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怎么上youtube:古夜郎是那里的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9 07:06:37
古夜朗是什么呀?

说到中国的夜郎,不仅国人家喻户晓,国外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文化人,尤其是华人十有八九都知道。这是因为成语“夜郎自大”千百年来贻人口实。人们对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的人形容为“夜郎自大”。
  中国的历史书告诉我们,在我国遥远、悠久的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夜郎国,还有夜郎郡、夜郎县的沿革。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夜郎在贵州。殊不知在湖南的新晃侗族自治县竟有如此之多的关于古夜郎国、夜郎县的历史记载和文物古遗址。也许是因为“夜郎自大”的名声不好听,夜郎国的后人千百年来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因,致使这个史书上有名的夜郎古县到今天无意中才得以发现。
  发现新晃古夜郎
  新晃侗族自治县(下简称新晃)位于湖南西部的西陲,隶属湖南省怀化市。就新晃版图形状而言,如同湖南的一角衣襟伸于贵州。
  新晃除了东面与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接壤外,南、西、北三面与贵州铜仁地区的玉屏县、万山特区的高楼坪、黄道司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天柱县、镇远县、三穗县交界。新晃潕水上通贵州镇远、黄平,下会合沅水入洞庭湖达常德进长江到武汉。
  新晃县城坐落在潕水和龙溪汇合之处,湘黔铁路、上昆(瑞)公路(高速公路已快通车)从东至西贯穿境内,与已经开工的芷江飞机场距离60公里、铜仁机场距离不到80公里。龙溪古镇自古以来就是沅江有名的商埠之一,是“湘黔通衢”之地。全县26万人口,19个民族。其中侗族占了76.1%,苗族为7.34%,汉族占16.3%。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我母亲的故乡。早在前几年,县里想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苦于找不到品牌作新晃旅游经济的名片。新晃一大群文化人早有一个意识,就是想把老祖宗的名片打出来,但出于种种原因,一直在县里酝酿。今年新的县委书记王行水和县长黄雪鸿到位后,对新晃夜郎古县的历史非常重视。有道是子不嫌母丑,何况夜郎“自大”还是千年的“冤案”和“委屈”呢?借助“夜郎”的名声、效力打出新晃的旅游经济品牌是最好的切入点。所以,当我前个月陪我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林河和郭辉东研究员到新晃考察“人类文明发源地”时,当天下午,王书记和黄县长就召来县里四大家及各部委办的头头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请专家讲了新晃和古夜郎的历史与文化,提出了开发古夜郎的新思路。回家后我花了两天时间,把所有有关古夜郎与新晃有关的资料都找来了。不看不知道,看后真是吓一跳,没想到新晃古夜郎县的资料和文物还真不少。如文史资料载有:
  《辞海》第351页、《辞源》第656页都有解释“夜郎汉时是我国西南古国名。……古县名。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复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的记载。
  古夜郎从战国至汉代鼎盛时期到公元1120年的北宋时期,曲曲折折走过了一千多年时间,从鼎盛时期的贵州与四川、云南交界之地迁到西南与中南接壤的湘西新晃,也走过了千年的沧桑。古夜郎在新晃建县、废县又复置,前后又经历了500来年的风雨历程。
  清朝的《湖南通志》有“潭州:上古之苗国之地,春秋战国属楚”。“苗,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有之。”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建 置沿革》卷有“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门也,在汉属夜郎国”的记载;《晃州厅志·艺文卷》有“清王渔华题竹王庙和梅峄夜郎览古诗……”清代前,晃县为纪念夜郎王的竹王庙早已成为老县城的一大名胜风景地。唐代长孙无忌著《隋书·地理志》中也有记载:“唐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轩舞州。开元十三年,以舞武声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又名业州。大历五年,又更名奖州,或为龙溪郡,属江南道,领县二峨山、渭溪。”
  龙景和编注《晃州历代诗选注》摘录的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湖南省第十区专员来晃视察撰的一副对联上也写有:“黔头楚尾夜郎国;白芷丹砂酒店塘。”
  我只是摘录了部分有关新晃和古夜郎血缘关系的文史资料,但就以上这些文摘,就足以证明新晃确实是夜郎古国中后期的夜郎国(县),且在境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持续了500余年历史。不能说不是一大发现。
  揭开“牂牁江”神秘的面纱
  说“牂牁”,人们最快的反映是西汉打夜郎的那条河。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神奇和神秘。是什么?是怎么与夜郎连在一起的?江到底是哪条江河?江与连接沅江(湘西怀化境内主河流,湘江主支流)的潕水 (怀化境内主河流,在洪江与沅水会合) 到底是什么关系?与新晃侗族自治县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多多,猜想多多,让后人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猜测。想要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还真费了一番时间呢。
  南朝宋的范晔写的《后汉书》卷八十六有这么一段话:“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船处,乃改其名为。
  沅水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贵州黔东南,分南北两源,经湖南新晃入湖南境地,在洪江市托口与渠水会合后才正式称之为沅江流入洞庭。
  潕阳河古称潕水。源于贵州黔东南,从新晃侗族自治县入湖南境地。经洪江入沅水。为溯其源,我上贵州黄平不下十次。
  二千多年前汉朝攻打夜郎的路线就是从怀化境内的沅水转潕水再经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古夜郎地)灭夜郎的。潕水河就是江。所以新晃与古夜郎和古的历史渊源就有得故事了。我们在新晃沿河出土的许多文物和现存的许多庙宇遗址中都找到与竹王(夜郎王)有直接关系的诸多历史遗址。有着如此之多历史故事的新晃和江,哪能不神秘呢!
