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7号的电影:论述森林对降雨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9:48:34

森林对降雨的影响

陆地降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当来自海洋的水蒸气到达大陆以后,通常会引起降雨的 。然而在局部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状况不同,其降雨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森林植被多的地方 多降雨,森林植被少的地方少降雨,没有森林植被的地方甚至不降雨。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降雨与地表反射率有关。所谓地表反射率,是指地球表面对太阳光辐射的反射能力。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素很多,太阳照射角度的高低,无空状况,以及地表的形状,对地表反射率都会产生影响。其中以地表形状最为重要,地 表粗糙度高,颜色深、湿度大,地表反射率即低;地表粗造度低、颜色浅、湿度小,地表反 射率即高。森林植被的高低、疏密和有无,是决定地表反秧率的主要因素。灌木丛的反射,要比森林高;田野和草原的反射率,要比灌木丛高;沙漠和半沙漠的反射率,要比田野和草原高。

在地球表面,同时存在上升气团和下降气团。上升气团将水蒸气输送到高空,被冷却凝结,形成降雨;下降气团则相反,在气团下降时干燥的空气被压缩,引起抑制降雨。地表反射率高的地方,使光能大部分消失于大气层中,导致地面附近空气变冷,不断下沉、蔓延,从而破坏了积云成雨的条件,使降雨的概率大大降低。森林植被多的地方,地表反射率低,降雨量高,森林植稀少的地方,地表反射率高,降雨量低,即是与此有关。

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的另一个原因,与生物核有关。植物的枝叶腐烂以后,其生物核仍然存在,颗粒微小的生物核飘浮在地表的上空。当水蒸气到来以后,常常附着在生物核上,以 生物核为核心不断积聚,最后形成比较大的水珠,从空中跌落下来,形成降雨。森林植被茂密的地方生物核多,容易成云降雨;森林植被稀疏和没有森林植被的地方,由于缺乏生物核,即使有了水蒸气,也不容易形成水滴,出现降雨。这种雨滴形成过程需要生物核,与露水附着在植物叶片上相似,其道理是相同的。

森林影响成云降雨的说法,是国外科学家在60年~70年代提出来的。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对全新世的初期,即距今7000年~5000年的时候,地球出现了高温期,大量的冰壳融化,水能源特别充沛。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所反映的便是这个时期的情况。这个时期也正是人类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此后气候转向干旱,特别 是距今3000年以后,干旱不断加剧,其间虽有小有波动,然而却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据研究,当时的降雨量只有全新世初期的1/3左右。

气象学家傅抱璞认为,森林植被的蒸腾,增加了空气湿度,使大气不稳定性加强,形成了有利的降水条件,因此,使地方水气或外来水气在本地的降水都有所增加。他还对我国西北地区全面绿化以后,降水的可能变化作了理论估算,认为在夏季可能增加降水量110毫米;全年可增加176毫米。还有资料认为,干旱地区的护田林,增加土壤水分20毫米~45毫米。并且有人计算过,5万亩森林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但造林以后对地下水位及下游地区的河水水位、水量的影响如何,尚未见到报道。

林冠截留是森林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现已清楚地划分为降雨过程中湿润林冠上的雨水蒸发和雨后林冠蓄水蒸发和树干蓄水蒸发。目前,除获取大量有关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的实测数据外,许多学者根据影响林冠截留的各种因子和林冠截留量的数量关系推导出降水截留的半经验和经验理论模型[1~6]。由于建立的模型有各自的侧重点,导致可比性太差;另外,由于模型要求许多因子的测定,容易产生误差,会降低模型的精度。这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林冠截流过程的本质认识。刘世荣、温远光[7]等人综合大量的研究结果,认为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存在极紧密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同类型的森林,两者相关的线形是不同的,有的表现为极紧密的直线相关,有的则以幂函数关系较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林冠截留与降水的关系无显著差异。

冷杉林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是,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截留率随降雨的增加而减小,一年中林冠截留的幅度变化在 20%~70%。林冠最大截留量出现在 2~3 月,最小出现在 5~6 月;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是,当林分郁闭度在 0.7 时 (5~7 月),平均截留率为 24%,当郁闭度在 0.3 时 (5~7 月),平均截留率为 9.5%。

是自然的大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