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的成语:有谁知道这首诗 请指点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实施勤拂试 莫使惹尘埃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8 08:14:48
急!!!!

与其相对应的四句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里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得道高僧有两个弟子,一个在舆论中是肯定能接任主持的,另一个只从事一些杂活,虽然坚持修行也很有慧根,但是高僧就是怕别人不承认他,所以让第一个做了诗,做的就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叫染尘埃! 做完虽然别人都说好,但是高僧认为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心如明净台",所以结尾才是"莫叫惹尘埃",说明他的慧根还是不够;另一个看后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高僧看后顿觉他更能体会佛的真谛,别人也由此承认了他.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http://www.hithink.net/wenxue/ReadNews.asp?NewsID=10350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每日勤拂拭
不使落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