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服少女鬼母出场几话:毛泽东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2:36:16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3606.htm

毛泽东
没有人可以否认毛的古文学功底造诣深厚,尽管他只毕业与湖南师范学院,但他写的诗境界之高,气势之大,同时代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记得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多少御用文人也写不过一首[沁园春.雪].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一旦从了政,定会干些奇思妙想,惊天动地的事出来.

解放前,在日本人侵略下,全中国需要有人来搅乱一下局势.干匪夷所思的事,带领中国人取得抗战胜利.毛的思绪就像他的诗一样开阔,于是有了建井冈山根据地,有了长征,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毛在共产党领导人的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终于取得了革命胜利.虽然有人说其他人也可以干得这样出色,是时势造英雄.但不可否认,毛利用他诗人的头脑,取得的成功,他的功绩,不可抹杀.

然而,建国后,国家需要的是局势平稳,是发展经济.毛的诗人思想发挥不了战时的作用了,但出于王侯思想的影响,出于诗人不甘寂寞的性格,他并不想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他发动了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还真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才干得出来,中国被整惨了.毛在这其中的错误,无法估量.

总的来说,毛就是一个只懂打江山,不懂坐江山的诗人.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中间,他的作用只是带头作用,没有他中国可能要晚解放十数年.但解放后,他的一言堂让中国倒退了数十年.考虑到先有建国,后才治国,毛的功过可能最多五,五开.

只是毛在建国后也还是有贡献的,中国夹在美苏间能够生存,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捍卫,都有毛的功劳.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邓小平对毛功过的七,三之论.

至于毛是不是伟人,我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还是因为他有平凡人的缺点.毛泽东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就算不是伟人,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吧.也许,毛的身份,不是一个政治家,反倒是一个诗人更成功一些.

个人觉得毛在经济方面不如刘s奇,而建国后的重心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以如果放任刘去做的话,毛会担心被刘取代。听过一个谣传的故事,说投票选老大,刘与毛差了两票,因为毛自己投了给自己一票,刘投给他一票。当然这个事不是真的,不过也说明了刘是会危及毛的地位的,所以毛发动了各种运动来打倒刘。,毛是善于运用运动的,各种反对他的声音都在一个个运动后被消灭,以至造成后来的神化毛,这也许是理由之一,理由二,毛在建国后的思想,局限于他本身的农民意识——当然我这里提到农民意识并非是故意贬低农民。这意识也造成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短视。

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是以我党领导战胜倭寇为基调,可是实际历史中,我党究竟做了多少事呢?在光头倾全国之力抗战时,我党在敌后,在国统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会看到自己在前边拼命,后边却有个小弟弟使劲吃饭喝水养胖自己吧。所以光头后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在当时也不能强扣上反动帽子。而现在能在历史书中出现的我党抗日,不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或者什么地道战之类的,在倭寇的百万兵力中,他杀了几个呢?凇沪会战,徐州会战,这些正规军的对抗,只一笔带过,还要在徐州会战中强塞进周XX叶XX向李宗任献计。今日看到一本05年出的书,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出版,提到我党,说我党的部队牵制了倭寇在中国75%的兵力。。。偶都没话说了。

邓公之评价,是多方因素角逐的结果,非为了实事求是。而是既要维护形象,又要给冤屈者一个交代。总之,偶是强烈反对XX万岁这种口号地。。

我反对将毛在抗战时的作用放大到无所不能,但也不能忽视他的个人能动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领导人.共产党究竟在抗日时出了多大的力,我想不是用一场几场战斗战役来衡量的.当时的共产党就像毛泽动一样,善于运用心理战,获取舆论的支持.中国的穷苦百姓是在共产党的发动领导下才有了凝聚力,出于阶级利益的原因,国民党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它最多就组织几场鸡蛋碰石头的战役,这连蒋光头自己都对抵抗日本失去信心,这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惜失败了,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

毛之所以伟大,在与他在抗战时将民心的作用发挥到了及至,可惜在国情改变后,他却没有改变国策.这是毛的局限性决定的,他的思维还是封建时候打江山坐江山的王道思想,故他打倒了很多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他老大位置的其他领导人.但不能说明其他领导人就比毛强多少,如果真的强,刘少奇就不会投毛的票,其他领导人也会群起反对,其他人也有忠君的思想.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历史出了毛,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也注定了他会将中国搞得天翻地覆,也许这就是事实,很可能本来就应如此.

