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郑州电子商务:刘半农是谁?他的弟弟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9 20:53:29
他的弟弟比他还出名呢!

刘半农〈1891一1934〉男,汉族。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以字行,号曲庵,笔名有寒星等,曾用过化名范奴冬女士。诗人、杂文家、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的拓荒者。

1891年5月27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一个塾师家庭,四岁时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3年入翰墨林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他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书之余,开始从事写作和翻译。毕业前一年时,因故退学,曾在家乡翰墨林小学短期任教。1911年夏,与同县女子朱惠结婚。辛亥革命后,到革命新军中担任文牍工作。后因不满军内混乱,回到江阴。

1912年春,刘半农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先在新剧团体开明社任文字编辑,亦参加演出,并编译了剧本《好事多磨》。接着,他又到一家小报馆从事编校工作。1913年,刘半农到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杂文等。1916年,刘半农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和著译作品,他是第一个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和随感录的人,有着民主主义色彩和启蒙的作用。1917年5月发表的《我的文字改良观》,从文字的界说谈起,就散文、韵文、文章形式多方面提出了改良意见,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17年秋,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法科和理科的预科教授,讲授模范文和文法通论。与此同时,他开始写新诗,并创造性地将方言与民歌体引入诗歌创作。1917年底,与胡适、周作人等成立了北大文科国学门研究所小说科研究会,刘半农先后演讲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论中国之下等小说",要求创造平民派新小说。在刘半农的倡议下,1918年2月1日,《北大月刊》发布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数年内征集到歌谣好几千首,从1918年5月20日起至1919年5月22日止,《北大

月刊》上陆续刊载了征集民歌一百四十八首,由刘半农负责鉴订,其余歌谣,后来由《歌谣》周刊登了很大一部分,为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刘半农与钱玄同曾于1918年用苦肉计的办法写了有名的“双簧信"。1919年7月,刘半农回江阴,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年底,出版《中国文法通论》。

1920年2月,刘半农到欧洲留学。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在

国外,他研习实验语言学,致力到汉语声调研究。1924年,出版了《回声实验录》,科学地解决了回声是什么的问题。在巴黎期间,用了半年时间抄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我国敦煌写本中有关历史、文学、民间文艺、语言等方面的资料寄回中国,供学界研究。1925年,刘半农以其著作《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和自制的测音仪器参加考试,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被推举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汉语字声实验录》被列为巴黎大学语言学院丛书之一,并获1925年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刘半农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实验语言学,创办语音乐律实验室。刘半农是当时中国唯一从事语音乐律研究的专家。同年冬,刘半农回江阴,采集到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二首。1926年4月,出版了诗集《瓦釜集》,收所写民歌体诗作二十二首,采录民歌十九首,6月,

出版诗集《扬鞭集》,收新诗九十八首。回国后,刘半农还翻译出版了《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含各国民歌八十首〉、《茶花女》等作品,校点了《何典》、《西游补》等古典文学作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摄影艺术的著作《半农谈影》,1927年秋,刘半农被聘为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

1928年6月,与人发起成立了北京文物临时维护委员会,1928年秋,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又任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1928年冬,开始对中国俗曲作采访、收集、整理和编目的工作。1929年春,重返北大任教,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国学季刊》编委等职。

是年秋,兼辅仁大学教务长及高中部主任。1930年5月,兼任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0月,被选为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同年,翻译出版了法国保尔巴西著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与李家瑞合编了《宋元以来俗学谱》,校改刘北茂翻译的《印度寓言》等。从1931年8月起,为刘半农任北大研究教授,辞去校外职务。同年,审阅李家瑞编的《北京俗曲略》。1932年,北大成立研究院,改国学门为文史部,刘半农兼任主任。这年,校改了刘育厚译的《朝鲜民间故事》,与李家瑞合编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发表语音学论文多篇。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集,收文四十五篇。

1934年夏,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人去西北考察方言,收集绥远民歌,不幸染病,于7月14病逝于北京。1935年出版遗著《半农杂文》第二集,收文四十九篇,1937年出版译著《苏莱曼东游记》〈与刘小惠合译〉。

刘半农一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学,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贡献。在新文学创作、民间文学、戏剧改革、古典文学校点与考证、实验语音学、文字改革、辞书建设、语法研究、乐律研究、文物考古、摄影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活动与贡献,已被载入现代文学和语言学的史册。

