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什么:关于鲁迅的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04:17:16
要快!!!!!!!!!!!!!!!!!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还有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鲁迅还跟随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小住。鲁迅的外婆家,是在绍兴乡下,叫安桥村。这个村庄离海不远,极为偏僻。有条小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半。当时全村大约有三十户人家,大半姓鲁,靠种田和打鱼为生的占多数,有很少一部分人经营副业——做酒,并开一家很小的商店。鲁迅是在春天扫墓后,随母亲前去的。就是在这里,鲁迅见识了许多更新鲜的风景和玩法儿,看到听到了“社戏”。很幸运,鲁迅能有这样新奇广阔的天地。

因为鲁迅从城里来,算是远客和贵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许,减少了日常劳作的份量,尽情地陪着迅哥儿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边钓虾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乐事却是看社戏了。有一回,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日后是这样回忆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亲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两人一枝,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正是对船头的一丛松林,..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

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

最壮观、最辉煌的要算是目连戏了。或许借此来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叛贼”的英灵,和近代的参加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斗争中牺牲了的英雄们,以及其他的一些死于非命的横死者吧,在皇甫庄,戏台就搭在村子里一块叫做“火烧场”的地方。这里据说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反动地主阶级残杀农民的屠场。这戏从头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 起殇”是在太阳落尽的时候举行,台上吹起悲壮的喇叭,薄暮中,十几匹马,放在台下,一个演戏的人扮做鬼王,手执钢叉,此外还需要十几名鬼卒,普通的孩子们都可以应募。他们爬上台去,说明志愿,脸上涂沫几笔彩色,手拿钢叉,待人聚齐,就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那些无主的孤坟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责任这才完结,洗脸下台。举行了这一种仪式,就意味着那些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一同看戏了。“起殇”仪式进去之后,戏文就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一到“跳吊”时候,人们立刻紧张起来。台上吹起凄凉的喇叭,台中央横梁上放下一团布。看客们都屏住气,台上忽然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脸上涂了几笔粉墨的男人,这叫做“男吊”。他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死守着蛛丝,又好像在结网,在这上面钻,挂。这之后,是“跳女吊”。台上又吹起凄凉的喇叭,不一会儿,门幕一掀,女吊——一个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低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了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然后,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她的面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这之后的下文讲她做童养媳时备受虐待,终于只有投环自尽了。唱完,就听到远处的哭声,也是一个女人,在含冤悲泣,准备自杀。她惊喜万分,要去“讨替代”了,却不断突然跳出“男吊”来,主张应该他去讨,由争论而至动武,“女吊”当然敌不过他,幸而台上另有一个神——王灵官在这时出现了,一鞭打退“男吊”,放“女吊”独自去活动。鲁迅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其他的场面当然也不少。从幼年时一直到后来,他记忆尤深。鲁迅认为:这个复仇性最强的“女吊”,这个最美丽的最坚强的灵魂,也就是被压迫者的复仇意志的化身。

乡村大自然的景色、与闰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间文艺和绘图的书,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与爱好,这些兴趣与爱好,看似平行,实则互相联系,都影响着他的生活与性格,以后日渐发展,都服务于他那伟大的理想。日后从事文学,表现农村的贫困,深刻揭发社会的矛盾,以及研究汉画、造像,提倡木刻,都与此相关。至于批评的眼力,也在童年开始萌芽。而从家族得来的那种公正、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后来与逆境战斗时,又得到了发展。以上所叙述的鲁迅童年生活这一段,在鲁迅的一生中,也可以说是较为幸福的吧。这使他日后回忆起来,往往起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向往的心情,并常从此获得创作的灵感。

可是,从13岁起,鲁迅更开始和社会有了接触,要亲自尝受人世的辛酸

我 和 鲁 迅

? 马俊华

小时侯,见爸爸晚上躺在炕上读着一本厚厚的大书,心里很是不解。问他那是啥书,他说是《鲁迅全集》。我听了,就蔑视地说:“读这种书有什么意思!”爸爸听后就笑了,没做辩解。没想到,这一句话在爸爸的记忆中封存了许多年后,竟连本带利地还给了我,成为我当年无知妄评留下的一个笑柄。直到我读大学的时候,他偶尔想起来还念叨着:“当年我看《鲁迅全集》,小华在一旁说:读鲁迅的书有什么意思!”