说刘少奇强于毛泽东,我不能苟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的局限性其实差不多.毛有王道思想,刘等人就有忠君思想不然刘也不会投毛的票.至于在经济方面,当时大家都在尝试,谁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只是刘尝试对了而已,其实当时的许多人在经济方面都有和刘相似的见解,如陈云等人,而毛的尝试错了.但在当时的时代,没有政治权力,何谈经济权力,但在把握政治权力上,无人能出毛之右,这从毛进入党的领导层开始就决定了.

所以,我还是觉得,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进入社会主义,这就像跳级一样,迟早要将缺的课补回来.历史造就了毛泽东这个人来领导中国革命,也注定了要让他搅翻中国.其他人不可能来当领导人,当了也将不可避免走弯路.

至于说共产党在抗战时的作用,我想这不是用打几场仗来衡量的.共产党的作用在于将广大穷苦百姓凝集到了一起,这种人心向背的作用是无穷的.蒋的国民党由于阶级属性,只会片面抗战,这是抵抗不了日军的,这连蒋自己都清楚不是日本的对手,所以才消极抗日.要不是国际支持,蒋政府单纯抵抗定要亡国.但共产党就不会.要不是二战结束早,可以预见,最终打败日军的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

毛泽东
没有人可以否认毛的古文学功底造诣深厚,尽管他只毕业与湖南师范学院,但他写的诗境界之高,气势之大,同时代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记得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多少御用文人也写不过一首[沁园春.雪].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一旦从了政,定会干些奇思妙想,惊天动地的事出来.

解放前,在日本人侵略下,全中国需要有人来搅乱一下局势.干匪夷所思的事,带领中国人取得抗战胜利.毛的思绪就像他的诗一样开阔,于是有了建井冈山根据地,有了长征,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毛在共产党领导人的位置上干得如鱼得水,终于取得了革命胜利.虽然有人说其他人也可以干得这样出色,是时势造英雄.但不可否认,毛利用他诗人的头脑,取得的成功,他的功绩,不可抹杀.

然而,建国后,国家需要的是局势平稳,是发展经济.毛的诗人思想发挥不了战时的作用了,但出于王侯思想的影响,出于诗人不甘寂寞的性格,他并不想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他发动了大跃进,搞文化大革命,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还真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才干得出来,中国被整惨了.毛在这其中的错误,无法估量.

总的来说,毛就是一个只懂打江山,不懂坐江山的诗人.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中间,他的作用只是带头作用,没有他中国可能要晚解放十数年.但解放后,他的一言堂让中国倒退了数十年.考虑到先有建国,后才治国,毛的功过可能最多五,五开.

只是毛在建国后也还是有贡献的,中国夹在美苏间能够生存,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捍卫,都有毛的功劳.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邓小平对毛功过的七,三之论.

至于毛是不是伟人,我想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还是因为他有平凡人的缺点.毛泽东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就算不是伟人,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吧.也许,毛的身份,不是一个政治家,反倒是一个诗人更成功一些.

个人觉得毛在经济方面不如刘s奇,而建国后的重心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以如果放任刘去做的话,毛会担心被刘取代。听过一个谣传的故事,说投票选老大,刘与毛差了两票,因为毛自己投了给自己一票,刘投给他一票。当然这个事不是真的,不过也说明了刘是会危及毛的地位的,所以毛发动了各种运动来打倒刘。,毛是善于运用运动的,各种反对他的声音都在一个个运动后被消灭,以至造成后来的神化毛,这也许是理由之一,理由二,毛在建国后的思想,局限于他本身的农民意识——当然我这里提到农民意识并非是故意贬低农民。这意识也造成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短视。