刘半农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留下了前驱者的足迹。

一、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初倡导者

1918年1月,刘半农曾作《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的演讲。1月底的一天,刘半农对沈尹默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表示赞同。第二天,刘半农将拟好的章程交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批交文牍处,2月1日的《北大月刊》发布了刘半农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从此开场了”。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使全国许多报刊也注意起民歌来。随后,相继出现了顾颉刚、钟敬文、魏建功等早期民间文艺学者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大批成果。1919年,刘半农亲自采集《江阴船歌》二十首。1925年,又到江阴采集到民歌数十首。1928年,刘半农任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切口语、叫卖声的研究计划。以后,又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整理俗曲,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倡导民间文艺,亲自搜集民间歌谣的学者之一,“既崇活语,首集歌谣,中国近代采录民众文艺之风,自先生开之"〈魏建功语〉。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是与刘半农这位早期倡导者分不开的。他在引导人们把眼睛往下看,从沃土中去发现璞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二、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注重吸收民间文艺的营养,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民歌格调进入新诗的作家。

在1918年所作的《中国之下等小说》的演讲中,刘半农即肯定了鼓词、宝卷、唱本等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的价值,要求描写民众生活、吸取民间文艺和通俗文艺的营养,创造平民文艺。在27年发表的《国外民歌译》自序中,刘半农说他之所以喜爱民歌,是因为他“爱阔大,不爱纤细,爱朴实,不爱雕琢,爱爽快,不受腻滞,爱隽趣的风神,不爱笨头笨脑的死做"的气质所决定的。他认为歌谣是最纯洁的文学,是自然的天簌,是被庙堂士大夫污染最少的文学,又认为:“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这样,民歌便于自由抒发情感。而这“正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些理解,在当时是相当进步、也相当深入的。刘半农除撰写文章赞美民间歌谣外,还亲自搜集民歌,又不断利用方言和民歌体来创作新诗。1919年,他尝试着用江阴方言写“拟儿歌",1920年,他又以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拟民歌",1924年,以北京方言写“拟拟曲”。在1925年出版的《瓦釜集》中,收入了作者创作的民本诗作二十二首和收集的民歌十九首。刘半农非常尊重和喜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充分肯定了民歌中存在自生命力和可以利用的东西,想以此来发展新诗,在《瓦釜》序言中说:“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和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刘半农的新诗和拟民歌、拟儿歌等,不只是在语言上更通俗更近口语化,在形式和风俗上,也更多地吸取了民间口头文学和群众创作的乳汁,作为他自己作品的血肉和生命了。刘半农是一个熟悉民间文艺的作家,他做诗所采用的方言和民歌、儿歌等,是幼年在母亲怀里就学会了的,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瓦釜集》中的诗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替有心学习民间文艺和俗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并且,他将中国民歌引入诗坛,其意义本身绝不止于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范围。“民歌格调而为诗人采取者,清季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魏建功语〉。“你是在中国文学上用方言俚调作诗歌的第冉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者。你在

阴方言与‘四句头山歌调’两重限制之下,而能很自如的写一些使人心动的情歌,使人苦笑的滑稽歌,使人不忍卒读的女工歌,使人潇然神往的车夜水歌,你的颇大的文艺天才,使我不得不承认是一个诗人"〈渠门语〉。

三、收集整理俗曲,与人合作编成《中国俗曲总目稿》。

刘半农所指的俗曲,是指带有乐曲的民间文艺作品。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说:“歌谣与俗曲的分别,在于有没有附带乐曲。不附乐曲的如‘张打铁,李打铁",就叫做歌谣,附乐曲的如‘五更调’,就叫做俗曲。所以俗曲的范围是很广的:从简单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长篇整本,连说带唱的大鼓书,以至于许多人合同始演的蹦蹦戏,中间有不少的种类和等级",1925年,刘半农从法国回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孔德学校发现了一大堆东王府曲本。后来,他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全国俗曲,着手编一本《中国俗曲总目》。后觉得所收集的俗曲只是中国全体俗曲的一部分,为便于将来增补或重编,于1932年将收集的六千多种俗曲编为《中国俗曲总目稿》〈与李家瑞等合编〉。《总目稿》含河北、江苏、广东、四川凡十一省的俗曲目,每曲抄录开首二行,以见内容之一斑。《中国俗曲总目稿》是一部民间文艺工具书,所收民间文艺作品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刘半农还从事外国民歌的翻译,所译《国外民歌译》第一集,使中国人民对世界民谣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对于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城内西横街人。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父刘宝珊是个寒士。系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幼时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孔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清宣统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2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4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利用暑假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11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于1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8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6月8日去世。

