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季后赛半场得分记录:经济学中的思维定势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0:22:44

所谓“1+1”思维定式,指的是经济学人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只看到交换中的一种商品和一个交换者,而将另一个交换者和另一种商品完全置之度外的思维方式。然而,交换现象是2+2模式的,即由两个交换者交换两种不同的商品,而经济就是由这一个个2+2组成的群体现象,换句话说,2+2是经济的细胞。由此,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如果不是从2+2出发而是由1+1入手,则势必无法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难以导出经济学的正确理论。

回顾传统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几乎都是从1+1出发的,比如价格、需求量、供给量等等。假如价格是描述交换现象的,则它不可能只和一个人、一种物有关系,除非它不是描述交换的。对于描述交换的价格来说,现实中和理论上都应该从“交换比例”来界定这个概念。这就是说,经济学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商品的价格”这种措辞,因为单一商品无所谓价格,只能说“A商品兑换B商品的价格”,就像汇市上常说的“美元兑日元”、“欧元兑美元”一样。

当然,我们也知道,大众俗语中“某商品的价格”其实质是该种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尽管现在的货币体系中,这种功能已经荡然无存),这种说法之中,包含着对商品价值的计量。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式的价格概念都是对商品的价值计量的概念,因此马克思才会说“价格=价值量”。但是,仅仅看到一般商品和货币商品这种特殊交换形式中的价值计量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解释易货贸易、准货币和货币的交换(股市、券市)、货币和货币的交换(汇市)等等更一般的交换形式。马克思在价格究竟是对单一商品的价值计量还是对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两者之间摇摆,最终倒向了前者。(参阅链接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787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概念通常是以“代价”的思路出发的。但是,这个“代价”不过是对价格另起一个名字。从其进一步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依然是1+1式的思维模式,即只考虑一个人取得一种商品的代价,而且解释不清楚究竟是生产这个商品所耗费的代价还是从他人那里通过交换获取商品支付的代价。

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概念,通常是在不对“价格”做任何解释的前提下定义的,大概是认为“价格”人人皆知无须赘述,但现实是这个似乎人人皆知的概念几乎是人人迷茫的。“需求量”概念中强调“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单一商品来说,没有“价格”可言,除非能够否认“价格是交换比例”这种认识。

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量”讲的是交换中单一交换方对本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商品的需求,至于为何要视拥有不属于自己的商品的另一方对自己要让渡出去的商品的需求于不顾,西方经济学从来都是懒于解释和不屑一顾的。这种做法,实质上和西经倡导的“公平交换”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将交换中一方的需求和需求量莫名其妙地忽略掉,何谈“公平”、“平等”?进一步而又相联系地,这种无理由的忽略使得被忽略的一方交换者变成了无需求、无思想的机械人,而非西方经济学视为基本假定的“理性人”。(阅读链接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318)。

有许多人陷于1+1思维定式无法自拔,对2+2的模式提出反诘:如此简单的“需求量”概念你怎么就理解不了?不是理解不了!而是其中深刻的内部逻辑矛盾不可协调所致。大家对此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完全是出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的思维结果,而现实是,我们无法将交换的2+2模式简化为1+1;无法否认价格即交换比例的“2+2”式的概念。

如果认识到1+1思维方式的错误,我们就应该回到2+2的正确道路上来。这个道路即是,不要再用一个交换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来定义“需求量”;不要再用一个交换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来定义“供给量”,也没有属于一种商品的所谓“商品的价格”存在。如此一来,建立在错误的供求均衡概念之上的西方经济学除了《终结》之外还有什么出路?

计划经济思维定式,市场经济思维定式,1+1思维定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