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时间先后顺序:政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7:49:02
政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意义?

论构建新农村的五元结构和三元支持机制
发布时间:2005-12-16 1:39:00 来源:选自论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提出: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笔者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五元经济结构和三元支持机制。

一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务经济。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数为1.1亿人,其中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劳动力6910万人,占总量的61%,所占的比重以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到县级市的占20%,到城镇务工的占19%,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进一步上升的同时,跨省流动的劳动力有68.9%在东部地区就业,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15%在中部地区就业,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15.2%在西部地区就业,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表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模式逐步为离土离乡模式所取代。以四川为例,2003年外出务工730万人,其中480万人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600万人是半年以上的常工,140万迁移到城市。这个分析表明,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就业增量空间。

要进一步扩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空间,逐步取消城乡户口的限制,加快城乡人口的流动;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乡村工业经济。调查表明,税费改革只能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真正致富奔小康要靠发展农业工业。我在麻城市一个城郊村调查,近年来,村干部大力发展村级工业,招商引资,提供场地,调解纠纷,为企业发展提供交通等生产生活环境,效果明显。引进的林化厂投产后安排村内农民40人,每月工资700元;还有纸箱厂、铸造厂、沙厂、木材加工厂等企业通过改制,生产兴旺。这些企业向村内每年上交积累4万元,村里没有债务,还有积累10万多元,村干部工资除了财政补助外,村内给予奖励,干部年收入近万元。还拿出部分资金补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医疗、五保户,全村做到了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70%的农民盖了新楼房。

发展农村乡村工业,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目前反映主是要农村土地的限制。要从实际出发,应当适应放宽农村乡村工业的用地政策。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引进农村。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村工商综合经济。浙江省萧山市瓜历镇航民村就是一个典型。这个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钱塘江南岸,距离萧山机场仅10公里。全村占地2平方公里,有340户,1070人,可耕土地700亩,山林200亩,精养鱼塘126亩。1979年以6万元农业积累开始创办工业。1997年8月,组建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1家,其中有11家是工业,4家是商业,3家小农场。2004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实现利润3。12亿元,总资产26亿元。全村职工人均收入1。42万元,人均1。6万元。(按劳分配部分)包括按资分配超过2万元。2004年8月,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所上市,股本8500万股,筹集资金6。1亿元。全村家家都是富裕户,没有一家困难户。正是由于村的共同富裕,因此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该村地处钱塘,河流众多,村民在解放前后靠土地为生,1978年人均收入148元,不得温暖,有三分之二的户缺粮少钱。是浙江省的穷村。1979年6月在当时村支部书记徐才发的带领下,开始兴办村办工业,当地有名言,“要致富,办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于是兴办了一家印染厂,用村的全部集体资金积累6万元投入,到银行借入贷款6万元,共12万元,当年收入79.13万元,1980年收入38万元,利润实现4.4万元,收回了全部投资后纯赚了2.4万元。1981年当年收入100万元,年纯利润在35%左右。他们将利润全部用于投资,不断扩大规模,增加项目。形成了17家工业企业,有化工、冶炼、电力、建材、珠宝、印染、等,做大做强。还投资兴办了村级的火力发电年发电3亿度,在现在普遍缺电的情况下保证了村级企业的生产加工需要。去年生产化纤布6.5万米,加工黄金212吨。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向农业和商业推进。一是利用退潮还田购进扩大耕地面积630亩,使自用地达到1300亩,作为工业用地的储备。二是集中使用土地。1983年他们将土地承包到户,由于工业企业发展,劳动力无力耕种土地,从1987年开始,重新收回土地,实行机械化耕作,由23名农业工人耕种,其农业产品由村负责购买。三是兴办养殖厂,作为农民的福利。2004年农业产值只整个产值的0.05%。四是兴办4家商业。投资9000万元设立三星级宾馆,2003年到广东顺德收购了4个饭店。五是兴办房地产业。到滁州收购买500亩土地,到河南省螺河购买100亩土地等。

由于工业的发展,村内实现了城镇化水平,全村从小孩上小学到上大学实行免费。只要一个上大学一次奖励1万元,每月供给200元学费。投资400万元兴办幼儿园,投资1600万针兴办了文化中心;村级住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之后按成本价格购买。我到现场看了每家都是小洋楼。对老年人实行养老保障。每人每月200元。电话、电视、宽带网进村入户。

五是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仍然有多方面的好处:有少部分土地,可能解决温饱问题;有住房,可以解决住的问题;有蔬菜,可以解决吃菜问题;山区的农民有山林,可以解决燃料和加工产品问题;有乡村的人际关系圈子,可以解决相互支持的问题。可以设想,在绝大部分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化的情况下,发展传统农业,仍然是重要的支拄产业之一。

改造传统农业,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大力发展新农村五元经济结构,关键是要建立城市支持乡村、工业支持农业、财政支持公益事业三元支持机制。

一是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主要是城市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使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转移农民到城市,要靠城市化来消化农民。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壮大,一些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城市化迅速扩张时期。按照80年代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城市化将达到47%,2020年达到55%;按照1995年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4%。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这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延续到2020年以后。在工作部署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在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即使城市化进展顺利,农村人口2010年至少还有7亿,2020年至少还有5亿,仍然是个庞大的人群。“

二是工业支持农业的机制。主要是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工业项目,提供技术资金,促进农村乡村发展;同时工业要为农村提供质好价廉的农村工业品。

三是财政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机制。公共财政要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主要是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新农村建设重在关注农民的生存现状
发布时间:2005-12-16 1:4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记者贾靖峰)“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新农村”近期引发学界热议。昨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反思与展望”研讨会上,三十多位农业经济专家一致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必须走进农村,新农村建设重在关注农民生存现状。

“千投入,万投入,不如投入一个农民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在研讨会上说。他认为农民自发的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介绍,除了正式在册的二十多家较大农民社团外,中国目前已经有上百万的农民自发组织,基本上都是农业技术的协会,她说,研究者和决策者不再扮演农民的救世主,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田间地头,转为向农民学习,并扶助农民。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邵秉仁曾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他指出,一个农民工每年可以创造两万五千元的价值,而其收入却不超过一万元,种种情况表明,城乡发展的不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说,农业税的减免还不能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根本是要建立长期的农民薄赋机制,使农民能够依靠土地长期收益。关注农村教育,勿让农民义务教育成了“教育义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也指出,农业产品的商品化使农民作为初级生产者的风险加大,免征农业税缺口打开了,却打破了旧有格局,暴露出的问题似乎比减免前还多。改革只有继续深化,农民负担才能真正减少。

温铁军认为,八十年代农民的收入增长比城市快,农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八成,消费就占到了六成,而今天的数字远远不及当初。原因在于,九十年代后农村土地、人力、资金的大量流出。农村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了一批既得利益,几十年来利益格局固化,要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设新农村不可一蹴而就,这一理念的真正统一和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