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是以我党领导战胜倭寇为基调,可是实际历史中,我党究竟做了多少事呢?在光头倾全国之力抗战时,我党在敌后,在国统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力量,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会看到自己在前边拼命,后边却有个小弟弟使劲吃饭喝水养胖自己吧。所以光头后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在当时也不能强扣上反动帽子。而现在能在历史书中出现的我党抗日,不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或者什么地道战之类的,在倭寇的百万兵力中,他杀了几个呢?凇沪会战,徐州会战,这些正规军的对抗,只一笔带过,还要在徐州会战中强塞进周XX叶XX向李宗任献计。今日看到一本05年出的书,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出版,提到我党,说我党的部队牵制了倭寇在中国75%的兵力。。。偶都没话说了。

邓公之评价,是多方因素角逐的结果,非为了实事求是。而是既要维护形象,又要给冤屈者一个交代。总之,偶是强烈反对XX万岁这种口号地。。

我反对将毛在抗战时的作用放大到无所不能,但也不能忽视他的个人能动性超过同时代的其他领导人.共产党究竟在抗日时出了多大的力,我想不是用一场几场战斗战役来衡量的.当时的共产党就像毛泽动一样,善于运用心理战,获取舆论的支持.中国的穷苦百姓是在共产党的发动领导下才有了凝聚力,出于阶级利益的原因,国民党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它最多就组织几场鸡蛋碰石头的战役,这连蒋光头自己都对抵抗日本失去信心,这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惜失败了,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

毛之所以伟大,在与他在抗战时将民心的作用发挥到了及至,可惜在国情改变后,他却没有改变国策.这是毛的局限性决定的,他的思维还是封建时候打江山坐江山的王道思想,故他打倒了很多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他老大位置的其他领导人.但不能说明其他领导人就比毛强多少,如果真的强,刘少奇就不会投毛的票,其他领导人也会群起反对,其他人也有忠君的思想.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历史出了毛,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也注定了他会将中国搞得天翻地覆,也许这就是事实,很可能本来就应如此.

说刘少奇强于毛泽东,我不能苟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的局限性其实差不多.毛有王道思想,刘等人就有忠君思想不然刘也不会投毛的票.至于在经济方面,当时大家都在尝试,谁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只是刘尝试对了而已,其实当时的许多人在经济方面都有和刘相似的见解,如陈云等人,而毛的尝试错了.但在当时的时代,没有政治权力,何谈经济权力,但在把握政治权力上,无人能出毛之右,这从毛进入党的领导层开始就决定了.

所以,我还是觉得,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进入社会主义,这就像跳级一样,迟早要将缺的课补回来.历史造就了毛泽东这个人来领导中国革命,也注定了要让他搅翻中国.其他人不可能来当领导人,当了也将不可避免走弯路.

至于说共产党在抗战时的作用,我想这不是用打几场仗来衡量的.共产党的作用在于将广大穷苦百姓凝集到了一起,这种人心向背的作用是无穷的.蒋的国民党由于阶级属性,只会片面抗战,这是抵抗不了日军的,这连蒋自己都清楚不是日本的对手,所以才消极抗日.要不是国际支持,蒋政府单纯抵抗定要亡国.但共产党就不会.要不是二战结束早,可以预见,最终打败日军的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

对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关心,是毛泽东伟大情怀的魅力所在。而如何真正了解和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一个利器。1955年11月,毛泽东离开北京,乘专列南下,一路调查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情况。当时的一张时间表,生动反映了毛泽东对了解情况的渴望之情:“十一月二日,晨六时五十八分,到德州车站,停车一小时,与德州地委书记谈话。上午十时四十三分到达济南,与谭震林、山东省委书记舒同谈话,下午一时结束。晚九时十分,与济南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谈话,九时五十五分结束。十一时五十六分到达泰安,在火车行进中,继续与泰安地委书记、副书记谈话。”1958年秋,毛泽东密切关注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正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说,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个客观规律,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他切切叮嘱全国的公社党委书记们:“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1959

年钢产量指标,从3000万吨降到1800万吨,这是很大的调整幅度,这个变化来自他亲身的调查研究。

然而,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并不都如他所愿。1959年9月,毛泽东赴河北、山东、河南调查,一路所见所闻,都是粮棉高产,一片丰收在望。其实,由于各地事先安排,他所看到的,不是农业研究所的试验田,就是很少数办得特别好的人民公社的几片丰产田。这些却被毛泽东看作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