后来,我买到一本小人书,名字叫《鲁迅在广州》。小人书的封面上是一张方正严肃的面孔,围着一个大围巾。在当时那样的脸谱社会中,这样的围巾几乎成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指定用品,象征着一腔正气,凛然不惧,正道直行。看了这本小人书,我虽然仍没搞清鲁迅在广州干了些什么伟大的事情,可也近乎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种正义感,觉得鲁迅是一个好人,一个大英雄,天不怕,地也不怕。再后来,我上了小学,才第一次读到了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让我觉得很有趣,至今还记得里面的话:“他紫色的脸膛,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闰土在明亮的月光下捉獾的故事,竟像照片一样印在我的脑海里。

到了初中,课文中鲁迅的文章便多起来了。记得第一篇是《风筝》,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北京的冬天,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下,而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那里面的小弟弟是那样地孤单和可怜。他喜欢放风筝,却买不起风筝,只好看着别人放。人家的风筝掉下来了,他就跟着惊叫着;人家的风筝缠在一起了,他就跟着担心着;人家的风筝解开了,他就跟着欢呼着。最后,他躲在一个屋子里,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可又被霸道的哥哥一脚踏坏了,说这是没有出息的孩子的举动。他自己不敢反抗,只好躲在角落里伤心着。这个故事里仿佛也有着我童年的影子,所以,文章里虽然没有渲染小弟弟的心情,可我自己却能感受到那分深深的失意。至今想起这篇文章,心里头都藏着那个小弟弟的影子,好像他就躲在我的心里,让我想起来就感到酸楚。

初中的鲁迅文章学完了,接着就是高中课本里的鲁迅文章。这样下来,我头脑里关于鲁迅文章的感觉就越来越浓了,连他文章里的很多话,也在不经意中记下了很多。比如,一提起《故乡》,我脑子里立刻就冒出这样的段落:“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呜呜的响。透过船舱的缝隙,向外一望,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记得的故乡!”一提到《祝福》,就想起了这样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将显出新年的气象来。”至于文章里面的一些散句子,记的就更是多得不得了啦。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曾在纸上反复抄写那些精彩的段落和格言一般的句子。现在想来,这种誊抄都是近于下意识的,就是不自觉地被里面的话感染了,不自觉地去反复体味,以至于不自觉地默写着,想把它们统统铭刻在心里。

这中间,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也被撩拔起来了。家里的几本《鲁迅全集》和带着鲁迅头像的白皮小册子,成了我枕边常读的书。高中毕业时,我几乎读完了鲁迅全部的杂文和小说。当然,很多也是囫囵半片地吞下去的。这时的鲁迅,在我的心中便真的变得高大起来了。我觉得鲁迅看问题特别深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之后,我便把鲁迅引为同道,不仅以鲁迅的标准看待问题,也以对鲁迅的褒贬来判断别人。记得有一回爸爸的朋友来了,看到家里摆着鲁迅的书就说道:“鲁迅的书耐嚼,筋道!”我听了,就像遇到知音似的,立即对他有了好感。他和爸爸聊天的时候,我就赖在一边不走,认真地听着。

上了大学之后,青春期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就变得更加炽烈了。一想到现实,就想到了国民劣根性;一想到国民劣根性,就想到了鲁迅。这样,鲁迅的作品又成了我大学初期的案头书,被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重读鲁迅的书,好像对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相应的印证。从鲁迅的文章里,我似乎看清了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在这种情绪下读完了鲁迅的书,仍觉得不够味道,就去看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著作。那些出自鲁迅专家们的大作,行文都有一个风格:慷慨陈辞,愤世嫉俗,一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架势,很合我这年轻人的胃口。

