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pc 双向控制:关于爱斯基摩人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19:03:31
请问几个关于爱斯基摩人的资料?
(1)他们以什么为主食?
(2)他们住怎样的房子?
(3)他们穿哪类衣服?
(4)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5)他们的生活利用了什么?
(6)比较一下,你的生活方式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1)他们以什么为主食?鱼
(2)他们住怎样的房子? 冰屋
(3)他们穿哪类衣服? 兽皮衣
(4)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雪爬犁
(5)他们的生活利用了什么? 冰雪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纽特人外,还有极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罗斯人和挪威人。

爱斯基摩人(印第安语),3000多年前到北极地区,传说是蒙古族的后代。目前,在世界上约有8万人,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谁是北极真正的主人?

虽然地理区域分布广阔,但人口稀少的北极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种学上,他们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样,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外表特征――矮个子、宽鼻梁、直黑发、黄皮肤;其次,各土著民族间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载体。”

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不论他们生活在西伯利亚、欧洲还是北美洲,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例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多见于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长的几千年间,北极土著民族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极地区的大多数土著居民起源于单一地区,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总人口已经有900万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移来的南方居民。这些在北极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来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实际统治整个北极地区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真正的北极居民应该是在这里与严寒搏斗了几千年的土著民族。这些民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因纽皮特人、萨米人(又称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词汇不同,但这些名称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

人种学家以语系为依据将北极土著民族划分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尔贡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华河一带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从文化特点划分,又可将他们叫做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论怎样称呼,他们都是北极地区真正的主人。北极土著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7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瑞典、挪威和芬兰。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75°之间的地区。生活在北极地区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几千年来,这些部落民族自由驰骋在北极辽阔的冰原上,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游猎的原始生活,他们本来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们只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社会学家和律师把他们描述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纪后,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占有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渐渐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同一个民族被人为地分属为几个国家,如爱斯基摩人分属4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萨米人分属前苏联、挪威、瑞典、芬兰。

土著居民居住在北极地区至少有10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共有20多个民族,一直过着近乎游牧渔猎的原始生活。直到1825年以前,北极居民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处在一种完全的天然状态之中。

研究爱斯基摩人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将欧亚大陆北部的北极地区称作旧世界。由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该地区的古人类又渐渐演化出一些语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种族有: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角的楚科奇人和散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一带的雅库特人。这是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最大的两个民族,后者来自中亚靠南的地方,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他们住在木头房子里,使用铁器,把原来饲养马匹和牲口的传统变成饲养驯鹿。而且,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封建社会的首领制度。因此,相比之下,雅库特人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北极民族似乎先进了一步,而这也是他们较晚进入北极的一个有力证据。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涅涅茨人,纯粹靠打猎为生,包括到北冰洋捕杀鲸和海豹。而在雅库特和涅涅茨人之间,还有一个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小的民族,那就是鄂温克人。鄂温克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介于上述两大民族之间,既能饲养驯鹿,又是捕猎能手。他们经常与雅库特人发生冲突,但同时也依靠雅库特人供给他们铁器。以上几个民族都是亚洲人。虽然涅涅茨人有点介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黄种人。只有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种人。他们又分东拉普、北拉普和南拉普,主要以养鹿为生,也兼营捕鱼、打猎和少量的农业。这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欧洲人(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所有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都非常相似,属于某种共同的白色寒冷文化。他们的文化传统从数千年前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到20世纪。他们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严寒、暴风雪及食物匮乏常常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他们又是世界上最乐天安命,最和平善良的人。在爱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带有强烈的原始公有制色彩。男人崇尚渔猎本领,具有强烈的养育和保护整个部族的责任感,真诚地认为猎获物应当平等地归于所有同类。他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因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为被部族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在某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交换妻子的风俗,对儿童则毫无例外地格外宠爱。拉普人绝大部分以放牧驯鹿为生,全家终年跟着鹿群奔波迁居,而驯鹿则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全部物质基础。因而称拉普人的文化是“驯鹿文化”。苔原上的部族捕猎未驯化的北极驯鹿、麝牛及其他动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则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有时也猎杀北极熊。他们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帐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驯鹿或北极狗拖拉雪橇。

到本世纪70年代,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不少于十几万人,以后由于矿产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北极地区20年来戏剧化地迅速繁荣起来。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但进入这一地区的外来者却已经有700多万人,而且还在迅速地增加。大批现代移民涌入极区,新兴城镇拔地而起,这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几乎淹没于当代文明之中。面对从南方远道而来的现代陌生人,纯朴的爱斯基摩人几乎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放弃了渔猎,专门加工毛皮以向现代人换取工业品,却又对毛皮价格的浮动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因为自己的文化受到蔑视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但是不管怎么说,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的确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对人生和前途的信心失去了支点,于是出现了酗酒和暴力。处于工业开发区的爱斯基摩人则几乎完全改变习俗,投身于工矿企业,成为与外来人一样的工人或雇员。70年代苏联的北极人口(60oN以北)已达550万,加拿大有150万,而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首府朗伊尔城(78o14′N),常年过冬人口已达1200人。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1)他们以什么为主食?鱼
(2)他们住怎样的房子? 冰屋
(3)他们穿哪类衣服? 兽皮衣
(4)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雪爬犁
(5)他们的生活利用了什么? 冰雪
回答者:dahuzi1954 - 探花 十级 3-29 10:04

--------------------------------------------------------------------------------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北极地区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纽特人外,还有极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罗斯人和挪威人。

爱斯基摩人(印第安语),3000多年前到北极地区,传说是蒙古族的后代。目前,在世界上约有8万人,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谁是北极真正的主人?

