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登三分gif:什么 是御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6 23:27:12

古代官职:御史大夫,从一品,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同时也负责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御史大夫在御史台办公,由御史中丞(从二品)协助工作,下辖司法御史,掌管司法案件;监察御史,监督中央及地方官吏;殿中御史,掌管宫廷礼仪。主管监察各郡县官员的州刺史(从四品)也由御史大夫负责。另外,御史大夫还不定期地派出临时御史,监察军粮供应、河道修缮、农业生产、市场秩序等重要事务。由于御史大夫掌握监察大权,一般官员都对其十分畏惧。当丞相空缺时,经常由御史大夫接任。

御史

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又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

御史是从秦朝开始的.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地位次于丞相。他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始皇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军权。
后来,在汉朝,他们被称为三公。汉哀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御史大夫

中国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西汉时御史大夫虽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但仍偏重于执法或纠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为大司空,与丞相、大司马合称三公。汉末,恢复御史大夫之称。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御史台

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秦及西汉御史属御史大夫府。御史大夫佐丞相理国政,兼管监察。下有两丞,其一为御史中丞,又称中执法,具体掌握监察权力。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不再兼管监察,御史中丞出为台主。东汉因袭,称御史台,直至唐代。御史台的职责最重要的为两项:一是弹劾百官;二是推鞫刑狱。唐御史台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为清要之官,虽秩品不高,但威权甚重。唐玄宗时常用御史充任各种重要使职。玄宗以后,凡节度使、观察使无不兼大夫、中丞衔,度支、盐铁、户部三使的巡院官也多兼宪衔。这些由外官兼摄的御史被称为外台,唐代后期,皇权削弱,御史的威权也随之下降。御史监军的权力早在唐玄宗时已被宦官取代。宋沿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兼理重难案件。太平兴国三年(978)任命监察御史,是为正名举职之始。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案,分察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宋代御史许风闻言事,以广言路。金、元基本上沿唐宋之制,略有变化。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