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西部无法者套装:"孔子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0:25:38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的"格物"和"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 作为成语是这样解释的: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释义
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之重要。
何为“格物”?朱熹讲: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大学章句》释经一章)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 (《大学或问》卷一)
“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极。” (《大学或问》卷二)
在朱熹看来,“格物”之“格”有二意:一则训“格”为“至”。“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达到极至。这里“格物”要达到至物其极,而且至物其极就能够“知至”。二则训“格”为“尽”。“要见尽十分方是格物,既见尽十分便是知止” (《朱子语类》十五)以“格”为“尽”,则“格物”就是“知尽”,而“知尽”便是“理穷”。因而,“格物”向与“穷理”并称。朱熹沿习二程的说法,把“格物”之“物”训为“事”。“事”不仅指事体,也指事情,因而“物”的概念就十分宽泛。所谓“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眼前凡所应接的都是物”(《朱子语类》十五)。
明晰了“格物”之字意,便可看到朱熹的“格物”之说包括 “即物”、“至极”,而且“格物”又是“穷理”。“格物”之功便是主体考穷事物之理,其的核心在穷理。在朱熹看来,理穷而物格,才能知至。朱熹常把“格物”、“穷理”并称,可见二者关系之紧密。综合起来,格物之说就是“明其物之理”、“即是物而求之”和“必至其极而后已”的综合。
何为“致知”?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
“致知知识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店知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答黄土子耕五》,《文集》五十一)
朱熹的致知与格物是相联系而讲的。单独来看。“致”,就是推及,扩充的意思。所谓“致者,推致之谓……推之而止于尽也”(《大学或问》卷一),“扩而充之,便是致”(《朱子语类》卷十六)相对与“致”,“知”的含义较为复杂。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大学章句》)
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其有二意,即能知和所知,能知为能觉之知,即主体的认识能力;所知为知识之知,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
朱熹在论述“格物致知”时,肯定了人有认识能力,其有与众不同的地位。“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 (《大学或问》卷一)但主要还是训“知”为“识”。所谓“致知”,就是推及知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陈来先生认为,“致知是主体通过考穷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知识扩充的结果”根据“致知”的字意可知,朱熹肯定了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因为理未穷,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达到通明,“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所以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
“格物”、“致知”虽是分列为《大学》两个不同的条目,实际上两者是一体的。一方面,“格物”可以被视为“致知”的前提,而“致知”是“格物”在格物的过程中自然实现的。朱熹在《大学或问》卷一中提到: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
“知”是随理穷而至,这表明“致知”是“格物”、“穷理”的结果。“格物”的行为目的在于即事穷理,穷理则有知。推及我心之知则“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另一方面,“格物”和“致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不同的为学之方。虽然,朱熹也说过“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朱子语类》卷十五)“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五)。但是,“格物”和“致知”并非分别以“理”和“新”为对象的不同工夫。“格物”解为即事求理以至极,其是就主体作用与对象的具体行为而言;而致知解为推扩心之知以至无所不尽,是就主体自身通过格物的行为而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因此,“格物”、“致知”可看作是同一为学之方的“内外”工夫,如《朱子语录》云:“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本质上,两者是统一的过程,所谓“只是一本,无两样工夫也”。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2C%C6%EB%BC%D2%2C%D6%CE%B9%FA%2C%C6%BD%CC%EC+%CA%CD%D2%E5&sr=&z=&cl=3&f=8&wd=%B8%F1%CE%EF%2C%D6%C2%D6%AA+%CA%CD%D2%E5&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