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泵专用漏电保护器:列夫 托尔斯泰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4:25:0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 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一八五○年末,托尔斯泰到莫斯科,在那儿,一种不可言状的写作冲动产生了,他开始构思《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没有等写完,他又着手另一部小说《昨天的故事》的创作.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初尝试.
一八五二年,《童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继《童年》之后,作家还要创作《少年》,《青年》等.
一八六三年开始,他紧张地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托尔斯泰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写这部鸿篇巨著的.他最早曾想叙述一个携家带眷回到俄国的十二月党人的故事.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原来的创作意图.
托尔斯泰为使自己的创作忠实于历史,搜集和积累了与创作有关联的大量历史文献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历史研究.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访问了一八一二年战争的参加者,亲自巡视了当年鲍罗金诺的战场,并在那里草拟了该战役的写作计划.
尽管这样,托尔斯泰的创作仍然面临着难以驾驭的困难.宏大的艺术构思与传统形式发生了严重的抵触.他担心自己写出的东西不会符合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作为艺术革新家的托尔斯泰,"经过长时间的折磨以后",终于决定打消一切顾虑,去写非写不可的东西,而不去考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也不考虑给作品以什么名称.
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差不多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启己说过,这本书的创作"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了十五种小说开头的手稿.
在这部鸿篇巨著中,从家族的传说,到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作家的父亲尼古位·伊里奇亲口讲述过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用.据传记作家记载:在老伯爵罗斯托夫形象身上反映了作家祖父的性格特点;而在保尔康斯基公爵身上则反映了托尔斯泰外祖父沃尔康斯基公爵的性格特点.作家父亲尼古拉·伊里奇的一些特点则赋予了尼古拉·罗斯托夫这个人物形象.索菲雅在给她姊妹的信中曾透露过这样的"秘密":"我请你们别讲出来,等列夫什卡五十岁的时候,他可能会描写我们的."实际上,托尔斯泰末到五十岁就已经把她们作为自己的人物原型加以描写了.托尔斯泰自己也承认,《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形象,就是以他的妻妹丹尼雅和他的妻子索菲雅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托尔斯泰在回答一位作家所提出的问题时,指出自己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往往从人物外貌写起,甚至首先在草稿中写出主人公的姓名,以使自己对所写的人物更为清晰,等到小说片断完成之后,再更改性名.可是他在回答一位公爵夫人提出的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究竟写的是谁时,又郑重地回答:"谁也不是".可见夸大人物原型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为作家本人所不取.托尔斯泰特别强调创造性的想象在塑造人物时的决定作用.任何原型只要通过艺术加93工,都不可能再是原型本身.
同样,《战争与和平》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作品中的某些事件,场面和自然环境,也多是从作家所经历的上流社会和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小说中保尔康斯基一家住过的童山的环境和雅斯纳雅·波良纳是何等相似!而那些挺拔的劲松,那棵粗大无比的百年老橡树,那条"宽阔的大路",那座已经按"英国方式"毁掉的古老的花园,可以说都是属于雅斯纳雅·波良纳的.
托尔斯泰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受好与兴趣,这在《战争与和平》中都有生动的反映.他酷爱运动,能骑善猎,尤其打起猎来,简直就忘掉了一切.
一八六四年秋,托尔斯泰利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空隙时间,又骑上他最喜爱的英国纯种马,带上两条猎犬出猎.半路忽然跳出一只兔子,托尔斯泰开始无心去打,可是猎犬追上去了,他也就放开马缰驰骋起来.当时道路很滑,马在飞奔中突然失蹄,他从马背上滚落在地,昏厥了过去.待苏醒过后,他怕妻子担惊受怕,便来到一个农民的家里.索菲雅闻讯,夜半跑来把他接回家,并连夜请来大夫为他接骨,但一直未愈.后依照岳父贝尔斯的建议去莫斯科治疗,在那里,专家们重新为他施行了手术.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已开始了的创作.在莫斯科治疗期间,他急不可待地把故事口授给丹尼雅或丽莎.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后,他选择了楼下一个肃静的房间用来创作.这期间,索菲雅除了照料孩子以外,还要关照托尔斯泰的创作,成了托尔斯泰最得力的助手.每到夜晚,她就愉悦地来到楼上独自坐在小桌旁,抄写被丈夫涂改得零乱的手稿.据说她把《战争与和平》誊写过七次之多.她不但不为这枯燥,单调的工作感到厌倦,反而把它视为"美的享受".有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夫妻常常共同坐在钢琴前,四手联弹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奏鸣曲.
