触传播:婚前检查如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应先接种乙肝疫苗;做好宣传教育,控制性乱;孕妇如有性病(HIV、HSV、HBV等)可传播给胎儿,对孕妇尤应加强防护。
(5) 输血管理:提倡志愿献血;严格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尽可能不输;贫血病人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择期手术的病人,可预先储存自身血液,备手术时应用,对预期需长期输血的病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慢性肾炎等,应先注射乙肝疫苗。当前输血管理主要为预防丙型肝炎。
(6) 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
(7) 医院管理等。

主要是:累

脸色发黄 眼睛发黄 嗜睡 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