虽然地理区域分布广阔,但人口稀少的北极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种学上,他们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样,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外表特征――矮个子、宽鼻梁、直黑发、黄皮肤;其次,各土著民族间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载体。”

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不论他们生活在西伯利亚、欧洲还是北美洲,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例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多见于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长的几千年间,北极土著民族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极地区的大多数土著居民起源于单一地区,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总人口已经有900万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移来的南方居民。这些在北极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来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实际统治整个北极地区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真正的北极居民应该是在这里与严寒搏斗了几千年的土著民族。这些民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因纽皮特人、萨米人(又称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词汇不同,但这些名称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

人种学家以语系为依据将北极土著民族划分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尔贡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华河一带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从文化特点划分,又可将他们叫做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论怎样称呼,他们都是北极地区真正的主人。北极土著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7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瑞典、挪威和芬兰。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75°之间的地区。生活在北极地区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几千年来,这些部落民族自由驰骋在北极辽阔的冰原上,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游猎的原始生活,他们本来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们只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社会学家和律师把他们描述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纪后,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占有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渐渐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同一个民族被人为地分属为几个国家,如爱斯基摩人分属4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萨米人分属前苏联、挪威、瑞典、芬兰。

土著居民居住在北极地区至少有10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共有20多个民族,一直过着近乎游牧渔猎的原始生活。直到1825年以前,北极居民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处在一种完全的天然状态之中。

研究爱斯基摩人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将欧亚大陆北部的北极地区称作旧世界。由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该地区的古人类又渐渐演化出一些语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种族有: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角的楚科奇人和散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一带的雅库特人。这是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最大的两个民族,后者来自中亚靠南的地方,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他们住在木头房子里,使用铁器,把原来饲养马匹和牲口的传统变成饲养驯鹿。而且,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封建社会的首领制度。因此,相比之下,雅库特人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北极民族似乎先进了一步,而这也是他们较晚进入北极的一个有力证据。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涅涅茨人,纯粹靠打猎为生,包括到北冰洋捕杀鲸和海豹。而在雅库特和涅涅茨人之间,还有一个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小的民族,那就是鄂温克人。鄂温克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介于上述两大民族之间,既能饲养驯鹿,又是捕猎能手。他们经常与雅库特人发生冲突,但同时也依靠雅库特人供给他们铁器。以上几个民族都是亚洲人。虽然涅涅茨人有点介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黄种人。只有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种人。他们又分东拉普、北拉普和南拉普,主要以养鹿为生,也兼营捕鱼、打猎和少量的农业。这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欧洲人(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所有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都非常相似,属于某种共同的白色寒冷文化。他们的文化传统从数千年前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到20世纪。他们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严寒、暴风雪及食物匮乏常常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他们又是世界上最乐天安命,最和平善良的人。在爱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带有强烈的原始公有制色彩。男人崇尚渔猎本领,具有强烈的养育和保护整个部族的责任感,真诚地认为猎获物应当平等地归于所有同类。他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因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为被部族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在某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交换妻子的风俗,对儿童则毫无例外地格外宠爱。拉普人绝大部分以放牧驯鹿为生,全家终年跟着鹿群奔波迁居,而驯鹿则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全部物质基础。因而称拉普人的文化是“驯鹿文化”。苔原上的部族捕猎未驯化的北极驯鹿、麝牛及其他动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则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有时也猎杀北极熊。他们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帐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驯鹿或北极狗拖拉雪橇。

到本世纪70年代,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不少于十几万人,以后由于矿产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北极地区20年来戏剧化地迅速繁荣起来。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但进入这一地区的外来者却已经有700多万人,而且还在迅速地增加。大批现代移民涌入极区,新兴城镇拔地而起,这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几乎淹没于当代文明之中。面对从南方远道而来的现代陌生人,纯朴的爱斯基摩人几乎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放弃了渔猎,专门加工毛皮以向现代人换取工业品,却又对毛皮价格的浮动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因为自己的文化受到蔑视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但是不管怎么说,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的确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对人生和前途的信心失去了支点,于是出现了酗酒和暴力。处于工业开发区的爱斯基摩人则几乎完全改变习俗,投身于工矿企业,成为与外来人一样的工人或雇员。70年代苏联的北极人口(60oN以北)已达550万,加拿大有150万,而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首府朗伊尔城(78o14′N),常年过冬人口已达1200人。

1海豹,肉鱼
2冰砖盖成的冰屋
3毛,皮衣
4狗拉雪橇
5利用冰盖房,利用鱼等动物作为食物
6温度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