毛泽东历来重视理论的指导,在重要的历史时刻需要总结经验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读书,学习理论。

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一部分。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有记录可查,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

毛泽东读书,有个显著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当前中国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个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发表议论。1958年11月,毛泽东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写了《关于读书的建议》这封信,他提出:“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我不学李自成,你们不要学刘宗敏”

清廉朴素,伴随了毛泽东一生。在延安时期,他曾特意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印成小册子,号召全党干部阅读,提出要引以为戒。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从苏联回来,到了哈尔滨。哈市设宴招待,把最好的东西做给他吃,有熊掌、飞龙等。第一顿饭,有胡志明在座,他吃了。回到住地,毛泽东对卫士说:“我们国家现在这么穷,搞得这么丰富干什么!从明天开始,还按我们在家的标准去办。”后来到了沈阳,饭菜比哈尔滨安排得还好。毛泽东很生气,接见干部时专门讲了这个事。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1951年12月,刘青山、张子善因为贪污侵吞国家资财被河北省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之前,是否“给他们一个改过机会”的意见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俩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后来薄一波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

中央文献研究室再接再厉,这次是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全书共43章、130万字。厚厚两大本。全面和准确,是编者的诉求点。

它有一个指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的依然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大量文稿、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共中央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等资料,同毛泽东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和对他们访问的记录等。

书中可以看到,在新中国建立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思考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对探索这两大问题颇下功夫、费心神。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书中同样可以看到毛泽东的失误,比如“文革”。这些编者并未讳言。但他们并未停留在失误本身,而是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毛泽东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毛泽东传(1949-1976)》共43章,130万字。它的内容,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前后27年。这部传记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以大量可靠的档案材料为主要依据,着重反映毛泽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这部传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材料丰富扎实,其中相当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布。书中使用了大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文稿、批件、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央会议记录,还使用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新闻稿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访问记录。尤其是很多小范围的谈话,往往能更真切地反映毛泽东的真情实感。在使用的其他材料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党的高级领导人的日记,一部是已经出版的《杨尚昆日记》,一部是未出版的王任重日记,它们都记载了一些人们很少了解的重要情况。

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我们注意完整性,避免支离破碎地引用,更切忌断章取义,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传主的思想。在引用毛泽东的讲话和谈话时,注意背景的衬托,说明它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便于读者理解讲话的内容,又不显得那么枯燥。

另一个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书中着重通过大量第一手材料来反映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反映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作者只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评论。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主要还是把事实说清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让历史去作结论。

传记再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不只写历史,而是以相当大的力量来写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可以给人很多的启示。书中对建国后的许多重大决策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努力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例如,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形成的过程,读者从传记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是根据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而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步骤的。又如,关于《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过去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听了34个中央部门的汇报后形成的,但很少具体了解毛泽东是根据哪些汇报情况和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而形成的,更少有人知道李富春的关于第二个5年计划设想的汇报,对毛泽东形成《论十大关系》的直接作用。这些,书中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如实反映出来了。还有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形成过程等,也都作了详细披露。 实事求是,是编撰这部传记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27年间,有伟大的功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犯过严重的错误。对这段历史,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作出结论。《毛泽东传(1949-1976)》在此基础上,用大量档案材料,把它展开,把它具体化。这对于读者深入具体地了解共和国的这段历史,深入具体地了解毛泽东很有帮助。

可以说,在这段历史时期,当他进行正确领导的时候,也包含有错误的东西;在他犯错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正确的东西。正确和错误常常交织在一起,情况非常复杂,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对于毛泽东的错误,包括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发动“大跃进”,特别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没有回避,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反映,对所犯错误的历史背景、错误产生的原因,作了简要具体的分析。

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历史性胜利,使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书中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对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要求过快过急,错误地批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等,也明白地指了出来。又如,发动“大跃进”,他的本意是想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使中国早日改变落后面貌。但由于头脑过热,脱离实际,加上没有经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在发现错误后,他比较快地着手纠正,但纠正的过程又非常曲折。本书如实反映了这种曲折的过程,对历史进行冷静的分析。

