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是干什么的:谁能给我介绍下溥仪的一生(最好还要加上那个描写他的那首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7 09:55:42
谁能给我介绍下溥仪的一生(最好还要加上那个描写他的那首诗)

溥仪的一生
  溥仪的辛酸一生
  溥仪的一生
  以往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对溥仪有些认识。当时通过一些历史史实,仅从一个学生的角

  度去分析他,觉的他靠出卖自己的祖国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自己一时的舒适很可耻。

  对他怀有强烈的敌视态度。
  可是通过看电影《末代皇帝溥仪》以及电视剧《非常公民》,我对溥仪有了比较全面

  的认识,对他的敌视态度有所减灭,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产生了些

  许同情。同情无错,虽然他的许多作为是可耻可恨的,但仅从他的经历来说,是可悲可

  怜的。
  溥仪(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他

  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我们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待这件事。一个三岁的孩童知道什么呢?他不过是一个傀儡,空有其名罢了,可以说他

  从开始当上皇帝就已经开始了他不幸的人生。
  综观他的前半生,各个时期的他都只不过是个傀儡。从没有过真正的权利与自由。皇

  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他成为

  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

  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悲哀。这又有何值得羡慕的呢?一介

  平民至少还有选择爱情的权利。而他呢?
  他的一生没有真正的得到过什么,他一生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

  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他甚至连自己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

  的女人们,要不疯了,要不死了,要不就离他而去。末代皇帝,是这个人这一生的宿命

  。直到最后他永远告别了皇帝的身份,他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告别了皇帝的身份,得到精神的解脱,可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转变。紧接着他又开始

  忍受肉体的折磨。紫禁城上空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尤其

  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更使他饱尝人生的辛酸......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只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一个历史的牺牲品,一

  个在命运旋涡里挣扎的人而已。正因如此,每一个记录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都有了忧伤

  而华丽的基调。每一个看过他故事的人都不由深深感叹世事沉浮,无限繁华如过眼云烟

  。
  只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年老的他才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欢乐人生。记的《非常公民

  》中在最后有一个场景,晚年的溥仪开心地饲喂蚂蚁,看着快乐的孩子从身边跑过,天

  空中是自由翱翔的鸽群......那可能是这个人这辈子度过的最平静的时光了.
  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来说,他的人生是坎坷而辛酸不幸的!我对他也只剩下同情而

  溥仪
  (1906~1967)

  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3岁时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 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见张勋复辟)。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 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日本。1945年 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五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
  关于溥仪的一点思考

  杨朝云
  如果大家当中有些人不认识溥仪先生的话,那么请恕在下不怕班门弄斧的为大家先介绍一下:溥仪,即大清帝国末代皇帝宣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逝去,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改元宣统(1909------1911),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光绪皇后隆裕垂帘听政。1911年辛亥起义爆发,后在袁世凯逼迫下于 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之后按清皇室与袁世凯定下的优待条件 在皇宫里生活了十几年。1925年冯玉祥攻占北京,派部下将溥仪赶出皇宫,溥仪等人随即迁往天津静园。不久,日本攻占东北,秘密派人将溥仪等人接到长春,成立伪满洲国。1945年苏军出击日本,在机场俘获溥仪。不久溥被苏军遣送交回新中国,被以战犯判入狱 。后毛泽东亲笔大赦溥仪。之后溥仪负责故宫的档案工作,六十年代逝于北京。

  综观溥仪的一生,于国家于人民确实几无可圈可点之处,其逃往东北当汉奸背叛国家更加令人不齿。但是,他的一生,是与他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更加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自他三岁被慈禧确定为光绪的继承人始,就决定了他 一生的命运的悲剧性。在他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 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只是这个错,乃是与历史潮流相逆反的,更可悲的是这个重任牵扯进太多的"国"仇家恨,为了取得复国的成功,他不惜与昔日自己祖宗的敌人结成联盟。在东北,在名义上看,他似乎部分完成了恢复大清国的重任。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做日本人傀儡 上,建立在背叛这个国家之上。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也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相反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所谓的中国,在他眼中俨然成为他的敌人,所以,在他的眼中,他决不是"汉奸",因为他是一个满人,而不是汉人。因为汉人有负于他。他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恢复大清帝国,或许更有一层,就是要复仇,向灭掉他国家的"乱臣贼子"复仇,向失信于他的民国政府复仇。