《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历时六年.经过无数次修改,直到一八六九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
《战争与和平》这座巨大而宏伟的历史艺术殿堂,完全是在广博而坚实的生活根基上建筑起来的.须知,托尔斯泰不仅是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的参加者,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思考者,农奴生活的探索者和学校教育的革新者,这给他的艺术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战争与和平》以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前后反映了一八0五年至一八二○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开始是从一八0五年在贵族沙龙里争论拿破仑入侵欧洲写起的,中经俄国阻击法军的申·格拉本战役,俄奥联军与拿破仑军队交战的奥斯特里兹战役,以及法军占领莫斯科,鲍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直至拿破仑军队全线崩溃.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家庭生活纪事为主线,集中表现了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整部作品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画面中,揭露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赞扬了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对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战争与和平》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
《战争与和平》是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写成的.托尔斯泰自己曾说:"它既不像长篇小说,又不像中篇小说,既不像史诗,又不像历史."书中的历史事件是以编年顺序排列的.但是这些历史事件又与独特的个人事件相结合,宏伟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与日常生活的写真相交织,史诗般的庄重叙述和批判家的深刻揭发相统一,从而打破了当时欧洲通行的传统形式,熔铸了史诗,历史长篇小说和编年史的特色.作品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技巧,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细节,浮雕般的肖像刻画,内心独白的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发挥,以及对人的复杂思想感情的真切理解与深邃表达,这一切都通过丰富而又多样化的语言,自由地编织进了这一瑰丽的艺术锦缎之中.
但由于作家世界观的局限,也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弱点.他在作品中散布的宿命论观点以及在他早期作品中还不大显著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都有所发展.
《战争与和平》的问世,使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他紧张地,持续地工作了六年之后,亲友都劝他应该好好休息一下.有段时间,他也确实什么也不想.他感到身体不适,还到外地进行了马乳治疗.但是,即或在这样休息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停止学习.他集中研究了戏剧,并以充沛的精力学习希腊语.这期间,虽然在脑海里时时有"不速之客"跑来扰乱他的神思,呼唤他去创作,但是,他却没有提起笔来.艺术家的托尔斯泰重又被教育家的托尔斯泰所替代了.他始终认为,教育好下一代是自己崇高的职责.当他看到孩子们用的课本既乏味又费解时,便下决心亲自给孩子们编写一套启蒙课本和儿童读物.为此,他广泛地研究了自然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和古希腊,阿拉伯及印度文学.为了写好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他还整夜整夜地观察星宿……在这上面,他花费了许多精力,用去了不下于写一部巨著的时间.他对自己这一工作也甚感惬意.愦憾的是,这一工作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课本传播得不广,这使他十分气恼.
最后,在放弃了许多略具雏型的创作计划之后,他才又重新回到了史诗体裁的创作上来.
一八七○年二月,他开始构思一部取材于彼得大帝时代的长篇小说,可是在写作过程中,现代生活的主题越来越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终于放弃了历史题材,转而进入了以探讨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是作家创造的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她在对爱情并不很理解的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年长二十岁的一个高官显宦卡列宁.这桩典型的,没有爱情的封建婚姻成了她精神上的沉重枷锁,只有儿子是她沉郁寡欢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但是,当她认识了近卫军官渥伦斯基之后,真正的爱情唤醒了她,她开始重新估量自己的生活含义,并决心跟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可是,醉心于功名利禄,冷酷无情的官僚代表卡列宁,拒绝把爱子交给她.而渥伦斯基不过是彼得堡的一个纨绔子弟,也没有把真正的爱情献给她.社会拒绝了安娜,安娜终于熄灭了自己一度明亮起来的生命的烛光,毅然投身于火车轮下自尽了.她的死是对充满暴力和谎言的社会的有力控诉!在这种社会里,她无法得到别人对她真正的爱,她的人格也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这个悲剧故事里,作家有力地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窒息人性,摧残自由,破坏幸福的罪恶.
后期,托尔斯泰除撰写了许多充满宗教道德倾向的政论性作品和民间故事等外,还写出了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喜剧《教育的果实》(1890),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尔奏鸣曲》(1887—1889),《哈泽·穆拉特》(1886-1904)以及抨击资产阶级颓废艺术的文艺论著《艺术论》(1897)等.这些作品和论著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力量和战斗力量,同时也更深刻地暴露出作家世界观的弱点.
随着世界观的转变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托尔斯泰越来越渴望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使他想到了检查官柯尼于一八八七年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的诉讼案件.当时,托尔斯泰对柯尼讲的故事很感兴趣,并劝科尼"照它的原样"写下来.事隔两年,即一八八九年底,作家知道科尼并没有写,于是决定亲自动手,写下了以道德忏悔为中心的《科尼的故事》的初稿.但他对这部初稿很不满意.此后,他一直为自己寻找不到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苦恼.他的创作踟蹰不前,数易其稿,前后迥异,最后终于变成了卓越的,以对社会空前批判而著称的杰作《复话》.
一九一○年十一月七日的清晨,托尔斯泰逝世..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终年八十三岁.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他用毕生精力紧张探索,顽强劳动所铸成的不朽的纪念碑,却高高地耸立在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并放射着巨大的光辉!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回答者:水云深浪 - 榜眼 十三级 3-9 21:14

--------------------------------------------------------------------------------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这里还有很多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95542.html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