再比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核心,导致严重后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工作和人民生活问题就不重视了,他仍然关注生产和经济问题。他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以至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以为阶级斗争抓好了,就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能推动生产大大发展。结果事与愿违,“天下大乱”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反而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其中包含许多深刻教训。

总之,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对中国来说是很大的不幸,对毛泽东本人也是一个悲剧。但毛泽东毕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的过失。

记者:这部书的出版对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是结合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撰写的领袖传记。它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党对老一代革命家思想、生平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更从不同视角、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极为深刻的精神启示。

对于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来说,传记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历史材料和基础性研究成果。对于各界读者来说,既可以从中深入了解、认识毛泽东的后半生,也可以深入了解、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这段坎坷历程;既可以从中领略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驾驭全局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可以感受他丰富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精神品格和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无畏气概;既可以充分认识到他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卓越贡献,也可以从中看到他的错误和失败,特别是了解到这些错误是如何发生、在什么时候和环节发生、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直到最终发动文化大革命,犯下全局性的严重错误。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为宝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记取、总结这些严重教训,使之变为一种财富,由此提出新的方针、新的政策,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的。今后,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我们新的历史征程中,也仍然拥有可资借鉴和汲取的宝贵价值。就要如实地写建国以来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他所处的历史变化中,写出其前因和由来,写出其历史的后果。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走过他这一生的后二十七年。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基础就在这里。

历史、后人、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是传记中所不可缺少的。虽然这种评价可以是展开地写在传记中,也可以是隐约地含在传记中。毛泽东是一个政治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很长时期内的最高领袖,对他的历史评价,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部《毛传后篇》对毛泽东这二十七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二十七年的历史,努力按照事实来说话,大量运用材料来说话;同时对这二十七年的评价,又是努力遵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结论,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不断深入总结的精神,按照邓小平对建国以来历史和毛泽东功过的评论,按照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有关论述,并且参照了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中国共产党简史》的论述。

读这部《毛传后篇》,我们既跟随毛泽东一同走过了他一生的后二十七年,又跟随党走过了重新评价毛泽东的这二十七年。从“两个凡是”到实践标准,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确认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到确认社会主义还要搞市场经济,从形成邓小平理论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过二十七年的历史的沉淀和冷静的反思,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二十七年的历史,达到了毛泽东在世时不可能达到的新的认识高度。《毛传后篇》努力体现了这个新的高度。

这是《毛传后篇》的第一个特点。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搜集和引用的第一手资料,特别丰富。

首先是公开文献的引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陆续编辑出版了毛泽东的各种专题文集十余种(大都包含建国以来部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十三册、《毛泽东文集》八卷(后三卷为建国以来的文章),二十多年来文献公布的数量很大,成绩斐然。但是卷帙浩繁,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专门研究者也大都未能全读。这部《毛传后篇》充分引用已公布的文献,把它们贯穿在对毛泽东这二十七年的叙述中,读起来使人有强烈的实在感并且时有新鲜感。

其次是内部档案的引用。这是文献研究室的一大优势,《毛传后篇》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书中引用大量未曾发表过的档案,包括中央会议记录、毛在党内外各种场合讲话的记录、毛与各色人等谈话的记录,还包括若干按体例应当编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而由于某种原因失收的文稿。这样,就第一次披露了一些人们知之不详或不曾知晓的史实,厘清了一些不确的传言,使此书具有同类书难以比拟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篇重要作品,一篇是《论十大关系》,作这篇报告事先听取了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汇报,《毛传后篇》几乎逐日披露了毛听取汇报时的谈话和插话的记录,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十大关系”思想形成的详细过程;另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讲话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公开发表的,《毛传后篇》根据原始档案,逐次叙述毛自己四次修改和七次征求意见后修改的情况,这个过程正好反映出毛在反右前后的思想变化,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整风反右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再次是档案之外资料的引用。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情未必都有档案记载,即使有记载也未必都囊括于档案馆中。1959年上庐山前毛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王任重随行,王的日记里记下了毛一路同他的谈话。毛讲了秦穆公用大将孟明视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视,后来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引用《史记》“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称赞陈云对经济工作有研究,对没有趁着上半年开人代大会的机会,修改1958年公布的钢、粮产量数字和1959年的生产指标,表示后悔。看似闲谈,却反映出毛初步觉察“大跃进”问题以后的反思。这样的谈话,一般不会有正式记录,有心的当事人写了日记,成为今天追溯历史的重要材料。同正式记录比起来,日记还有一个特点,不仅记录谈话的内容,而且写下场景、神态、心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氛围。《毛传后篇》引用了杨尚昆日记: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寥寥数语,情景交融,语者的神情和听者的心态兼备,令人慨叹。

