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8中文版实战:一日三餐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22:29:41
如提

一天要吃三餐饭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是解馋,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 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 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钟与一日三餐:现代研究证明,在早、中、晚这三段时间里,人体内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这说明人在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

◎大脑与一日三餐:人脑每天占人体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脑的能源供应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约需要110~145克。而肝脏从每顿饭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脏即能为人脑提供足够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固体食物从食道到胃约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时才到达小肠。因此,一日三餐间隔4~5 小时,从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三餐中食物的选择:一日三餐究竟选择什么食物,怎么进行调配,采用什么方法来烹调,都是有讲究的,并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应该粗细搭配,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类、薯类和新鲜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么早晚各应该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较合适。

早餐的科学搭配:
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早餐的重要性: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会增高,且流动缓慢,天长日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因此,早餐丰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坚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长得壮实,抗病能力强,在学校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听课时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大都更加优秀。对工薪阶层来讲,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证,这是因为人的脑细胞只能从葡萄糖这种营养素中获取能量,经过一个晚上没有进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间长了就会使人变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况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个要素:就餐时间、营养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而且还要讲究质量。按成人计算,早餐的主食量应在150~200 克之间,热量应为700 千卡左右。当然从事不同劳动强度及年龄不同的人所需的热量也不尽相同。如小学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热量,中学生则需600 千卡左右的热量。就食量和热量而言,应占不同年龄段的人一日总食量和总热量的30%为宜。主食一般应吃含淀粉的食物,如馒头、豆包、面包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的科学搭配:
俗话说“中午饱,一天饱”。说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选择50~100 克的肉禽蛋类,50克豆制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饥饿又能产生高热量的炒菜,使体内血糖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从而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但是,中午要吃饱,不等于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饱就可以。若是白领族少劳力的工作群在选择午餐时,可选简单一些清烫茎类蔬菜、少许白豆腐、部份海产植物做为午餐的搭配。

晚餐——接近睡眠须吃少:
晚餐比较接近睡眠时间,不宜吃得太饱,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的一餐,所以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这种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违背,因此在调整上仍与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时应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应。晚餐时仍应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盘,内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时可用海苔卷包起,做些变化。主食与副食的量都可适量减少,以便到睡觉时正好是空腹状态。

一般而言,晚上多数人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可以选些天然的热性食物来补足此现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黄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尽量

在晚上八点以前完成,若是八点以后任何食物对我们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类最好只有一种,不可多种肉类,增加体内太多负担。晚餐后请勿再吃任何甜食,这是很容易伤肝的。
参考资料:www.szyys.com/yingyangzhinan/kxyrsc.htm
回答者:yyfreeliang - 魔神 十六级 3-14 11:21

--------------------------------------------------------------------------------

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形成,却要比人类的出现来得晚,它是随着火的使用而出现的。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所以,使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峣关”。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至今,一年四季,我国不论南方北方,人们比较普遍习惯于一日三餐了。可以说,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但是,科学家认为,一日三餐制的弊端在于间隔时间太长,而每餐进食量又偏大,结果使肠胃乃至整个身体备受折磨,例如,若一次性大量进餐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病患者最适宜一日四餐。一日三餐餐间时间过长,尤其合生长迅速、代谢旺盛的少年在下次就餐前呈腹中空虚状态,到进餐时吃得太饱太快,久而久之,就会染上慢性胃炎等疾病。一日三餐,虽然摄入食物总量绰绰有余,但身体总处于饥饱不匀状态,相对饥饿时,体内就会发生“能源危机”而导致胆囊结石、低血糖等疾病。

那么,哪些人最好一日四餐呢?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高龄体弱者、孕妇,糖尿病、低血糖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摘除术后、高血脂、高血压、神经衰弱、冠心病等患者。这里要提醒大家,适当增加进餐次数,应注意每餐不宜多吃,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上述疾病恢复。

另附:

现在对动物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动物进食的时间是早上日出和晚上日落的这段时间,我想人类在初期也是如此,早上因为体内的食物消化殆尽,晚上时因为要休息,不能象白天一样随意觅食,所以肯定这是早晚2餐进食的生理和环境因素。
按时进餐首先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没有稳定的来源是不可能按时进餐的。这样看3餐的形成最早应该形成在有原始的农业以后,它保证了食物来源的稳定性。甚至是有了原始的养殖业以后,使食物的供给更加充足。
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使人们摆脱了在野外觅食的情况,它保证了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同样因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手工业,对农业和畜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行业的分工,使人们的社会分工逐渐的发生了变化,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行业,随时进餐必然影响工作效率,而繁重的劳动又必须补充必要的能量来维持体力,逐渐的形成了3餐制,早上进食为了上午的工作做准备,中午是补充体力,可以继续下午的工作,晚上进食可以度过长长黑夜对体力的消耗。也就是说3餐制度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必然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至于习惯3餐与否,我觉得是次要的,我们在短时间内吃2餐和吃3餐是没有太大的不适应的。
至于生理适应方面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那也不是短时间事,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总之适应了环境自然就存在于这环境,不适应的自然就淘汰掉。
也就是说,充足的实物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多种职业的出现产生了3餐制。
至于吃零食!!从我的观点看,那是原始人留下的古老习惯了,没事就吃。呵呵,开个玩笑的,不允许吃零食是有道理的,
1 影响了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不停的蠕动。得不到必要的休息。
2 吃的零食一般都和主食不一样的,多数是高热量食品,容易引起发胖等社会问题,另外他的包装也是随手扔掉的,影响公共卫生。自然是引起反感和反对了
3 零食的消费可能大于你的主食消费,自然遭到父母的反对,增加了经济负担了。
4 不象吃完主食,吃完零食你很少刷牙,容易引起牙科疾病啊!

http://iask.sina.com.cn/b/2325911.html?from=related

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古人制食,早曰昕食,晏曰旰食,夕曰哺食,谓之三餐。人除了这三餐外,不再多食了。据孙思邈说:早晨一碗粥,饭莫教人足。恐其过饱,伤脾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