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索博斯基大开眼戒:汉族被北方游牧民族掠夺屠杀,是不是独尊儒术的缘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9:02:49
自汉以来,除了唐初,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一而再而三的失败,是不是独尊儒术出现了问题,虽然我不怀疑儒家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我看春秋战国,儒家既不能安邦又不能定国,儒家是不是中国饱受磨难的主要根源

不是了 楼上的很对 春秋战国时是乱世 法家更合适
春秋战国是乱世,儒家和法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治世治国方略,但最后被接纳的是法家不是儒家。原因是法家强调效率,提出的“兼并耕战”与“富国强兵”方略很快就能实施。国家要打仗,就要增加生产;要养军队,就必须有强大的财政力量来支持;同时,版图要大、人口要多,力量要强,才能吞并别国而不被别国吞并。所以这套思想马上就能被统治者接受,因为这套思想能给统治者带来眼前看得到的实际利益。而作为儒家,则是讲王道、施仁政、行礼教,比如孟子的那套思想,当时的统治者就不接受,因为它没有效率,不会给统治者带来实际的利益。当时统治者焦虑的是:我怎么把那个国家打下来增加我的国土,或者我怎么才不被别人打败,这是效率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儒家认为“春秋”无义战,效率对“义战”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儒家不强调效率。虽然孟子为打动统治者施行仁政,强辩行仁政最终是会有效益的,但从当时的现实来看,还是法家强调耕战、强调富国强兵的功利思想符合统治者霸道的、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需要,即战国乱世兼并图存的需要。

到汉代中国统一后,情况就有了转变,儒家开始慢慢地被接纳了。其原因是统治者与士大夫们从三代及秦的兴亡史中总结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天下虽可逆取但必须顺守,即可用暴力夺取政权而不可用暴力维系政权,必须用仁道维系政权;亦即可以马上打天下而不可马上治天下,治天下只能用文教而不能用暴力。这一变化叫“复古更化”,即恢复尧舜禹汤文武一脉相承的古圣人之道以仁德为治国之本,而不是以暴力治理国家。以仁德为治国之本,就是在治国治世上把价值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效率放在首位。儒家被统治者接纳后上升成了所谓“王官学”,即国家意识形态,儒学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儒家仍然没有被国家权力异化,没有放弃圣人之道确立的原则而完全服务于国家的世俗利益;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后儒家并没有把国家所需要的效率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儒家传统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普遍道德放在第一位,效率仍放在次要地位。

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可以参考<<全球通史>>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其实儒对维系一个封建国家的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王朝的更替很大原因其实是经济的循环:

从王朝建立开始,经济慢慢积累,出现盛世,国家支出越来越多,人民负担加重,农民破产,土地不断的被兼并,土地收入都到了大地主手里,政府控制力越来越弱,农民起义,游牧民族趁势进攻,王朝覆灭,土地重新分配,开始下一个循环.

是的

1 游牧民族的入侵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就是促进了封建注意的发展 使统制者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从而大力发展经济 武力 思想等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2 纵观历史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凡是封建统治受到外部的入侵后并且得到统治权后 都会顺应历史的发展 否则将会被淘汰掉 像契丹 女真等
3 你的观点以偏概全:“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一而再而三的失败”来一笔抹杀儒术对封建统治的促进作用 当然是错误的.
4 春秋战国遵守法家而不是儒家 这是历史的需要 因为在那种以战争为主的社会 儒家是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的 其他的流派也同样不能满足 比如 墨家 为代表的墨子向赵国宣传自己的主张 非攻 廉爱 虽然赵王表面上同意的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采纳
5 儒家对维系一个封建国家的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王朝的更替很大原因其实是经济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