语言学家

刘半农〈1891一1934〉男,汉族。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以字行,号曲庵,笔名有寒星等,曾用过化名范奴冬女士。诗人、杂文家、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的拓荒者。

1891年5月27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一个塾师家庭,四岁时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3年入翰墨林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他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书之余,开始从事写作和翻译。毕业前一年时,因故退学,曾在家乡翰墨林小学短期任教。1911年夏,与同县女子朱惠结婚。辛亥革命后,到革命新军中担任文牍工作。后因不满军内混乱,回到江阴。

1912年春,刘半农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先在新剧团体开明社任文字编辑,亦参加演出,并编译了剧本《好事多磨》。接着,他又到一家小报馆从事编校工作。1913年,刘半农到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杂文等。1916年,刘半农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和著译作品,他是第一个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和随感录的人,有着民主主义色彩和启蒙的作用。1917年5月发表的《我的文字改良观》,从文字的界说谈起,就散文、韵文、文章形式多方面提出了改良意见,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17年秋,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法科和理科的预科教授,讲授模范文和文法通论。与此同时,他开始写新诗,并创造性地将方言与民歌体引入诗歌创作。1917年底,与胡适、周作人等成立了北大文科国学门研究所小说科研究会,刘半农先后演讲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论中国之下等小说",要求创造平民派新小说。在刘半农的倡议下,1918年2月1日,《北大月刊》发布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数年内征集到歌谣好几千首,从1918年5月20日起至1919年5月22日止,《北大

月刊》上陆续刊载了征集民歌一百四十八首,由刘半农负责鉴订,其余歌谣,后来由《歌谣》周刊登了很大一部分,为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刘半农与钱玄同曾于1918年用苦肉计的办法写了有名的“双簧信"。1919年7月,刘半农回江阴,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年底,出版《中国文法通论》。

1920年2月,刘半农到欧洲留学。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在

国外,他研习实验语言学,致力到汉语声调研究。1924年,出版了《回声实验录》,科学地解决了回声是什么的问题。在巴黎期间,用了半年时间抄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我国敦煌写本中有关历史、文学、民间文艺、语言等方面的资料寄回中国,供学界研究。1925年,刘半农以其著作《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和自制的测音仪器参加考试,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被推举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汉语字声实验录》被列为巴黎大学语言学院丛书之一,并获1925年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刘半农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实验语言学,创办语音乐律实验室。刘半农是当时中国唯一从事语音乐律研究的专家。同年冬,刘半农回江阴,采集到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二首。1926年4月,出版了诗集《瓦釜集》,收所写民歌体诗作二十二首,采录民歌十九首,6月,

出版诗集《扬鞭集》,收新诗九十八首。回国后,刘半农还翻译出版了《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含各国民歌八十首〉、《茶花女》等作品,校点了《何典》、《西游补》等古典文学作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摄影艺术的著作《半农谈影》,1927年秋,刘半农被聘为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

1928年6月,与人发起成立了北京文物临时维护委员会,1928年秋,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又任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1928年冬,开始对中国俗曲作采访、收集、整理和编目的工作。1929年春,重返北大任教,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国学季刊》编委等职。

是年秋,兼辅仁大学教务长及高中部主任。1930年5月,兼任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0月,被选为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同年,翻译出版了法国保尔巴西著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与李家瑞合编了《宋元以来俗学谱》,校改刘北茂翻译的《印度寓言》等。从1931年8月起,为刘半农任北大研究教授,辞去校外职务。同年,审阅李家瑞编的《北京俗曲略》。1932年,北大成立研究院,改国学门为文史部,刘半农兼任主任。这年,校改了刘育厚译的《朝鲜民间故事》,与李家瑞合编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发表语音学论文多篇。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集,收文四十五篇。

1934年夏,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人去西北考察方言,收集绥远民歌,不幸染病,于7月14病逝于北京。1935年出版遗著《半农杂文》第二集,收文四十九篇,1937年出版译著《苏莱曼东游记》〈与刘小惠合译〉。

刘半农一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学,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贡献。在新文学创作、民间文学、戏剧改革、古典文学校点与考证、实验语音学、文字改革、辞书建设、语法研究、乐律研究、文物考古、摄影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活动与贡献,已被载入现代文学和语言学的史册。

