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球的正确手型视频:除邓友梅.蒋子龙.梁晓声.张贤亮.贾平凹.张抗抗.池莉外,当代还有哪些小说家比较优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5 05:10:24

个人感觉最优秀的当属二王:王小波、王朔。
除了你列举的那些,认为还有余华(《细雨中的呐喊》),陈忠实(《白鹿原》),陈村(《一天》)——后来沦落为网络写手后基本没什么称得上作品的东东了,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铁凝(《大浴女》),阿来(《尘埃落定》),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残雪(《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冬天里的愁思》),阿城(《棋王》),史铁生(《我与地坛》),杨绛(《洗澡》)。。。仅仅指当代,不包括现代的鲁迅、钱钟书、林语堂、萧红、张爱玲等的作品。
列举了作品的作家,个人认为写的好的就是括号里的作品,其他的作品都一般了。至于二王,个人认为是那种才气横溢、思想多维、构思奇特、勤奋多产的作家,只有很少的作品写得不好。小波更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批判意识。
但是所有的作家都具有中国作家的通病:缺乏思想、语言误区(要么过分追求语言要么语言苍白)、角度有限、风格单一。

洪峰、余华、格非、

叶兆言、林白、陈染、

史铁生、陈忠实、张洁、

方方、张炜、张承志、

王蒙、从维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当代是指现在还活着的还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后者,更多。

更多资料见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
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
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
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
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
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五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
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
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 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
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
《诗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华北大
学第三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随军进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
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
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
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
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并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
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
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
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
《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
诗论》、《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等。译作有凡尔哈仑《原野
与城市》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
艺术最高勋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
辉等。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
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学期间,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礼,并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他前期创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
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此后20年,他创
作、翻译了大量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品。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
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干校”回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
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剧,发表了《寒夜》、《憩园》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为后来的批评界更为推崇。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
散文创作,跟随政府号召写新题材、新主题,写出了不少遵命文学,
丧失本来的艺术个性,但也有像《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样
在当时独具一格的报告文学集。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
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
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
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却笔耕不辍,近年仍继续他的“随想系列”的创作。享
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1990 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
洲文化奖特别奖”.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笔名屈铁、行者、八戒、赵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后,曾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员和
编辑工作。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文学研究会。1926年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国,参加左联。后在
南京交通部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孤岛”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编《译报》、《译报周刊》、《民族公论》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亚。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
总编辑。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1954年
修订出版文艺论著《文学论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艺报》、《人民文学》发表杂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其中《况钟的
笔》、《论人情》传诵一时。部分编辑出版为《遵命集》。还创作了
历史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在50年代反倾运动中,因提倡
“人性论”遭批判和撤职处分。1960年又被指为修正主义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工作,编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疯而死。

白桦(男)(1930- )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38年因日军占领信阳逃难,1939年
父亲被日军杀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阳师范艺术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开始文学创作,诗歌处女作发表在信阳的《中
州日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原野战军宣传员。1952
年调任昆明军区创作组长。1955年调总政创作室。1958年因《森林里
的故事》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后在上海当钳工3 年。1961
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重返军队,任武汉军区创作员。“文革”
期间曾在新疆度过数年。1979年恢复名誉。1985年转业,调中国作协
上海分会。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
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诗集
《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长诗《鹰群》、《孔雀》,小
说集《边疆的声色》、《猎人的姑娘》等,以单纯、明净的热情将斗
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1977年开始文革后的创作活动。著有诗
集《情思》、《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等,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
等,电影剧本《苦恋》(与彭宁合作)、《今夜星光灿烂》、话剧
《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其中诗歌《春潮在望》获1979-1980年全国
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言《没有
突破就没有文学》,引起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鸣。他的后期作品尖锐
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1981年,电影
《苦恋》受到批判,但仍坚持创作不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
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

残雪(女)(1953- )
原名邓小躬。原籍湖南耒阳,出生于长沙市。1966年小学毕业。
四年后,进长沙一街道小厂当铣工十年。后为服装缝纫个体营业者。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参加中国作协。出版有小说集《天堂里
的对话》、《黄泥街》,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锋”
色彩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
思》等在读者和批评界中反响颇大。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影响,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
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小说有一种对人性
丑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
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
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6年发表没有引起注意的处女作
《今宵酒醒何处》(中篇小说)。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
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
(《文学季刊》1934年1 卷3 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
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
教育活动,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
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
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蜕变》、《北
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46年应
邀赴美国讲学,同年底回国。1947年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
在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工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第
一届中国文联常委,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院长。建国后,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文艺运动,写过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创作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多
幕话剧《明朗的天》,在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剧本一等奖。
1960年完成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剧《胆剑篇》(与梅阡、
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在人艺门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
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
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
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
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
限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
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
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
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雷雨》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
品也不断出现。

路遥,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不错!

毕淑敏,张欣,苏童,王蒙,王小波,潘军,王朔

还有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