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1.9.4药水:当年连通亚洲和美洲的那冰桥叫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3:37:50
那是几万年前的事,专业点

据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在美洲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早期类人猿和猿人的遗迹,因此可以断定人类决不会起源于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其它地区迁移来的。那么,印第安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呢?一般认为:他们是一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踏着白令海峡上的冰桥,来到美洲的黄种人。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对黄种人是踏着白令海峡上的冰桥来到美洲的表示怀疑。其理由是:

一、在冰川时期,北美最末一次(威斯康辛)冰川期,冰川没有结成整块冰体。在阿拉斯加冰川仅扩展到它的南部土地和山脉上。冰川时期陆地远远超过现在的海岸线而伸至北面,白令海峡还不存在,亚洲和美洲是直接相连的,不存在所谓“冰河时期白令海峡上的冰桥”。更何况在冰川早期离现今约二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在东北亚和美洲未发现这时人类的任何遗迹。人类往美洲居住的最早标志在冰川末期和冰川以后的时期。人类在美洲最古的遗迹,现时发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阿尔布克克附近的桑地亚洞,距今约一万一千年到九千年。

二、海水结冰不论是在形成过程、冻结速度还是物理性质方面,都与淡水不同。含盐分的海水,其冰点和最大密度温度都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数值不同。只有盐度在24.695×10-3时,海水的最大密度温度才与冰点温度相同,为-1.332℃。一般大洋表面盐度均大于24.695×10-3。因此冰点更低,当海面水温达到冰点时,因密度增加较快,表层海水便开始下沉,形成对流,结冰就更困难。只有相当深的一层海水充冷却后才能开始结冰。海水结冰时,就要不断地排出盐分。使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密度变大,因而表层水继续下沉,加强了海水的对流,结冰就更困难、更缓慢。因此,目前盐度30×10-3的白令海峡,冰点约-1.714℃冬季岸冰一般以25米等深线为界,气温已经是-16℃—24℃之间,更何况在冰川时期,世界大洋盐度比现在高得多,要形成白令冰桥所需要的寒冷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寒冷的条件下,一万多年以前的黄种人踏着冰桥而到达北美洲吗?

综上所述,美洲大陆最初的居民大约是在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二千年以前来到美洲的。这时候,威斯康辛冰川的冰已融化。这就是说确保人类通过的冰冻的白令冰桥不复存在。即使存在,当时的黄种人也不可能克服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来到美洲。那么,印第安人又是怎样到达美洲的呢?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亚洲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与北美的阿拉斯加遥遥相时,仅隔着一个宽度约90千米的白令海峡,而且中间还有两个小岛,故陆地之间被海水隔开的距离约为40千米。尽管这样,古人类学家还是不相信印第安人的祖先有能力渡过如此宽的海域。幸亏地质学家们的研究又提供了另一有利因素。原来,他们发现在一万多年前,海水水面比现在的海面低60多米。所以现在平均水深只有42米的白令海峡,那时竟是一片草木青翠的原野,把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联结在一起。正是由于这样的有利条件,使得旧石器的猎人有可能从亚洲逐渐迁移到美洲。

当时白令海峡出露为陆地,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冰川末期及冰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两极地区和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带仍存在着由大量水汽变为雪和冰,积在大陆上的大面积的冰川,致使世界洋面比现在低得多。

二、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地球转速除了不规则的时快时慢的变化外,还存在逐渐变慢的总趋势。地球转速的这个变化,反映在时间上便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据研究,在五亿年前,一天长21.2小时;3亿年前,一天长22.5小时。有人还算出50—100亿年后,地球上的一天将等于43小时。在冰川末期及冰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两极地区冰川的大量存在,致使地球上物质向两极聚集,必然造成自转角动量的减小,为了保持角动量的平衡只有用加快转速来弥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地球的形状就变得更扁些。但是,由于地球是一个岩石组成的固体球,岩石的刚性使它不能很快适应满是这种变扁的要求。而地球表面的水却不同,易于流动的水随着自转速度的加快,迅速地向赤道地区涌去。于是我们便看到北方的海水退掉,海面下降了。

白岭海峡。当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使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的白岭海峡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将亚洲与北美洲连接一起。当时住在亚洲的人类就从结冰白岭海峡走到北美洲,后成为印第安人。

南京长江大桥

白令海峡

好象没什么专属名字吧?就叫白令海峡上的冰桥。
http://www.baidu.com/s?wd=%B0%D7%C1%EE%BA%A3%CF%BF%C9%CF%B5%C4%B1%F9%C7%C5&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