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知广子 性猝死.rmvb:关于王昭君的诗词?小妹跪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06:44:12
谁能告诉我关于王昭君的诗词?小妹跪求!!谢谢!!

咏王昭君的诗词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因此赋。)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岁久玉颜憔悴。似花落、悔随流水。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
  私家侦探 扫描, 秋湖夏草 OCR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咏王昭君的诗词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因此赋。)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岁久玉颜憔悴。似花落、悔随流水。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作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我从小喜爱听她的故事,但对她的爱情了解不多。一个女人的爱情往往会令人着迷,一个公认美人的爱情更会让人心动。在历史书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爱情不多。我看了部份资料,认为她的爱情是凄美的,与她漂亮美丽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没有那种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壮举,只有一个女人不安份的心,将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历史上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较有名气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传诵的是美丽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赞誉多是传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却多是为她的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倾倒天下男人。其实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争取爱情的化身,人们在赞美她的美丽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还写了她主动嫁单于,并后来嫁给单于的儿子。
一个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单于和他儿子复株累怎会对她如此情有独衷。主要还是她的美征服了人们。总体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灵秀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自愿是自己对和亲心甘情愿,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边塞哪?还有什么比爱情更会让一个女孩心动,然而,封建社会的好丈夫,树立的是夫贵妻荣爱情观,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呢?从她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是嫁皇帝。
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她如愿以偿,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时,有人评说: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个少女怀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这里只是等死,如何才见君王面,直教红颜伴枯灯。王昭君住在汉宫里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告诉自己。可是王昭君无计可施,直到听见皇帝要选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消息。她那棵向往和追逐爱情的心被重新点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汉元帝你不是不选我吗?我要走出这片郁闷的天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昭君凝视着铜镜里自己的面容,专心地抹上鲜艳的胭脂,灿烂如同汉宫中缤纷绽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后的王昭君被带去见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怀着一丝期望和祈祷。直到后来,当王昭君听到汉元帝驾崩的消息时,虽然很久以后才传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经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于是感到一点点感伤。面对汉使:“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也许是王昭君当时心情的表白。
“昭君拂玉鞭,上马啼多颊。近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这是真实的写照。既然王昭君出塞既是自愿,那就说明对出塞和亲有一定的认识,既然有认识,那就不会以远嫁为悲了。我认为她是诗人们“伶其远嫁”的思想,可能来源于安土重迁和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应对它有过多的指责,但它究竟和历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远,没有如实地反映了昭君的内在心情。我想王昭君只所以被人传颂,这与她追逐爱情和向往自由是分不开的,也与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封建社会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那时,人们生活“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的年代,爱情是由别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爱情,大多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王昭君挣脱绳索,过上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先嫁老单于,后嫁老单于儿子,这在华夏闻所未闻,罕见。人们把自己的幻想与王昭君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寄托。
书写王昭君的故事言语过多,我不想重叙,我只是想到那个年代的女子,压迫的爱情,甚至是扭曲的爱情,如何不动容。我非凭空捏造,据葛亮在2004年第5期《河北学刊》上说,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弭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的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本是巩固、强化汉与匈奴的政治整合,而非什么民族“和亲”,汉代史籍中也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
历史的长河洗刷掉多少悲喜,但我是不会否认昭君出塞所作出的贡献,因为她当时的人们创造了和平,王昭君将名垂青史!

咏王昭君的诗词
[日期:2005-9-15]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有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因此赋。)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岁久玉颜憔悴。似花落、悔随流水。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
私家侦探 扫描, 秋湖夏草 OCR

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你知不知道这首词、、、、、、下朝堂、过回廊、心彷徨、、、、我只记得这么几句了!求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