可由于时代思潮和个人专业的影响,我的阅读面不久就扩大了,对鲁迅的兴趣就渐渐转淡了。可一旦提起鲁迅,景仰之情仍溢于胸口。偶尔看到市面上出现一本研究鲁迅的新作,也买来读一读,不过,不再有以前那样强烈的激情了。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开始是浮光掠影,后来是精读细研。几个大部头翻完之后,我的视野就开阔了,就好像翻过几座高山之后望见了一片意想不到的开阔地。嚯,思想的世界原来这么大!这样,我就投入到追逐西洋思想的风潮里去了,对鲁迅也就渐渐疏远了。

参加工作后,在中国人的生命圈子里纠缠久了,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属于自己的挫折和苦恼,看待事情的态度也就慢慢地变了。再想到鲁迅,心里更多的是将心比心的体贴和感受。在这样的心境下,鲁迅也就不再是当年心中那样的鲁迅了。鲁迅只有一米六左右的个子,在日本呆了好几年也没拿到一张像样的文凭。回国后熬到三十七八岁,才有了出道的机会。可出道后又长期是一个讲师,和我研究生毕业后自然转成的职称一样。在北京混出一些名气的时候,又受到种种排挤,被迫跑到厦门去。可到了厦门,且别说照样受到圈子的排挤,还要受校工的窝囊气,就像今天的大学教授要受行政处和后勤处的大老粗们的窝囊气一样……可以说,鲁迅一辈子都活得很失意,尤其是婚姻,更是不幸。这种种人生的晦气长期尾随着他,早已把他身上那些浪漫、理想的东西剥落得一干二净。可他偏偏还有一颗不愿屈从的自尊的心,这就促成了他生命的张力,使他拥有了冷峻的锥子般的眼光,能看穿周围的很多现象,要改变这个生活世界。

回想鲁迅的作品,除了早年的一些文章,几乎没有一篇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鲁迅的思想和情感,都被生活打磨成了硬梆梆的东西,连他的自嘲和调侃,都变得硬邦邦的。这一点,仅从他的小说人物的取名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像闰土、阿常、祥林嫂、华老栓等,这些名字就像是随手从生活中直接拿来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让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朴实和粗糙。如果和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名字比起来,这一点就更是明显了,如三三、萧萧等,一听起来就有一种惜香怜玉、构造幻象的情调。即使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中那些乖戾隐晦的东西,也都有着真实切骨的生活基础,只要用心阅读,都是可以慢慢理解的。正因如此,鲁迅的骨气和见识才可以从文字中触目地凸露出来,让人读起来不仅不觉得隔膜,反而能感受到一股活气。

可这样的鲁迅,竟然在鲁迅精神的传播中变形了,其实实在在的个人生活基础被抽掉了。看看那些专家们笔下的鲁迅,几乎都成了语无伦次的“青春型鲁迅”或剑拔弩张的“战斗型鲁迅”,专职于慷慨激昂地批判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和黑暗势力做斗争。这样的鲁迅形象,并不是真正的鲁迅形象,而是那些专家们自己所热衷于扮演的夸夸其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投射。因此,他们的鲁迅腔调都凌空高蹈,虚张声势,背后则都有着一种现代教授的优越感,有着一套三室一厅的福利房子,挂着教授、博导、知名学者一类体面的头衔,觉得自己具有“立言”的特权,而立言的主要方式就是浮夸地自我膨胀,炮制各种虚假激情和陈词滥调,借以炒卖自己的精英嘴脸或清流面孔。在这样的文章里,字里行间缺少的正是鲁迅那样艰难沉重的人生遭际和不愿屈服的人世挣扎,所以,他们虽然外表凌厉,可都底气不足,内心不痛不痒。专家们的这种鲁迅腔调,实际上是在无耻而造作地向社会训话,和左大爷一模一样。

有了这样一种感悟,昔日的鲁迅,在我心目中就发生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鲁迅是生活中的鲁迅,鲁迅的思想不是一套装腔作势的思想理论,而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姿态和生活方式。鲁迅的痛苦,鲁迅的敏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鲁迅的见解,鲁迅的硬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抗争。三十岁以后,我极少再读鲁迅的作品了。和鲁迅比起来,我今天的生活要容易多了,可和鲁迅的生活态度比起来,则实在是委琐得太厉害了。三十岁以后,我依旧佩服鲁迅:鲁迅是一个很有操守的文人。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弟弟叫周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