  夜郎“自大”的千年委屈
  夜郎国的后人因为一个成语“夜郎自大”抬不起头,夜郎真自大吗? “夜郎自大”的由头,是从西汉汉王派住探辟西南通住印度道路的使者与滇王的一次拜访交谈引起的。
  从《史记》、《后汉书》到《汉书》有关夜郎的最原始记载资料看,汉代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从西域归来,对汉王说,在印度和其他国家,他见到四川的丝绸以及邛竹杖等来自汉朝西南的物资,得知早在他探辟西域之道之前,西南的民间商贸流通就可以从西南到印度了,而且从西南到西域,“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今四川),身毒国(今印度),道便近,有利无害”。汉王想从西南打通通住西域的道路,于是派使者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去西南探辟通往印度的道路。在途经云南时,拜访了当时的滇王。并与滇王和西南几个小国的王侯们会晤。
  因当时道路不畅通,交通不便,各地诸侯分踞一地,不知汉朝有多大的面积,所以滇王问汉使者:“汉与我孰大?”意思是“汉朝与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些?”在坐的夜郎及诸者随之亦然。汉朝的使者回去后,告诉汉王,说“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请“天子注意焉”。
  夜郎“自大”,冤就冤在它是“替人受过”和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作者)的一个形容句,带来的数百年蒙羞。
  夜郎替滇王受过受得冤屈。当时与汉使者对话询问两国大小的是滇王而不是竹王(夜郎侯),在二千多年前的年代,既没有飞机,又没有火车、汽车,秦始皇当时兴建的五尺道(国道公路),也没有遍及今日中国大地,尤其在中原通往西南以及西南广大地区,水路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再就是马帮山路。所以不论是滇王还是夜郎,以为自己数千里的领域很大是很自然的。消息不通、视野不开阔而产生的孤陋寡闻应该可以理解。退一万步说,向客人问问两国的领域谁的大,以便知己知彼,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何况问话的是滇王而非夜郎侯。
  夜郎还冤在“名人”的“错误理解”而引来了成语“夜郎自大”传于后世。
  清代的大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绛妃》一文中有这么一段“驾炮车之狂云,逐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聊斋志异》数百年来都是老少皆娱、雅俗共赏的鬼怪小说,也是中国的精典名著。“夜郎自大”由此而来,也由此家喻户晓。“夜郎自大”虽然是一个非常形象、深刻、生动的成语,这是文学先祖留给后人的文化财富,但就当事人的夜郎来说,明摆着就显得太冤屈了。我自己也是一个作家,不敢批评文学先祖,但就先祖笔下“夜郎自大”造成的数百年“冤假错案”,我以为该是澄清的时候了。其实如果你亲自到夜郎之地来体验一下,很容易发现夜郎人虽然聪明,不但不骄傲自大,反而过分的谦让,让人觉得有些“憨态可掬”。
  夜郎古址觅古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诗友王昌龄贬为龙标县尉,所写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王昌龄大李白约3岁,生于公元698年(?),757年安史之乱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李白和王昌龄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两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同为朝廷作过官,先后被朝廷贬发过,又是同一朝代的诗人,与杜甫一道曾是学艺上的知交。李白听到王昌龄要贬到湘西龙标县去的消息之后,写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寄友情。李白知道湘西龙标(今洪江市黔城)是夜郎之地,是因为他一生中曾多次途经此地。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唐代以前就是夜郎区域,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划为夜郎县时,李白和王昌龄都还没出生。但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人通往中原和江南,水路、陆路都要经过此地。李白祖籍在陇西,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之后自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游踪所致,几近半个中国。来来往往自然要数过晃县之境了。所以李白听到王昌龄要贬到龙标,就知道他去的地方是夜郎之地。
