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号台风:梅家坞有些啥特色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5:17:19
我了解那边好象有不错的农家乐,不知怎么样?希望达人提供信息,谢谢!!!

梅家坞,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腹地,云栖西二公里的琅砀岭北麓的山坞里, 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生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龙井茶叶。

  二十三、梅家坞

  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还是茶名。就茶来说,龙井产在西湖之西的西山之上,所以全名“西湖龙井”,若再按产地细分下来,龙井又有“狮”、“龙”、“云”、“虎”、“梅”五种,狮乃狮峰山,龙是龙井村,云是云栖道,虎是虎跑泉,这梅便是梅家坞了。

  在杭州,和西湖同等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梅家坞。梅家坞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很多外地人知道龙井,却不知道梅家坞。而我之所以放弃游人趋之若鹜的龙井村而转向梅家坞,也是因为总理与梅家坞曾有过的那段不解之缘。

  总理来梅家坞时,还没有梅灵隧道,梅家坞只是杭州近郊大山里的一座小村落,梅家坞人世代以植茶、采茶、炒茶、卖茶为生。总理当年便是为茶而来。1957年,他因陪同外宾而第一次来到梅家坞,参观茶农炒茶时,外宾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炒茶要用手工而不是用机器?”没有人能够回答,包括当地的干部和茶农自己,总理笑了,他说:“炒茶是要靠茶农的手工经验和技术的,因为茶是一种艺术品。”

  茶是一种艺术品——总理是多么懂茶、爱茶的人,所以他注定与茶有缘,与梅家坞有缘。

  自那次起,总理先后五次来到这个小小的茶村,并把这里当作了他农村工作的两个联系点之一。他熟悉了这个小茶村的一户户农家,他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跟着他们上山去采茶,建议他们用电炒来代替火炒,以免被柴火熏烤,他还带来了更多的外宾,苏联人、柬埔寨人、斯里兰卡人……从此,梅家坞的美名、龙井茶的清香,飘到了南亚、飘到了欧洲、飘过印度洋……

  梅家坞人一直记得总理对他们的好。总理去世后,将骨灰撒在了江河大地上,梅家坞人欲祭无碑,便自发的将总理当年与村民谈话的那间屋子建成了总理纪念室,保留了总理坐过的凳子,用过的桌子,直到今天。

  2000年,从灵隐到梅家坞的梅灵隧道开通,大大缩短了梅家坞与外界的距离,如同给梅家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将梅家坞推进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往日平静的小茶村顿时喧嚣起来,遍地茶楼林立,车水马龙。但,让人们欣慰的是,巨变中的梅家坞人却依然没有忘记似乎渐渐远去了的总理。

  当总理纪念室的那间木屋破旧了、被临街的茶楼挤在背后了时,梅家坞人从刚刚鼓起来的钱包中拿出了钱,将纪念室全部翻修,并拆除了挡在纪念室前的两座房屋。于是,我便能够在马路对面的停车场处,越过一条热闹的主路、越过一片草坪,看到了那座整洁清新的四合院和院内的总理塑像。

  纪念室并不大,四壁悬挂着总理在梅家坞的照片——他与梅家坞的村民谈笑风生,他带外宾观看炒茶,他在茶园亲手采摘茶叶,他在梅家坞小学的窗外静静的看着教室内上课的孩子们……每一张图片都在讲述着开国总理与这小小茶村的情分,每一张照片都在诠释着“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这首质朴但又无限深情的诗,诠释着亘贯古今的人格魅力究竟从何而来——不是叱咤风云,不是位高权重,而是源自他点点滴滴的爱的举动,和他内心深处对劳动大众的尊敬。

  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东西,比如一个小茶村的样子,比如我们的观念,比如阶级和政党。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对博爱的赞扬,对道德的肯定。走在梅家坞小小的总理纪念室里,我更加相信,周恩来的大爱大德,足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成就梁衡笔下的“人格相对论”: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离鸟叫唤着云流,
  遍山层层的茶楼。
  泉水溢出了白石,
  枝间凝重的寒幽。
  淡泊水上的孤蓬,
  湍湍树后的淙流。
  瓷杯细调着犀液,
  洌泉冲释出珍嗅。
  浅啜闲望着樟树,
  微禄何记得清愁?
  群峰环绕着梅坞,
  明日远隔着山头。
  御茶曾贵于黄金,
  我心自轻过太守。
  能歇壮岁的豪情,
  且坐在亭下神游。

杭州本地人周末比较喜欢去的地方,在农家打牌,喝茶,聊天,嗑瓜子,摆脱城市的压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