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下古风美男图片:汪氏的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07:11:49
汪氏的来源
周朝姬昌(周文王)次子(又名黑旋)出生时手掌上有明显的“汪”字纹印,就取姓为汪,后来到一个叫颖川城的地方任候。所以就叫汪颖川。“汪无二姓”也就是说姓汪的都是从这一代开始的:
在唐朝第30代汪氏的壮大的壮大朝庭担心会影响到朝庭政权,于是朝庭就把姓汪的划分为8大房,从此姓汪的就分支了,各拜各家谱。
"唐封越国3000户"至今还在记载着汪氏在唐朝时期的大户,在汪氏香火上面写的很清楚。陕南至今还保留着从唐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汪氏香火,上还有这几个十分醒目的大字。只要见到有这几个字你就能确认这家一定是姓汪的了。陕南汪氏是从安徽黔山县迁移过去的。
汪氏家谱本人族中有。要知祥情请留贴。
以上内容是本人依据家谱中的记载。家谱的第一页是一张颖川公的图像,第二张是姬王封的一个宝鼎。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2、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3、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堂号: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 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其活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但中国人有一种崇上、崇古的传统,往往把自己的祖先说的非常神圣和伟大,把祖先说成圣人,并具有超凡的能力。这是从春秋时孔子开始的,把三皇五帝、尧、舜、禹等看作圣贤。正是这种观念和意识把禹的能量和夏王朝的范围无限的扩大。下面我们从华夏民族体的形成说起。
民族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同一地域人们集团自我认同的产物,也是与其相邻的不同的人们集团相区分的产物。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体亦是如此。华夏族体开始形成于夏朝,至西周则完全形成,它是由夏人、商人、周人融合而成的。春秋战国时又吸收了大量夷、蛮、戎、狄,使其得到发展壮大。
夏人。夏人即夏朝之人。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它把中国带入了文明时代。夏朗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的重要标志是启破坏了禅让制,以世袭制取而代之。相传禹是黄帝第四代孙,在舜死后弹位,国号夏后.姓姒氏,可见夏之名始于禹。
考古学证实,在河南偃师以及豫西、晋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与河南龙山文化一脉相承,表明夏朝与炎黄部落联盟有承继关系。孟子说禹西夷人,应是黄河下游部落集团的观念。
然则夏朝应起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及汝、颍上源地区,而发展到山西南部。
夏朝是在激烈的斗争中建立和巩固下来的。在启继王位之后,遭到渭水流域有扈氏的反抗,大战于甘,《尚书•甘誓》即是反映这次战争的情形。启死后,东方的有穷氏首领羿进攻夏朝,迫使启的儿子太康奔逃,史称“太康失国”。传说夏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后数迁。这些都说明夏朗建立之初具有不稳定性。不过,由于至今考古学还未能发现具有铭文遗物的夏文化记录,使后世对夏朝社会情形知道的太少了。
商人。公元前16世纪,黄河下游流域东夷集团的商部落首领汤灭夏朝。所渭东夷,当是夏人对其东方部落集团的称呼。商部落本起源于幽燕地区、而后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商灭夏,使黄河中下游两大部落集团统一为—个整体。商初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后数迁、至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说明商前期也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国家规模日臻完善,夏人与商人融合的进程,才逐渐稳定下来。
商的疆域,东至海,西至渭水,南近淮河,北至河北中部。
商朝的经济与文化有了很高程度的发展。农业很发达,粮食有了剩余,可以大量酿酒。手工业出现了冶炼技术高超和配料科学的精良青铜器,品种多,出土数量大。还创造了结构严谨的甲骨文,有方块字4000多个,与今天常用的汉字数量基本相当。因此,商人的民族意识应是很强烈的。
周人。公元前11世纪,西方各部落集团在周武王领导下,大举讨伐商纣王,灭商。周人是从西部羌人中分化的一支,《诗•大雅》记述周人祖先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古者羌、姜二字相通,可证周朝先民来源于羌。司马迁说羌是西方牧羊人,即羌人属于游牧部落集团。传说周朝父系始祖弃,尧时为农师,舜时因其“播时百谷”,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号姬氏。《国语•周语》载:“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因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很显然,此说乃周人把自己统一于以黄帝为始祖系统的虚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周人确出于西方羌人。周人初活动于泾、渭水上游,后定居于渭水中游的歧山周原,故《孟子•离娄》称:“(周)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周朝的建立.把黄河中下游和渭水流域的居民统一为一个整体。周朝都于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公旦建雒邑(即成周,今河南洛阳),成为第二大政治中心。
周的疆域,西至陇西,北至河北北部,南近长江,东至海。
周采取分封制办法对全国进行统治,即把宗室、亲戚、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除宗周、成周由周天子直接统治外,都由诸侯统治,诸侯受命于周天子。这样,周人与夏人、商人又出现了一次大融合。周朝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超过了商朝,如:青铜器使用范围扩大了,钟鼎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等等。
综上所述,夏、商、周三代祖先来源不同,分属黄河流城东西不同部落集团,但三代文化与制度差异小而共性大,在发展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至周朝,黄河流域各个部落集团已逐步融合为一体。这种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代先民都是在龙山文化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又经过1300余年的朝代兴替,夏人、商人、周人才融为一体,形成初步的人们共同体。与此同时,夏作为民族称渭开始出现了。但不是指夏朝之夏,而后,夏逐渐成为民族称谓,它是夏人、商人、周人糅合与混杂的集合体。
华夏。春秋时期,西周时所分封的诸侯被称为复。故又有诸夏之称,同时也称为诸华、华夏。孙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华属于同一概念。从以上可以看出,早期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其经济、文化发展较高于四周其它民族。所以,把四周林立的民族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既是创造很高文化水平的楚国.在春秋初年己很强盛.其首领熊通仍自称“我蛮夷也”,季文子谏鲁成公勿叛晋归楚时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又秦国称霸于两方,势可与晋、楚抗衡,然终春秋之世,“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因此,秦、楚虽强,仍被排斥在诸夏之外,春秋末年强盛一时的吴、越二国,亦被视为夷狄。故司马迁说:“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
就是说,秦、楚、吴、越都不是周王朝的封国,他们都是称王,而周朝的封国都称“公”。 由此可见,直至春秋未年,华夏的概念是明确的,华夏与四夷的界限是清楚的。
从夏、商、周三代三个民族经过近两千年发展融合,形成汉民族的早期先民。但他们的统治范围基本没有过长江。且夏的范围最小,周的范围最大。周王朝且没有过长江,哪还有禹跑到江南去会盟? 哪还有商朝在江南封个汪芒国?

