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国税收入:什么是茶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5:49:00

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

相关资料
由宋至清,仪征是漕、盐转运港口,也是南茶北运的必经之地。为什么说是南茶北运的必经之地,这与我国历史上“榷茶”和“茶引”制度有关。榷是专利、专卖的意思。“榷茶”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和专卖的措施。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征收茶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茶中实行专卖。宋朝开国不久,为加强对盐、茶、酒等专卖管制,在全国设置了六个榷货务。“榷务天下者六,真州其一也”,真州榷货务是全国六个当中的一个,设在旧州仓故址。其职能之一就是对东南各地的茶实行专卖管理。起初,茶与盐一样,官买官卖。东南各地茶户所产之茶,全部卖给官府,由官府经真州转运到北方销售。,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茶由官买官运官销改为官督商销,“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商人到茶产区购买及运销茶叶,必须在真州榷货务纳税领引。引分长引、短引、正引、余引,其购销数量和地区各不相同,纳税金额也不等,所购茶运往北方时,经真州入大运河,又必须由榷货务查核,防止引与实际数量不符,偷漏茶税。元代,沿用引法的同时,还增加了“茶由”,“茶由”是发给茶中零售商的经营凭证。明清两代,继续实行引法,并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明洪武初年,在瓜州设“批验茶引所”,十六年(公元1383年)移至仪征县南二里的清江闸西。“批验茶引所”专管茶引发放和查验。到了清代一度引、票兼行,直至清末,引制才逐渐废止。

对于传统控制大宗商品交易的盐茶榷,朱元璋当然不能放过。明代盐茶两业仍然实行禁榷。其做法也仍然是统购统销,政府于产地收购盐、茶,然后出售给零售盐、茶商人“盐引”、“茶引”,相当于许可证,商人凭引贩运到销地零售。明代禁榷森严,《大明律》中的私盐

康定,旧称打界炉,地处青藏高原东麓的门户,清初政府在此设关收税,茶业勃兴,汉藏商人云集,四十八家锅庄也应运而生,边茶的兴盛给康定带来繁荣,逐渐成为汉藏贸易的总汇。4=
千百年来,在藏汉贸易中,运输边茶等货物的骑驮,历尽艰难险阻,逐渐开辟了川藏大道,因此历史上人们习惯地把川藏大道称为“茶道”,即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路。南路边茶以雅安为起点,经天全、泸定、康定、雅江、里塘、义敦、巴塘、宁静、察雅、昌都、恩达、硕督、嘉黎、太昭等地至拉萨,全长2700余公里;西路边茶以灌县(今都江堰市)为起点,经威州、茂县、松潘至川西北、甘南、青海等地藏区。一般茶包由汉商运至康定、松潘,再由藏商转销藏区,所以康定、松潘成为边茶的集散地。d;A_Kk
清代以来,打界炉成为川藏交通的枢要,汉商贸易迅速发展和繁荣,汉藏商人云集,因而在汉藏民族贸易中形成了一种中介商人,沟通商业信息和汉藏之间的贸易,在康定被称为“锅庄”(松潘则被称为“歇家”)。锅庄类似内地的货栈,供藏商食宿,其主人是藏汉贸易的经纪人。历史上以边茶为大宗的汉藏贸易,都是通过锅庄中介得以完成。:ui
历史上四川的边茶生产和贸易,主要实行“官府专卖”和“茶马交易”,达到统治者“以茶治边”的作用。清乾隆年间,对边茶贸易制度进行了改革,即改“官营”或“官商合营”为“商营”,改单纯的“茶马贸易”为“茶货交易”,推行一种产、销对口的茶叶“引岸”贸易制。所谓“引岸”制的“引”是茶引,“岸”是口岸。凡是商人经营各类茶叶都须纳税请领茶引,按茶引定额在划定的地区范围内采购,卖茶也要在指定的专岸销售或易货。一张茶引,可购销茶叶100斤,另附茶14斤不纳引税。嘉庆年间,四川边茶引额159026张,以每引114斤计,销量多达18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