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腰隐隐作痛:分析一下中,日,韩三国的文化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5:40:27

这三个国家,历史上有这么深的一个文化的渊源,大家有一个共同点。我在日本,在韩国,我去看古迹的时候,不需要想到解释,每一个都认得出,意思也能看明白,汉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的载体。古代在交通情况,这么落后的情况下,居然有一个共同的文字。到了电脑时代,上了网,搞电脑的人,应该让汉字重新成为数码时代的交流方面。当然文字包括文学,包括艺术品,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CG,这三个国家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用纸,用毛笔,水墨画,这些东西都是共通的。其实这些还只是一些形式。最主要的是,东方人的情感和他们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各种想法和想表达的意镜,有相当多相通的地方。

  【大岛景宏】 过去我很有感触的是什么?大概是1874年左右,大清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派一个大师,文化传载是当时的一个大师,是一些学者们去日本作为外交官,所以日本有很多碑文是他们写的,全部是汉字,文人之间可以互相唱和,所以他们表达的那种情趣,唐诗、宋词,汉文、散文非常一致,当时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共同体,而现在借这个世界,这个网络世界打开。世界是共通的,打开电视,看到的是美国文化。但是亚洲这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为什么不能重新找一找我们的共同点,这就是我们希望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

  【主持人】 需要这样一次交流,更多把以前我们共同的地方强调出来,然后再继续发扬这样一些共通的地方,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岛景宏】 我们的协会顾问,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现在数码时代,把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中,东方文化的遗传质要找出来。要重新使它活过来,使得它能够遗传下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代代相传,不要在数码时代给断了,太可惜了。

  【主持人】 谢谢您。

  【网友】 这次在展会上展出的很多作品,他们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些作品,如果他想参与的话,他的作品怎么能成为展品?

  【大岛景宏】 这次我们的作品,大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偏艺术,因为CG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偏艺术的那些作品,包括我们有不少径直化。这批作品大概有30副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日本艺术家做的,他们这些作品,在爱知博览会展出的,这次不少是美中大学数码艺术系学生的作品。另外,还有王玉冠先生的作品,他今年是61、2岁了,他退休之前,他觉得自己的一个理想是什么呢?

  【大岛景宏】 就是要用数码的新工具,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他再一次拿起这个画笔,当然这个画笔是电子笔做画,因为他有根底,有修养,所以他可以做出很好的中国话。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数字中国画,简称为数字丹青。有了它以后,我相信不光是青少年,老年人,他们的艺术生活,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因为现在家庭有电脑的已经很多了,都有工具了,软件也很普及了,数码相机也很多。不会全部从零开始自己画,可以从素材上加工,王玉冠老师有很多作品非常棒,画得非常好。这次我们也为他专门布置了一个讲座。

  【大岛景宏】 另外还有一些制作公司,他们是为搞设计这些,他们有作品在这上面展出。另外,这次还有不少科技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个互动的作品。

  韩国人喜欢表现、中国人性好含蓄、日本人性格被动,这种差异从何而来?跟三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日本人的棒球打得好,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好,韩国人足球踢的好,这跟三国人的民族特性有什么关系?
  中国是大陆,韩国是半岛,日本是岛国。这种地理上的区别,在民族性格方面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差异?
  ……
  中、日、韩这东亚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在历史上同属汉文化圈,不论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可以从另外两个东亚国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的是,三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亲如兄弟,敬如父兄,反而磨擦不断,殊为憾事。都说西方文化已经盛极而衰,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如果三国人不能互相了解,互相体谅,精诚团结,携手并进,又如何能顺应历史机遇,使东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作者金文学出生于中国,朝鲜族人,留学日本多年,专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使作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中、日、韩三国的不同之处,敏锐地发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细节,在书中,作者对东亚三国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分析,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诸多发现,读后给人以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关羽是刘奋得力大将,但虽如此,他却没《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神乎其神。关羽死后,确有不少难以解释的事发生,加上一千多年来社会各阶层出于各种原因对关羽的引用和有目的的加工,使关羽成了第二代武圣人(第一代武圣人是姜尚姜太公)。

故事里的关羽,和历史史实确有不少出入,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看看我们的先人都在关大老爷身上花了什么文笔。