除了旁人的日记,还引用了旁人的回忆文字和访谈记录。这类事后的回忆,准确性不如原始文字记载。但是在没有原始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事后的文字记载有它的独特价值,史学界称之为口述史料。《毛传后篇》利用的口述史料,当事人身份各异,有中央领导人、部门或地方负责人、将领、亲友、外国政要和名人、新闻记者,也有身边的秘书、翻译、医生、护士、卫士。他们的追忆,或者填补缺失原始文字记载的遗憾,或者充实一般史书仅有大局而少细节的不足。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读的公告是登了报纸的,但是,公告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部委员的详细名单是根据张治中的提议临时加上去的,这个情况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在场经办此事的记者的回忆文章,提供了这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中国是否派志愿军援助朝鲜的情况,大概是没有会议记录,《毛传后篇》没有公布什么档案材料,主要利用彭德怀、聂荣臻的回忆和访问杨尚昆的谈话。毛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的未刊回忆,讲到了毛最后一年清明节前后的身体状况,讲到毛多次说自己是“供展览的偶像”,讲到毛远新、江青等人到毛那里汇报和毛的反应。比起人们已经知道的情况,这些口述史料提供了更多(有些是更关键的)的历史细节。

《毛传后篇》还有第三个特点,那就是篇章的安排,内容的剪裁,颇具匠心。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在建国后日理万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诸方面无不涉及,而且这段历史进程又曲折起伏,错综复杂。全书如何布局,看来编写者很费斟酌。现在的书稿,凡四十三章,不是年谱式地罗列杂陈,而是分段式地记叙大事,有疏有密,疏疏密密,密而不烦,疏而不漏,可谓头绪清楚,线索分明。

毛传同党史、国史密不可分,许多史实既是党史、国史的内容,也是传主的生平,而写作的角度却可以有所不同。抗美援朝是国家大事、党的大事,也是毛泽东的生平大事,书里是着重从毛泽东的视角写的。出不出兵,中央领导层意见不一,毛泽东一开始也是左思右想,权衡利弊,煞费苦心。自己有了主意,仍然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多次开会商量。用毛泽东后来对金日成的话说,“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决策之艰难、之民主,于此可见。如何对待富农,是建国以后土地改革中的一个新问题。毛泽东访苏时同斯大林交换过意见,又在党内广泛征求各种意见,特别是听取新解放区各地方负责人的意见,对不同地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反复比较,即便中央全会通过土地法草案,还是在党内外继续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达成一致。“大跃进”出了乱子,1958年秋冬毛泽东初步觉察,南下北上,席不暇暖,从地方、基层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算旧账、下放基本核算单位这些问题,都是他从下面了解不同意见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主张的。

有些史实在党史、国史著作里可以简略叙述,写毛传却需要浓墨重彩。毛第一次访问苏联,因为是他平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又因为访问经历很不寻常,也因为访苏成果意义重大,《毛传后篇》用了整个一章的篇幅来写这件事,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曲折经过写得更为详尽,尤其是引用当时毛写回来的机密信件并参照俄罗斯档案中斯大林同毛几次会谈的记录和俄方当事人当时的报告和事后的回忆,使得事情的真相更加清楚。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和部署是毛做出的,整个斗争是在毛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是政治、军事、外交诸多方面斗争艺术熔于一炉的范例。事情发生在“大跃进”中,但是《毛传后篇》没有把它夹写在“大跃进”的章节里,而是独立成篇,可以用比较宽裕的篇幅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读起来也清爽。

