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 song:“科举夺魁”出现于隋杨广时代,隋之前有无考试?如有那么“名次”怎么叫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7:33:00

隋朝以前没有的
隋朝以前的官员选拔都是实行“九品中正制”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 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始自隋文帝开垦七年(公元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清时代,凡人学者必经童试,录取者为童生。再经“岁考”,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明清的科举主要分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常在八月),在省城举行,应试者为秀才,录取者称“举人”,也叫“考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春天(三月)在礼部举行,应试者为举人,采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叫“廷试”。由在会试后取得贡士资格的参加,在京都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录取的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