刘半农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留下了前驱者的足迹。

一、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初倡导者

1918年1月,刘半农曾作《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的演讲。1月底的一天,刘半农对沈尹默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表示赞同。第二天,刘半农将拟好的章程交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批交文牍处,2月1日的《北大月刊》发布了刘半农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从此开场了”。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使全国许多报刊也注意起民歌来。随后,相继出现了顾颉刚、钟敬文、魏建功等早期民间文艺学者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大批成果。1919年,刘半农亲自采集《江阴船歌》二十首。1925年,又到江阴采集到民歌数十首。1928年,刘半农任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切口语、叫卖声的研究计划。以后,又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整理俗曲,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倡导民间文艺,亲自搜集民间歌谣的学者之一,“既崇活语,首集歌谣,中国近代采录民众文艺之风,自先生开之"〈魏建功语〉。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是与刘半农这位早期倡导者分不开的。他在引导人们把眼睛往下看,从沃土中去发现璞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二、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注重吸收民间文艺的营养,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民歌格调进入新诗的作家。

在1918年所作的《中国之下等小说》的演讲中,刘半农即肯定了鼓词、宝卷、唱本等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的价值,要求描写民众生活、吸取民间文艺和通俗文艺的营养,创造平民文艺。在27年发表的《国外民歌译》自序中,刘半农说他之所以喜爱民歌,是因为他“爱阔大,不爱纤细,爱朴实,不爱雕琢,爱爽快,不受腻滞,爱隽趣的风神,不爱笨头笨脑的死做"的气质所决定的。他认为歌谣是最纯洁的文学,是自然的天簌,是被庙堂士大夫污染最少的文学,又认为:“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这样,民歌便于自由抒发情感。而这“正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些理解,在当时是相当进步、也相当深入的。刘半农除撰写文章赞美民间歌谣外,还亲自搜集民歌,又不断利用方言和民歌体来创作新诗。1919年,他尝试着用江阴方言写“拟儿歌",1920年,他又以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拟民歌",1924年,以北京方言写“拟拟曲”。在1925年出版的《瓦釜集》中,收入了作者创作的民本诗作二十二首和收集的民歌十九首。刘半农非常尊重和喜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充分肯定了民歌中存在自生命力和可以利用的东西,想以此来发展新诗,在《瓦釜》序言中说:“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和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刘半农的新诗和拟民歌、拟儿歌等,不只是在语言上更通俗更近口语化,在形式和风俗上,也更多地吸取了民间口头文学和群众创作的乳汁,作为他自己作品的血肉和生命了。刘半农是一个熟悉民间文艺的作家,他做诗所采用的方言和民歌、儿歌等,是幼年在母亲怀里就学会了的,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瓦釜集》中的诗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替有心学习民间文艺和俗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并且,他将中国民歌引入诗坛,其意义本身绝不止于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范围。“民歌格调而为诗人采取者,清季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魏建功语〉。“你是在中国文学上用方言俚调作诗歌的第冉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者。你在

阴方言与‘四句头山歌调’两重限制之下,而能很自如的写一些使人心动的情歌,使人苦笑的滑稽歌,使人不忍卒读的女工歌,使人潇然神往的车夜水歌,你的颇大的文艺天才,使我不得不承认是一个诗人"〈渠门语〉。

三、收集整理俗曲,与人合作编成《中国俗曲总目稿》。

刘半农所指的俗曲,是指带有乐曲的民间文艺作品。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说:“歌谣与俗曲的分别,在于有没有附带乐曲。不附乐曲的如‘张打铁,李打铁",就叫做歌谣,附乐曲的如‘五更调’,就叫做俗曲。所以俗曲的范围是很广的:从简单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长篇整本,连说带唱的大鼓书,以至于许多人合同始演的蹦蹦戏,中间有不少的种类和等级",1925年,刘半农从法国回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孔德学校发现了一大堆东王府曲本。后来,他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全国俗曲,着手编一本《中国俗曲总目》。后觉得所收集的俗曲只是中国全体俗曲的一部分,为便于将来增补或重编,于1932年将收集的六千多种俗曲编为《中国俗曲总目稿》〈与李家瑞等合编〉。《总目稿》含河北、江苏、广东、四川凡十一省的俗曲目,每曲抄录开首二行,以见内容之一斑。《中国俗曲总目稿》是一部民间文艺工具书,所收民间文艺作品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刘半农还从事外国民歌的翻译,所译《国外民歌译》第一集,使中国人民对世界民谣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对于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弟弟刘天华,拉二胡的

