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黑龙大会秒杀怎么办:求 诸葛亮七出岐山 的有关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05:43:29
还有 就是每一次的失败原因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二、长星坠落前营:孔明之死有何传说?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里的一段描写,笔者读至此,每每唏嘘不已。大业未成,而寿命已终,诸葛丞相此时心中的悲怆真是难以言喻,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曹魏了。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1年的六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此后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即到了公元234年春,诸葛亮乃起倾国之兵,发动第六次北伐。
??前五次北伐,诸葛亮好像并没有一举扫平曹魏的意图,与其说是北伐,倒不如说是练兵。因为,诸葛亮虽然“无岁不征”,但每次用兵,只动用四万至八万兵员,平均每次出征只动用蜀汉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且每次都是轮流出动。
??这一次则不同。诸葛亮于公元231年伐魏失利退回汉中后,作了三年的细致准备,如劝农积谷,休士讲武,积聚北伐力量;再如大量制造他亲自发明的“木牛流马”,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部队的补给问题;为了使魏国陷入两面受敌之困境,诸葛亮还遣使至吴,约孙权共同起兵讨伐曹魏。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诸葛亮大起蜀汉精锐十二万余人,自斜谷(在今四川眉县西南三十里处,谷长四百余里)抵渭水南岸。
??可以说,诸葛亮此次北伐是空国出征,颇有与魏国一决雌雄的气势。
??这一年,诸葛亮54岁。自公元223年刘备死后,诸葛亮身负托孤重任,日夜操劳十余年,身体状况已是每况愈下。这一回,诸葛亮好像有所预感,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多,必须抓紧时间大举伐魏,以在自己去世之前完成兴复汉室的夙愿。
??所以,诸葛亮改变以前只率几万兵力北伐的做法,决心倾国北征。
??奉魏明帝之令负责抵御蜀汉大军的魏军前敌总指挥,仍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司马懿在政治上富有权谋,在军事上也颇有一套。导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便是此人,所以诸葛亮对司马懿颇为忌惮。
??有人认为,司马懿是个大权谋家,但算不上是个大军事家。因为他对付诸葛亮只有一个办法:避而不战。其实不然。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司马懿对远道而来的蜀汉大军采取“拖”的战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蜀汉军队千里北征,粮草补给成了影响其战力的关键因素。而蜀道艰难,要使可以供给十余万大军的粮草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谈何容易!诸葛亮前五次出征无果而还,失利的原因都与粮草供给有关。所以说,用兵者千里远征,旨在速战速决。一旦粮运不继,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想速决战,司马懿偏偏不战,貌似消极防御,实是对付蜀军的最佳战略。
??诸葛亮预料司马懿仍会采取上次避而不战的策略,乃作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进取,一方面占领五丈原(上部平整之高原,在今陕西武功西十里处,西接岐山,东连武功),攻下陈仓和雍城(皆属今陕西省),随即派兵攻天水,意在使渭水成为成为蜀军粮草及其他战略物资的供给线。
??魏国诸将得知诸葛亮驻军五丈原,都不以为然,唯独扬武将军郭淮深以为忧。他认为,诸葛亮此次若与魏军速战不成,将以五丈原以西为根据地,与魏国展开持久战。因此,他向司马懿建议先占领北原(在渭水北岸,据五丈原约二十五里),以侧护魏军右翼,使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的图谋无法实现。
??司马懿初时没有意识到先占北原的重要性,经郭淮一再提醒,乃悟,遂派郭淮率重兵占据北原。
??果不出郭淮所料,郭淮的部队刚到北原,蜀军亦至。蜀军毕竟晚了一步,遂被击退。这是诸葛亮此番出征以来与魏兵的首次交锋,可惜因郭淮的远见而失利。
??鉴于司马懿与郭淮牢牢遏制住蜀汉大军的北上和东进要路,诸葛亮无奈之下,派兵西进,扫平散关、陇城等地,先确保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然后分兵屯田,与渭滨的居民同住,意在与魏兵在此展开持久战。
??于是,从是年二月至六月,诸葛亮就与司马懿在武功一带对峙着。
??诸葛亮虽然令军士们屯田,作好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准备,但终究不是上策。他数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皆置之不理。
??甚至,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从此事上看,诸葛亮也太小瞧司马懿了!李宗吾先生曾断言政客一般要具备两大特点:一是脸皮厚,一是心肠黑。对司马懿这样一个在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政治高手来说,这点羞辱算得了什么?