夹在某一主题的章节里写其他事情的情形,《毛传后篇》里也有。解放战争后期一些解放区就先后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毛选》,建国前夕在西柏坡时党中央就决定正式编辑经作者审定的《毛选》。访苏时斯大林也向毛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建国伊始内外事务的繁忙,《毛选》编辑工作一再推迟。直到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后,毛泽东才集中一段时间,在石家庄郊区一所房子里,在几位秘书的协助下,仔细完成了《毛选》的编辑和审定。1951年10月《毛选》第一卷出版,第一次印行即逾百万。《毛传后篇》在“抗美援朝”的前一章里写这件事,并没有给人头绪过多的印象,反倒看出运筹帷幄、指挥战事之余,毛泽东紧张的工作节奏。在“纠‘左’的努力”一章里,夹写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的事情,也是一例。

《毛传后篇》的体例安排颇费思量,内容剪裁同样很是讲究,既有勾勒历史大局的“写意”,也有描述历史细节的“工笔”。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毛主持制定的,整个过程写得非常详细,其中有一个细节,过去人们没有弄清楚。那就是毛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关于宪法草案的讲话,最后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因为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不能这样解释。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搞宪法是搞科学。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段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删掉的条文是什么样的呢?这次《毛传后篇》从档案中查清楚了,原来删去的条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国家之元首”。傅作义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宪法草案时曾说:“在召集人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当时大家公认要选毛泽东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所以傅认为删去这条是因为毛泽东谦虚。毛上面那段话反映了人们当时对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的一种确定的认识。除了这类关乎大局的细节,书中还有许多反映毛泽东生活情趣的细节。还是举起草宪法的例子吧。毛主持起草宪法,住在景色宜人的杭州,紧张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登山,两个多月几乎走遍了西湖附近的大小山峰。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爬山,有毅力,风雨无阻,坚持锻炼,说得到就做得到,要改变他的主意很难。说今天下雨,不上山了。他说,去,带上雨伞。说路滑,他说拄上竹棍。”是写传主的兴致,更是写传主的性格,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细节书里同样不少,使全书具有了一种特别的阅读魅力。

有这样三个特点,整个《毛传后篇》,从史料的丰富到叙述的流畅、评价的审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地记叙毛泽东一生中这最复杂而曲折的后二十七年的一部力作。当然,金无足赤,书无完书。《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的时候,胡乔木写了一篇题记,高度评价了这部书,又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详,必有所略。但取舍详略之际,考虑间有未周,在所不免。而知人论世之处,作者颇具匠心,究难悉当。”我想,这几句话,移用到评论《毛传后篇》,也是适当的吧。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很花了功夫的力作。要研究毛泽东,就不能不读它。对毛泽东的评论,人们尽可以见仁见智,然而,只要是本着严肃的态度进行研究,就不可能绕过这本书,无视这本书,否则,对毛泽东的研究至少会是有缺陷的。

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聚讼百年千年甚至更久。毛泽东逝世已经二十七年。要说盖棺不一定能论定,那么,经过五年时间的考验和全党的讨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重新肯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果的指导意义,从而应该说是论定了。这以后到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尽管我们国家又发生了并且还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是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的。

既然如此,对毛泽东的认识和评价是不是就可以停留在原处,不再前进了呢?当然不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从那以后,党在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进中不断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继续推动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的逐步深化,从而不能不继续推动着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探索的研究的逐步深化。在思想不断解放的同时,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人们的视角不断更新,历史的真相不断澄清,历史的档案不断解秘,国内外研究不断交流,这些都不能不继续推动对建国以来二十七年历史和毛泽东历史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现在这部《毛传后篇》,是吸取这些年来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成果,产生出来的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一部新著作。不妨说,这本书为研究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新起点。既然是起点,过程就没有完结。毛泽东研究在中国在世界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从毛泽东逝世算起也已经有二十七年,也许还要研究和讨论二十七年,那就是二○三○年了,甚至这个研究和讨论将要贯穿整个二十一世纪。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理论开拓、道路探索、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抗击霸权的斗争勇气,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所提供的历史教训,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两种财富都要深入了解和深刻记取。对毛泽东的研究还将不断进行,不断前进,与时俱进,与党俱进。对毛泽东,可以也应该有

美国一个作家叫什么记不清了,他写过一本《毛泽东传》,不妨看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它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数据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数据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它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quot;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http://www.hanhuncn.com/Html/Ztzh/2006032911361761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