从以上看出,大禹时期可能有个防风氏部落,但应在豫西地区,即有夏氏部落联盟的范围内。在那个时代,其首领被杀,其部落也会被其他部落兼并,这是很正常的,不可能继续独立存在,并在几百年后又被封为汪芒国。
请参考:宋蜀华等著的《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作者: 唐白之水 2006-2-19 11:26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在上古时期江南有个汪芒国吗?
关于防风氏
禹杀防风氏是在涂山(现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河边上的三涂山),涂山因涂山会盟而出名,后来又叫会稽山。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因禹之后裔最后南逃江南也把它带过去了。涂山就在河南嵩县境内,为什么又到了安徽和浙江?是因为夏灭亡后,其中主要一支从颖、汝河的上游顺游而下逃到了现在安徽的淮河沿岸,古人在迁移时往往把原住地的地名和山名移到新的居住地,这样象涂山(又叫会稽山)有特别重要意义,又是安放大禹神牌的地方,对禹之后裔来说就更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现在安徽的淮河岸边又出现了一个涂山。到西周时,由于周王朝对江淮之间淮夷的征讨,在这里居住的夏朝的后裔又带着禹的神牌向南逃窜,直到现在的绍兴苗山,把苗山称为会稽山,并把一些关于涂山的故事也带到了这里。因此,就有了会稽山在绍兴的说法。其实,禹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是个盟主,他还不是一个王,他的儿子启才建立了夏王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是石器与铜器并用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在这样一个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一个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期,他能够足迹踏遍现在的中华大地吗?他能到现在的江南吗?

一、 姓氏源流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
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
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
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
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
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
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
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
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
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二、 郡望堂号
1. 堂号
汪氏的堂号主要有: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2.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
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
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
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
置县。

排行

1.学士光宗,应承祖公。明玄相继,永德皆圣。善庆家俗,思荣国隆。修申克照,泰殷实逢。
2.摘自:安徽太湖 汪氏宗谱 汪德臣等主修12卷首4,民国36年 平阳堂 14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P8110243——P811044派目:
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
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
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
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3.摘自:《万载汪氏族谱》16卷首末,民国3年,18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P1020003——行派
十八世起行派(每一世共一字由一以至千亿)
忠厚传家远,英才立国隆
科第文章重,衣锦受荣封
4.64.湖南沅江《汪氏三修族谱》12卷 汪达度主修,民国20年,平阳堂,木活字本,12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PB210306
浙公支派语:浙允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
德礼公支派语:以金水木火土。
德和公支派语:清雅异常,应运坚志,熙朝明允,发序炽昌。
德美公支派语:秀可光先绪,维良启哲才,楚水大定世,贤家泽德培。
5.摘自(2003-4-11-2汪氏三修族谱 )
派语:浙公支派语:浙物衍志 文思孔子 可龙之水 毓友应宗 世达名理
德礼公支派语:以金水木火土 五行相生之义循环轮转
德和公支派语:清雅异常 应运坚志 熙朝明允 发序炽昌
德美公支派语:秀可光先绪 维良启哲才 楚水大定世 贤家泽德培
新增派语:尚义复行仁 修齐致治平 绍祥良有本 敦厚裕羣英 德育隆嘉惠 书香庆继承
6.摘自《汪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岁 三晖堂 2册
(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排行歌:乾道:文明能秉祖 士期应时与 大廷惟加庆 永世必昌隆
坤道:成家全婉顺 助德喜贞媛 兰芳芝馥秀 媺懿善嗣贤
7.摘自《汪氏谱略》1卷 1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廷 道 文 时 汝 原 贤 于 允 敏 礼 义 传 家 裕 恩 荣 聊 辅 佐 本 承 彦 得 鸣 诗 书 受 浑 长
美 盛 纪 忠 良

我也是姓汪的!老家在贵州,堂屋香火写的是平阳堂,听祖上说从江西来到贵州……和你说的有出入,请问怎么解释?我们的字辈是:献德国示启朝廷 安邦自和仁贵生 ****家乡远……忘记了。现在属于仡佬族

进入:www.iwangs.com汪氏宗亲网就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