刘半农〈1891一1934〉男,汉族。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以字行,号曲庵,笔名有寒星等,曾用过化名范奴冬女士。诗人、杂文家、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的拓荒者。

1891年5月27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一个塾师家庭,四岁时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3年入翰墨林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他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书之余,开始从事写作和翻译。毕业前一年时,因故退学,曾在家乡翰墨林小学短期任教。1911年夏,与同县女子朱惠结婚。辛亥革命后,到革命新军中担任文牍工作。后因不满军内混乱,回到江阴。

1912年春,刘半农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先在新剧团体开明社任文字编辑,亦参加演出,并编译了剧本《好事多磨》。接着,他又到一家小报馆从事编校工作。1913年,刘半农到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杂文等。1916年,刘半农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和著译作品,他是第一个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和随感录的人,有着民主主义色彩和启蒙的作用。1917年5月发表的《我的文字改良观》,从文字的界说谈起,就散文、韵文、文章形式多方面提出了改良意见,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17年秋,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法科和理科的预科教授,讲授模范文和文法通论。与此同时,他开始写新诗,并创造性地将方言与民歌体引入诗歌创作。1917年底,与胡适、周作人等成立了北大文科国学门研究所小说科研究会,刘半农先后演讲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论中国之下等小说",要求创造平民派新小说。在刘半农的倡议下,1918年2月1日,《北大月刊》发布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数年内征集到歌谣好几千首,从1918年5月20日起至1919年5月22日止,《北大

月刊》上陆续刊载了征集民歌一百四十八首,由刘半农负责鉴订,其余歌谣,后来由《歌谣》周刊登了很大一部分,为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刘半农与钱玄同曾于1918年用苦肉计的办法写了有名的“双簧信"。1919年7月,刘半农回江阴,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年底,出版《中国文法通论》。

1920年2月,刘半农到欧洲留学。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在

国外,他研习实验语言学,致力到汉语声调研究。1924年,出版了《回声实验录》,科学地解决了回声是什么的问题。在巴黎期间,用了半年时间抄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我国敦煌写本中有关历史、文学、民间文艺、语言等方面的资料寄回中国,供学界研究。1925年,刘半农以其著作《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和自制的测音仪器参加考试,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被推举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汉语字声实验录》被列为巴黎大学语言学院丛书之一,并获1925年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刘半农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实验语言学,创办语音乐律实验室。刘半农是当时中国唯一从事语音乐律研究的专家。同年冬,刘半农回江阴,采集到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二首。1926年4月,出版了诗集《瓦釜集》,收所写民歌体诗作二十二首,采录民歌十九首,6月,

出版诗集《扬鞭集》,收新诗九十八首。回国后,刘半农还翻译出版了《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含各国民歌八十首〉、《茶花女》等作品,校点了《何典》、《西游补》等古典文学作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摄影艺术的著作《半农谈影》,1927年秋,刘半农被聘为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

1928年6月,与人发起成立了北京文物临时维护委员会,1928年秋,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又任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1928年冬,开始对中国俗曲作采访、收集、整理和编目的工作。1929年春,重返北大任教,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国学季刊》编委等职。

是年秋,兼辅仁大学教务长及高中部主任。1930年5月,兼任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0月,被选为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同年,翻译出版了法国保尔巴西著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与李家瑞合编了《宋元以来俗学谱》,校改刘北茂翻译的《印度寓言》等。从1931年8月起,为刘半农任北大研究教授,辞去校外职务。同年,审阅李家瑞编的《北京俗曲略》。1932年,北大成立研究院,改国学门为文史部,刘半农兼任主任。这年,校改了刘育厚译的《朝鲜民间故事》,与李家瑞合编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发表语音学论文多篇。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集,收文四十五篇。

1934年夏,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人去西北考察方言,收集绥远民歌,不幸染病,于7月14病逝于北京。1935年出版遗著《半农杂文》第二集,收文四十九篇,1937年出版译著《苏莱曼东游记》〈与刘小惠合译〉。

刘半农一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学,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贡献。在新文学创作、民间文学、戏剧改革、古典文学校点与考证、实验语音学、文字改革、辞书建设、语法研究、乐律研究、文物考古、摄影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活动与贡献,已被载入现代文学和语言学的史册。