??司马懿不仅不生气,还热情地招待被派来送女人衣服的汉使。他避而不谈两军交战之事,而是和颜悦色地询问诸葛亮的饮食及军务的繁简情况,那位汉使倒也诚实,说:“诸葛丞相早起晚睡,军中凡是处罚在二十以上的,丞相都要亲自过问。所吃的饭食,每天不过数升。”
??司马懿闻言,长松一口气,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的部将们见诸葛亮如此侮辱他们的主帅,皆怒不可遏,认为司马懿胆子太小,纷纷要求出战。
??在诸将面前,司马懿也装出气愤的样子,给魏明帝写了份奏表,请求与诸葛亮决战。
??魏明帝心领神会,乃令使者辛毗持节来到司马懿军中,传喻司马懿不得出战。
??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千里上表请战,对部将姜维道:“司马懿本无战意,只是其部下纷纷要求出战,为了安抚部众,才做出如此举动。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与我决战能够得胜,岂能千里请战?他以我军远道而来,千里运粮,利在速战即决,因而欲使我师老兵疲,再乘我粮尽军退之时发动进攻。不用说魏主不允许他出战,就是令之出战,他也不会出来。”
??使诸葛亮略感心安的是,因为运粮部队使用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每天都有粮食从成都平原上运来。而且,诸葛亮令军队在这一带屯田,已历时两个多月,待麦粟成熟,粮草问题可望基本得以解决。
??令诸葛亮感到忧虑的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自出征以来,他的饭量锐减,形体日渐消瘦。如果一直这么拖下去,恐怕司马懿拖也能将他拖死。
??两军就这么在武功一带对峙着。
??入秋之后,忽有消息传来,说吴主孙权本来遵守与蜀汉的协定,在诸葛亮兵出岐山之时,同时举兵北伐。蜀汉大兵刚出动,魏明帝便下诏亲征东吴。魏将满宠在对吴作战中初战告捷,焚毁了吴军的攻城战具。孙权闻知魏明帝亲征,加上吴军忽然疾病流行,知事不可为,遂连夜退兵。
??诸葛亮得知吴军已退,怅然良久,竟至晕倒,从此遂卧床不起。时为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
??孔明之病,完全是忧劳所致。十余年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太过自信,对谁都不放心,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
??甚至,他还不辞辛苦亲自核对有关部门的账本。主薄杨颗曾劝道:“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如一个家庭,主人令奴仆负责耕种,令婢女负责做饭,所养的鸡管着早晨打鸣,狗负责监视有无盗贼,马的任务是充当交通工具。这样一来,家中百事俱兴,主人所求皆足,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主人什么事也去干,为了些小事劳累不堪,结果却什么也做不好。这难道是其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他是不会当家作主啊。所以,古人称坐而论道者为‘三公’,作而行之者为‘士大夫’。当年丙吉(西汉宣帝时的丞相。一日,丙吉出行,见路上有人斗殴,死伤者横在道中,丙吉对此置之不理。再往前走,发现有人赶牛,丙吉便派人去问牛喘气是否很粗。随从不解,问他何以不问斗殴者死人多少而关心牛喘气,丙吉说,处理打架斗殴之事自有负责治安的官员管,做宰相的应关心气候是否正常、阴阳是否协调。如果牛喘气粗,说明天气转热,不利农时。)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汉高祖的开国功臣,惠帝、文帝时任丞相)不知道府库中的钱粮数目,说此等事他不需要知道,自有主管此事的官员。他们都是达于位份之体的人。您治理国家,竟亲自核对簿书,汗流浃背,不是太辛苦了吗?”
??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