  平心而论,民国政府是有负于清王室的。1912年袁世凯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隆裕太后等逼宫,用的就是民国向清皇室优待条件来要挟。当时本来朝廷还是有很多主战派不肯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逼隆裕说,如果再迟一点答应,恐怕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就更差了。隆裕正是 看到这一点,亦是看到大清帝国大势已去,难挽狂澜,为了更多的为皇室争取尽可能多的条件,隆裕才力排愿议,愿意接受袁世凯的退位条件。否则,以清皇室的实力,即使是瘦死的骆驼,也会比马大,辛亥革命,恐怕也不会成功得这么 快。

  在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定的优待条件中,明确指出:

  一,大清皇帝尊号 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其他还包括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隆裕正是看中这八条优待条件,才决定宣统退位的。但是民国政府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八条呢?没有。自宣统退位以来,陵墓就不断遭到盗匪挖掘,这是民国政府保 护不力的责任。祖宗的陵墓被掘,在对孝治为先的清皇室来讲,是断断不可接受的,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一。

  其次,袁世凯的中华大帝国皇帝的就职仪式,是在故宫举行,是对溥仪的不敬,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二。

  1925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赶出故宫,并把颐和园 收为民国所有,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三。

  再次,冯玉祥纵容部下盗挖皇室陵墓,并使慈禧遗体暴尸荒野,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四。

  冯玉祥部下为掩盖 盗墓的罪行,竟然将慈禧的殉葬品中的一颗夜明珠献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蒋 介石从此不深究,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五。

  日军侵并作为清朝的发祥地的东北,蒋介石对之拱手相让,亦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六。

  综上观之,溥仪未曾负民国,而民国却有负于溥仪,有负于八条优待条件。是故溥仪要跑到东北去建立满洲国,甚至甘当日本人的傀儡 ,也有他的原因,正如金碧辉一样,身为清皇室的十四格格,却为了恢复大清帝国,甘当日本走狗,抛开政治及个人偏见,他们的努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溥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
(1906~1967)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字耀之,别名浩然。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1906年出生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的醇王府。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奉慈禧太后懿旨,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12月2日,在太和殿登极,次年改元宣统,隆裕太后听政,其父醇亲王载沣摄政。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王朝覆灭。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后,尊号不废。”“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清室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规定,退位后的溥仪继续在紫禁城的后半部(后宫)住了下来,前半部的三大殿则由民国政府管理,一年后,天安门广场开放。
1917年7月张勋曾拥戴其复辟,溥仪再度登基,仅12天便随着张勋的失败而再次退位。1924年冯玉祥的革命军攻入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并派鹿钟麟逼宫,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废止了大清皇帝的尊号。次年,溥仪潜入天津,一住七年。溥仪在天津期间,积极勾结复辟力量, 开展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卖身投靠日本,日本为达到其永久侵占东北的目的,利用溥仪来组建“满洲国”,溥仪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
1932年在长春建立满洲国,溥仪任“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4月改帝制,又改称“满洲帝国”,溥仪任皇帝,改年号为“康德”。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逃往大栗子沟,并宣布退位。在逃亡日本途中,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在赤塔和伯力的收容所被监禁了五年,并于1946年在日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1950年7月31日,由苏联移交中国,被监禁在抚顺和哈尔滨的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被特赦释放,回到北京。先在北京植物园工作一年,以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和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皇后为婉容,后来的夫人为李淑贤。
1967年10月17日,在十年动乱中,溥仪因患肾癌及尿毒症在北京人民医院病逝,终年61岁。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1995年1月,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溥仪的几位夫人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 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 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 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 龄,后来跟溥仪离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 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 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 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爱新觉罗.溥仪的侄子:
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爱新觉罗·毓和夫人杨井竹仍然健在,并居住在吉林市内。
爱新觉罗·毓系溥倬第七子,是道光皇帝的直系子孙,当年溥仪亲选的贴身亲信。1945年溥仪逃亡期间,一直亲随溥仪左右,直至从抚顺战犯管理所释放。他们当年亲眼目睹了清宫散佚国宝的流失过程。
毓现年92岁,精神尚好、思维清晰,但已行动不便。其夫人杨井竹也已8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非常善谈。在随后接受采访时,两位老人分别讲述了当年溥仪携带国宝从伪皇宫逃离的前前后后。

