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库里的介绍:哪能看到大脑记忆密码的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17:10:04

华师大携手波士顿大学首次破译大脑记忆密码
〔 来源:中国日照 发表时间:2005-4-14 9:32:15 阅读: 〕

华师大林龙年博士与波士顿大学钱卓教授合作——首次破译大脑记忆密码”

“大脑记忆密码”终于被解开,今天上午,在此项研究的所在地——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主持者之一林龙年博士为记者详细介绍了破译“密码”的全过程。

观察脑活动有了直观“平台”

林龙年博士说,人类大脑是一个由约14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但过去我们只能间接地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测试来观测脑记忆的形成,即使像我们大家熟知的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测仪器,也只能观察到大脑活动的一个“笼统”情况。如今他们的这项发现,就如同为人们观察大脑活动搭建了一个直观的“平台”,即通过检测大脑编码单元的活动状态直接解读大脑在学习过程中记忆的形成。

96根微电极插入小鼠“海马”

林龙年问记者,你知道“海马”吗?这是一个与记忆密切相关的大脑结构,因其形似海马而得名;它负责将人们新的经历转化为长期的记忆。海马受损的病人会日复一日津津有味地阅读同一张报纸,还总觉得自己是在看新闻(这一研究的另一位主持者钱卓,于1999年率研究小组,正是通过调节小鼠的海马和前脑中的NR2B基因,在普林斯顿大学制造了著名的“聪明鼠”,揭示了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那么,记忆在神经网络的层次上又是如何编码的呢?换句话说,记忆在大脑中的物理形式是怎样的呢?为了获得这个对揭示大脑工作原理至关重要的答案,林龙年与钱卓一起,花了整整两年,运用最新的高密度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以小鼠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小鼠海马脑区只有半粒米大小,为了尽可能多地观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研究小组研制了世界上最轻巧的精细微电极推进器,把96根比头发还细得多的微电极插入小鼠的海马区域,成功地记录到了多达几百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传统的方法在小鼠上只能记录到几个至二十几个神经元。“这一步非常重要,”林龙年博士介绍说,“假如只能观察到几个神经元,就谈不上对神经元群体的编码进行分析了。”

记忆如何“刻骨铭心”

接下来,研究人员设计了几种新颖的行为模式来研究小鼠的神经编码,一种是在特定环境中给小鼠背部突然吹上一阵冷风,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在月黑风高之夜,一阵突如其来的嗖嗖阴风会使人顿感毛骨悚然一样,小鼠对这样的刺激会感到惊恐。另一种有趣的模式是,把小鼠放在特制的小电梯中做自由落体下降,如同人们在乘坐的电梯突然失控坠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记忆会刻骨铭心一样,小鼠对这种极其刺激的经验也会印象深刻。“由于这些经历能够产生令人难忘的记忆,我们猜想大脑中会有许多神经元参与这些记忆的编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与新记录技术的结合,来探索和破译大脑编码的奥秘。”

其后的实验观察发现,小鼠的海马区对这种惊吓刺激果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放电反应,根据它们的反应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组成了记忆编码的神经网络单元。更有意义的是,这些编码单元通过它们的激活状态可以把任何一种惊吓经历转化成一串二进制数字,这种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不同的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编码活动进行直接的比较和分析。在观察到了这一有趣的编码方式后,钱卓教授曾感慨地说:“大脑记忆系统这种精美的操作设计真令人叹服!”

戴上一顶非常精密的“仪器帽”,
就能在电脑显示屏上清楚地“读”出你
在想什么——这种科幻片中常常出现
的情景,在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
学研究所上演。不过,戴“帽子”的是
灰色小老鼠。
小鼠头上戴了一个特殊的“帽
子”,这是研究小组研制出的世界上最
轻巧的精细微电极推进器,96根比头
发丝细得多的微电极就插入小鼠大脑
的海马区域,这里是形成长久记忆的关
键区域。这些微电极能够记录到小鼠
260个脑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并将其显
示在电脑屏幕上。
然后,科学家设置了三个恐怖情
节。一是“月黑风高夜”,就是在特定
环境中给小鼠背部突然吹一股冷风,让
它毛骨惊然;二是“电梯失控下坠”,
就是把小鼠放在特制的小电梯中,做自
由落体下降,猛然着地;三是“地展刺
激”,小鼠被放在特制小电梯中,然后
电梯突然猛烈的左右摇晃。
“由于这些经历能够产生令人难
忘的记忆,我们猜想大脑中会有许多神
经元参与这些记忆的编码,因此我们希
望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与新记录技术
的结合,来探索和破译大脑编码的奥
秘。”钱卓博士说。
科学家们发现,小鼠每次经历“险
境”时,在海马区域的许多神经元对这
种惊吓刺激果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放电反
应。而且,研究人员发现,一小搓神
经元能够组成记忆编码的神经网络单
元(coding units),对于相同的刺激,这
一小搓神经元的反应基本相同;而对于
、另一些刺激,这一小搓神经元可能毫无
反应。
科学家们通过这些编码单元的激
活与否,把每一种惊吓经历转化成一串
二进制数字,这种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
得科学家们能够对不同的个体乃至不
同种群动物的大脑编码活动进行直接
的比较和分析。
在分析了大量的神经元活动情况
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可以根据小鼠神经
元的活动情况,反推出当时小鼠是受到
了哪种惊吓刺激,正确率100%。
虽然目前林龙年的实验对象只是
小鼠,但是,这为人类最终破解大脑的
记忆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因为人脑
和鼠脑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哺乳动物大
脑的“海马”所用编码方式都是一样
的,因此,人的大脑很可能利用同样的
原理来完成记忆之外的其他高级认知
功能。
首先,人类大脑有140亿个神经
元,目前最先进的仪器也只能读到小鼠
的260个神经元,所以要研发出一种能
够监控140亿个神经元的“帽子”难度
非常大。其次,这个“帽子”要戴到脑
子里面去,给人的大脑插上电极还有伦
理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困难。
林龙年表示,一旦人类大脑的记忆
原理完全被破解,就可以据此研制出具
有人类思维方式的机器人,他们能够独
立思考.懂得联想,甚至有情有义。‘这
种前景让人又喜又忧,可能是美丽的画
卷,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当
然,这种构想还非常被远,但却再次证
明了科学是把双刃剑。
实验现场能听到的小鼠的思考“咔
嗒、咔嗒—”这不是小闹钟的秒针走过
的声音,而是一只灰色的小老鼠“思考”
的声音,努力听懂这种声音,就是科学家
们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
小鼠头上插着一个特制的精细微
电极推进器,这是监控它大脑活动的
“探头”。
这只小鼠正在自己的“窝”里玩
玩具——几个木制的汽车、娃娃。从
显示器上看,它的大脑神经元活动
很平静,“咔嗒咔嗒”的神经元活动
声也很均匀。这时,林龙年伸手过
去,它机警的躲开,而显示屏上显示
的神经元活动立即密集起来,很多
原来未激活的神经元都活跃起来,
“咔嗒”声的节奏也有所变化。看
来,小鼠对于敌人“入侵”产生了一
些“想法”。
林龙年坦言,目前他们也没有完全
读懂小鼠的心思,只有几种特定的惊吓
情况能够读懂,而一些平和的情绪还有
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