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中学张礼俊:曹植和王昌龄的资料(急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23:55:52
请快点,我晚上用。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后立长子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在曹植多次上书的情况下,仍无采用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彩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二.诗歌创作: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如《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受重用和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等。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由于着意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三.其诗歌创作对后世的贡献及评价: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

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辞藻更加华丽。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且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