刘半农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留下了前驱者的足迹。

一、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初倡导者

1918年1月,刘半农曾作《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的演讲。1月底的一天,刘半农对沈尹默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表示赞同。第二天,刘半农将拟好的章程交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批交文牍处,2月1日的《北大月刊》发布了刘半农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从此开场了”。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使全国许多报刊也注意起民歌来。随后,相继出现了顾颉刚、钟敬文、魏建功等早期民间文艺学者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大批成果。1919年,刘半农亲自采集《江阴船歌》二十首。1925年,又到江阴采集到民歌数十首。1928年,刘半农任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切口语、叫卖声的研究计划。以后,又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整理俗曲,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倡导民间文艺,亲自搜集民间歌谣的学者之一,“既崇活语,首集歌谣,中国近代采录民众文艺之风,自先生开之"〈魏建功语〉。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是与刘半农这位早期倡导者分不开的。他在引导人们把眼睛往下看,从沃土中去发现璞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二、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注重吸收民间文艺的营养,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民歌格调进入新诗的作家。

在1918年所作的《中国之下等小说》的演讲中,刘半农即肯定了鼓词、宝卷、唱本等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的价值,要求描写民众生活、吸取民间文艺和通俗文艺的营养,创造平民文艺。在27年发表的《国外民歌译》自序中,刘半农说他之所以喜爱民歌,是因为他“爱阔大,不爱纤细,爱朴实,不爱雕琢,爱爽快,不受腻滞,爱隽趣的风神,不爱笨头笨脑的死做"的气质所决定的。他认为歌谣是最纯洁的文学,是自然的天簌,是被庙堂士大夫污染最少的文学,又认为:“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这样,民歌便于自由抒发情感。而这“正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些理解,在当时是相当进步、也相当深入的。刘半农除撰写文章赞美民间歌谣外,还亲自搜集民歌,又不断利用方言和民歌体来创作新诗。1919年,他尝试着用江阴方言写“拟儿歌",1920年,他又以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拟民歌",1924年,以北京方言写“拟拟曲”。在1925年出版的《瓦釜集》中,收入了作者创作的民本诗作二十二首和收集的民歌十九首。刘半农非常尊重和喜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充分肯定了民歌中存在自生命力和可以利用的东西,想以此来发展新诗,在《瓦釜》序言中说:“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和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刘半农的新诗和拟民歌、拟儿歌等,不只是在语言上更通俗更近口语化,在形式和风俗上,也更多地吸取了民间口头文学和群众创作的乳汁,作为他自己作品的血肉和生命了。刘半农是一个熟悉民间文艺的作家,他做诗所采用的方言和民歌、儿歌等,是幼年在母亲怀里就学会了的,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瓦釜集》中的诗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替有心学习民间文艺和俗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并且,他将中国民歌引入诗坛,其意义本身绝不止于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范围。“民歌格调而为诗人采取者,清季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魏建功语〉。“你是在中国文学上用方言俚调作诗歌的第冉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者。你在

阴方言与‘四句头山歌调’两重限制之下,而能很自如的写一些使人心动的情歌,使人苦笑的滑稽歌,使人不忍卒读的女工歌,使人潇然神往的车夜水歌,你的颇大的文艺天才,使我不得不承认是一个诗人"〈渠门语〉。

三、收集整理俗曲,与人合作编成《中国俗曲总目稿》。

刘半农所指的俗曲,是指带有乐曲的民间文艺作品。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说:“歌谣与俗曲的分别,在于有没有附带乐曲。不附乐曲的如‘张打铁,李打铁",就叫做歌谣,附乐曲的如‘五更调’,就叫做俗曲。所以俗曲的范围是很广的:从简单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长篇整本,连说带唱的大鼓书,以至于许多人合同始演的蹦蹦戏,中间有不少的种类和等级",1925年,刘半农从法国回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孔德学校发现了一大堆东王府曲本。后来,他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全国俗曲,着手编一本《中国俗曲总目》。后觉得所收集的俗曲只是中国全体俗曲的一部分,为便于将来增补或重编,于1932年将收集的六千多种俗曲编为《中国俗曲总目稿》〈与李家瑞等合编〉。《总目稿》含河北、江苏、广东、四川凡十一省的俗曲目,每曲抄录开首二行,以见内容之一斑。《中国俗曲总目稿》是一部民间文艺工具书,所收民间文艺作品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刘半农还从事外国民歌的翻译,所译《国外民歌译》第一集,使中国人民对世界民谣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对于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城内西横街人。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父刘宝珊是个寒士。系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幼时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孔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清宣统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2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4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利用暑假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11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于1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8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6月8日去世。

我错了。555555~~~~~~~~~~~~~~~~~

刘半农是文学家,他弟弟我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