末代皇帝溥仪有无儿女?
1922年溥仪16岁时与二名女人结婚。他的妻子首选是文绣(1907年生,1950年或1951年卒),但被宫廷官员认为不够美丽而不能作皇后;作为妾,最后离婚。他的第二选择,满族人婉容(1906年生,1946年卒),成为皇后,鸦片成瘾,最后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狱中。他的第三任妻是谭玉龄,满族人,大约1939年结婚,六年后病卒。他的第四任妻,李玉琴,汉人,相遇时她是学生,15年后离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1962年,他与另一名汉人护士李淑贤(1997年逝世)结婚。溥仪一生结婚5次,始终未能留下后代。
贾英华收集到溥仪当年的病历,其中有完整的记载:“患者(溥仪)于30年前任皇帝时就有阳痿,一直在求治,疗效欠佳……有吸烟嗜好,曾三次结婚,均未生育。”

溥仪怎么死的?
溥仪得了肾癌,手术切除了一个后没多久,另一个肾也出现了癌细胞,最后在60岁那年死于尿毒症。

溥仪的墓碑在哪里
1967年十月—十七日,溥仪因患尿毒症在北京病逝。终年六十二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骨灰迁葬于河北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清西陵附近),但并没有与其他清朝帝后墓在一起.

溥仪的父母简历: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
公元一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奕讠瞏,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即光绪皇帝),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在我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湉的堂兄弟),兼祧光绪。在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一月初九日,我便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溥仪的诗:
溥仪7岁时写给老师陈宝琛的祝寿诗:
松柏哥哥,终寒不凋,训予有功,长生不老。

11岁:
朕心思雪,祈之昊天,昊天乃降,下民悦焉。

少年溥仪:
《三希堂偶铭》:「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荒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寄秉藩》:「浩浩去千里,悠悠岁华长。念子增寥寥,夙夜常哀伤。目击四海沸,坐视邦家亡。久欲奋双翼,继子游东方。奈为俗营牵,日夜交彷徨。勾践志报吴,薪卧与胆尝。」

《无题》:「恶狂澜,实难防,堤崩土解灭田桑。东北区界尽泽国,长幼提携悉逃亡。流离失所或覆没,夜半鬼火隐聚光。吾民无辜遭此毒,皇天不吊弃独孤。时蒙不辰徒悲叹,生死悲欢本一途。安命达天堪久在,心安体舒任祸福。」

溥仪写给淑妃的:「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孰意君至此,悲愁断若忘,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溥仪「检阅」由70艘日本战舰组成的联合舰队的海上表演。「海平似镜,万里远航。两邦携手,永固东方。」

「万里雄航破飞涛,碧苍一色天地交,此行岂仅览山水,两国申盟日月昭。」

溥仪在奈良:「三笠山前夜色迢,春风吹万乾坤昭。凭楼远眺千炬动,朗月交辉丽九霄。」

溥仪在吉冈:「霹雳呼匐降自天,永扫妖氛开坤乾。黎明初曙光海陆,伟哉皇军功盖前。大义凛然北方镇,日满一心同苦甘。捷报传来无限喜,翘望东天申庆欢。」

《我的前半生》出版之际:「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著有自转《我的前半生》。
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