史书《三国志》中关羽传的字数约800多字,没错,是八百多字,比董卓传还少,甚至至连关羽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也没记载。可想而知,在当时关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人物。

我们再找几个人人皆知的关羽故事来看看真相。演义中关羽扬名之举,是“温酒斩华雄”,但事实上,华雄是让小说中被他追得逃跑的孙坚所斩。哇~孙坚,厉害!白马斩颜良文丑的战功,也是后来人们分给他的。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神勇无比。而事实呢?当年刘备所在之地,距许昌不远,现在只需半天时间便到了,其间也无什关口,算他当时骑马,骑马也只不过需时一天。演义中关羽所走之路径,在地图上是大大绕了一个圈子,可想而知,那“五关六将”都是编排出来让他砍的。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就真是唱戏里的情节了。到后期的单刀赴会,确有此事,不过事实上的主角不是咱老关,而是东吴的鲁肃,鲁肃来到关羽账中,指责关羽强占荆州不还。什么?大家觉得我在说谎?但这真是事实啊,不然鲁肃接任周瑜的位置是白吃饭啊?关羽被人赞有战略头脑,凭证多以“水淹七军”,水淹七军确是关羽的胜仗,但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当年是连降数月大雨,曹军进兵艰难,关羽才得此大捷。这次的胜利,被研究这一役的学者认为是天气和运气造就的成份较大。关羽中了毒箭,哇,痛~~ 不,更痛的还在后头,华陀来了,给关将军刮骨疗毒,关羽不慌不吭,只是在下棋喝酒。太劲了!更劲的还没说,历史上华陀在关羽中箭前一年已经被曹操疑他要开脑害自己,关入大牢,病死狱中。死了还能行医,真是神医啊!

说完关羽的故事,我们又研究一下关于关羽的小节。青龙揠月刀,净重八十一斤,春秋刀法,足以吓死胡斐!关羽武艺超群,众人皆知。但史书中却从本提过关羽是用何种兵器,人们遍寻典籍,终于找到一段描写关羽作战时的表现,大意是:关羽 “刺”死敌将,“斩”下敌首。可刺可斩,略懂武术的人都会知道是剑的所为。上阵单挑用的是剑,难道没带揠月刀?关羽坐骑赤兔马,名气极大,历史悠久,先有吕布,后跟关羽,关羽死后,赤兔不饮不食而亡???慢!董卓当权到关羽身死,数十年时间,有养马的吗?能否告诉我一匹马能活多久?那赤兔岂不是成了寿星马???还有过牵马的周仓,历史书从末见过此人,此人演义中多见其名,但历史资料却一片空白,奇哉奇哉,那周仓是怎样变出来的?

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有所觉得关羽被艺术加工得太夸张了吧?不过关羽死后,他的老对手吕蒙和曹操相继短时间内身亡,是否关羽英灵报仇,就不得而言了。关羽是明显被后人出于各种目的,在他死后将其身价一步步提升起来的,经过千年漫长岁月,终于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三国志》在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裴松之的注,实际起了很大作用。但历代研究者,仍以志为主据,注为参考。后来,历史演变为文学作品,则多采用裴注,因为这些材料,对塑造的人物,编演故事,提供了比较具体生动的材料。

史书一变而为演义,当然不只《三国演义》一书。此外还有《封神演义》,以及虽不用演义标题,实际上也是演义的作品。

演者延也,即引申演变之意。但所演变也必须是义之所含,即情理之所容。完全出乎情理之外,则虽是文学创作,亦不可取。就是说,演义小说,当不背于历史环境,也不背于人物的基本性格。

当然,这一点有时很难做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是喜欢夸张的,常常是爱者欲其永生,憎者恨其不死。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一部演义小说,能适当掌握尺寸,就很困难了。

《三国演义》一书,是逐渐形成的,它以前有《三国志平话》,还有多种戏曲。这部书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流传之广,也是首屈一指的。过去,在农村的一家小药铺,在城市的一家大钱庄,案首都有这一部“圣叹外书”。

在旧社会,这部书的社会影响甚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谋士以其为知囊,将帅视之为战策。据说,满清未入关之前,就是先把这部书翻译过去,遍赐王公大臣,使他们作为必读之书来学习的,其重要性显然在四书五经之上。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志》中,《关羽传》是很简要的:

关于他的为人,在道义方面,写到他原是亡命奔涿郡,与刘、张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终不负先主。

关于他的战绩,写到在“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写到他诛颜良,水淹于禁七军。

关于他的性格,写到诸葛亮来信说马超“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大悦,以示宾客。

关于他与同僚的关系,写到他与糜芳、傅士仁不和,困难时,众叛亲离。

关于他对女人的态度,本传无文字,斐注却引《蜀记》说: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关于他的应变能力,写到他因为激怒孙权,遂使腹背受敌,终于大败。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蜀汉一蹶不振,诸葛亮叹为“关羽毁败,秭死蹉跌”者也。

陈寿写的是历史,他是把关羽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写的。

这样写来,使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既有缺点,又有长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关羽,而不是其他的人,他同别的人,明显地分别开来了。

我们既然准确认识了这样一个人,就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吸取经验,对他发生真正的感情:有几分爱敬,有几分恶感。

《三国志平话》,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六。《三国演义》,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十,其中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七十三回至七十七回,回目相连,故事趋于完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及此书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中国旧的传统道德,包含忠孝节义;在历史观念上,是尊重正统。《三国演义》的作者,以人心思汉和忠义双全这两个概念,来塑造关羽这个英雄人物,使他在这一部小说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于是,在文学和民俗学上,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现象:关羽从一个平常的人,变为一个理想化的人,进而变为一尊神。

这一尊神还是非同小可的,是家家供奉的。旧时民间,一般人家,年前要请三幅神像:一幅是灶王,是贴在锅台旁边的,整天烟薰火燎;一幅就是关老爷,他的神龛在房正中的北墙上,地势很好;一幅是全神,是供在庭院中的。这幅全神像,包括天地三界的神,有释、道、俗各家,神像分数行,各如塔状。排在中间和各行下面的神像品位最高,而这位关羽,则身居中间最下,守护着那刻着一行大字的神牌,神态倨傲,显然是首席。

在各县县城,都有文庙和武庙。文庙是孔子,那里冷冷清清,很少有群众进去,因为那里没有什么可观赏的,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至圣先师的牌位。武庙就是关羽,这里香火很盛,游人很多,因为又有塑像,又有连环壁画,大事宣扬关公的神威。

关羽庙遍及京城、大镇、名山、险要,各庙都有牌匾楹联,成为历代文士卖弄才华的场所。清朝梁章巨所辑《楹联丛话》中,关庙对联,数量最多,有些对联竟到了头昏脑热,胡说八道的田地。

当然,有人说,关羽之所以成为神,是因为清朝的政治需要。这可能是对的。神虽然都是人造出来的,但不经政治措施的推动,也是行之不远的。

幸好,我现在查阅的《三国志》,是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本,这个本子是据武英殿本校刊,所以《蜀志》的开卷,就有乾隆皇帝的一道上谕,现原文抄录: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

从前曾奉

世祖章皇帝

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圣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日久,民间所行必广,难于更易。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著改刊此旨,一体增入。钦此!

这就不仅是胡说八道,而是用行政方式强加于人了。

至于在戏剧上的表现,关羽也是很特殊的。他有专用的服装、道具;他出场之前,要放焰火;出场后,他那种庄严的神态,都使这一个角色神秘化了。

但这都是文学以外的事了。它是一种转化现象,小说起了一定作用。老实说,《三国演义》一书,虽如此煊赫,如单从文学价值来说,它是不及《水浒》,甚至也不及《西游记》的。《水浒》、《西游记》虽也有所本,但基本上是文学创作,是真正文学的人物形象。而《三国演义》,则是前人所讥评的“太实则近腐”,“七实三虚惑乱观者”的一部小说。

把真人真事,变为文学作品,是很困难的。我主张,真人真事,最好用历史的手法来写。真真假假,真假参半,都是不好的。真人真事,如认真考察探索,自有很多材料,可写得生动。有些作者,既缺少识见,又不肯用功,常常借助描写,加上很多想当然,而美其名曰报告文学。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都是中国文化
这个还不知道?!
钱钟书在围城里曾经说到这样一段话
他这样说简直跟日本拿着别人的剧本(中国的)说这是他们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