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开讲了观后感:到底是谁“草船借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1:38:55
到底是谁“草船借箭”?~~~

以为诸葛亮和“草船借箭”早就妇孺皆知了,
无非是关于孔明先生如何机智过人,采用空手道的谋略在化险为夷的同时帮助周郎成就了赤壁之战的千秋伟业之事。但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猛然觉得历史以及孔明先生可能一直在和后人开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

首先是“草船借箭”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值得商榷。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少倾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很快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上当。

《三国志》的上述记述(如确实可信)表明,一是“草船借箭”的策划是孙权而非孔明;二是发生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和赤壁之战根本无关;三是周郎在“草船借箭”事件中加害孔明的罪名只能是“莫须有”的了,而周郎不幸地长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孔明则被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美化或神化着。

那么“智慧过人甚或先知先觉”的孔明先生到底为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做了些什么呢,或许正是由于其所谓的“智慧”,造成了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三国之争和社会动荡,将无数社会财富付诸于无意义的争战之中。

然而为何在后来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要对先生的“功德”始终念念不忘甚至不断人为放大呢?究其原因,可能与先生所固守的“忠君”思想有关,由此可见孔明先生的智慧是完全被忠君思想认同、粉饰及至不断美化的智慧,和历史潮流相比,多少有些不合事宜甚或“倒行逆施”的味道。趋向统一和大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选择,而孔明先生所追求的是割据、分立和抗衡,如果没有他的智慧和谋略,则三分天下的割据局面可能就无法形成,那么西晋乃至隋唐的大同统一可能会早一些实现。从此点来看的话,固然先生可能有着无穷的智慧,但当其根本出发点发生偏差时,这种智慧反倒成为妨碍中华民族趋向大同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我们现在无法探究先生当时的真实心态,也许在漫漫历史中,后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不断赋予先生许多“莫须有”的智慧和功名,比如“草船借箭”。或许又是历代的统治阶级和皇权势力,在赋予先生无穷的生命和活力,而这些也正是他们价值观的表象和体现。以至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生与历史上真实的先生早已相去甚远,甚或风马牛不相及了。从这点来看,先生也是被冤枉和强迫的。他也不容易!

撇开孔明先生本人,单就“草船借箭”故事本身而论,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与现在商业上的种种欺诈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用流行的话讲叫“空手道”或者“空手套白狼”。当然了“草船借箭”的背景是战争,而战争本身不受任何规则和法度的限制,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打赢的目的。

历史上不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到曹操那里去借箭,而是吴国的濡须。
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就把这件事移到了他的帐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单刀赴宴中的关羽,单刀赴宴应是鲁肃。温酒斩华雄的亦不是关羽,而是孙权的父亲孙坚。

吴主孙权

诸葛亮

嗯嗯~好象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