  李白还有个灾难的经历,安史之乱两年后不仅使王昌龄无辜丢了性命,也使李白无辜受牵连。李白受李永王夺位牵连,出狱后被判处流放夜郎。李白也没想到当年王昌龄遭贬到夜郎,如今与王昌龄一样,也被贬成夜郎国的贬谪之人了。在清代以前的新晃县八景之一的镇江阁中,还有李白的画像,传说李白遭贬路过此地宿营时,常在镇江阁上望着潕水饮酒作诗泄愤哩。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这首《送崔参军往龙溪》的仄韵七绝诗,是唐代七绝诗人王昌龄贬为龙标县尉之后,在龙标(今晃县潕水河下游洪江市黔城)送别左迁龙溪(新晃)的崔参军所赠。崔参军何许人也?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参军,唐代府、州参佐之类的官员。而龙溪就是新晃县今县城重镇,与新晃城对河相望,据《新唐书·地理志》上的记载,唐代的龙溪为龙溪郡,隶属奖州(也在新晃),原本潕州。长安四年以沅水之夜郎、渭溪二县置。所以王昌龄在送崔参军时,用了“龙溪只在龙标上”,把龙溪和龙标的隶属关系与地理方位一语道清。也给后人提供了寻古的坐标。
  王昌龄在这沅水与潕水交汇的黔城(龙标)当了9年的县尉。留下许多诗篇,这首《送崔参军往龙溪》只是其中一首。但却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不失志、友情视生命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新晃古夜郎的历史沿革作了艺术的记载,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今洪江市所在地黔城,还有许多纪念王昌龄的名胜古迹呢。如芙蓉楼、送客亭、千年古柏、玉壶亭与玉壶碑、芙蓉池、碑廊、南正街等。
  “夜郎”因司马迁的《史记》名见经传,在司马迁、李白、王昌龄、范晔之后,还有多少文人墨客途经此地,或与友共吟,或遥寄友情,留下千古优美的诗篇和史记。
  清朝有位名叫王渔华的文人,游居龙溪,在游觅了老晃城的竹王庙后,对夜郎的身世和晃县的风土人情欣赏之余,情不自禁,豪放不羁,挥墨写下一首《题竹王庙》:
  竹林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
  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这首诗道出了龙溪与竹林交织相映,吊脚楼与龙溪倒影涟波的人间美景,也写了看到此地的山歌伴着古音古韵的铜鼓,热闹非凡,百姓安居乐业。诗人觉得(清代)夜郎古域上的人家,生活过得比夜郎王好。入乡随俗,既然当地百姓如此敬重夜郎王,他也进庙拜拜夜郎侯的三儿子夜郎王。
  同在清代,有位江南人名叫王协和,因为新晃的潕水上接贵州潕水(清水江),下到洪江通沅水进洞庭达长江,到汉阳(武汉),所以去贵州必须从新晃县过境。因此,在去贵州任主考路过晃州时,船到新晃便观民俗,游名胜,看到晃县古色古香古朴的民俗民风,禁不住题诗一首:
  《晃州道中》
  楚塞行将尽,江流去转长。
  万峰悬马首,一线入羊肠。
  土禁丹砂穴,风吹白芷香。
  犹数驿,此处竹郎王。
  这位王主考的船行到湖南的新晃,知道这是古楚的边陲之地,但那一江氵无水还将载着他继续行至贵州的目的地。因此他对晃县通贵州两岸山峰林立,潕水一线天的奇丽风景,赞不绝口。在晃县之时,对晃县的土特产丹砂和白芷大加颂扬,他知道在这条古称为河的潕水河上,有无数的驿站,但惟有晃州这个驿站特别,除了好山好水好景致外,这里还是夜郎王的宿地。所以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我们从能找到的清代诗中看晃州夜郎历史的名诗还有许多。如清代一位本地贡生叫李大的也写了一首《西溪杂诗》。诗曰:
  一水分流自九牙,竹王遗迹叹幽遐。
  不辨雨中公母子,乱山竟日叫钩车舟。
  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在晃州直隶厅任训导的澧州石门人士梅峄,在晃县任职期间,也作有多首诗篇。如当时晃州八景,他是每景必吟,每景有诗。其中观竹王庙景时有《夜郎览古》:
  ……
  何时夜郎起(遁)水,英声剖出大竹儿。
  自侯自王莫敢撄,跨有楚蜀兼罗施。
  ……
  早闻沅有夜郎县,再改峨山天宝时。
  今之晃州如内地,不比昔日徒羁縻。
  这位晃州训导在赴任之前就知道晃州古时是夜郎县,以为就如书中说的那样,这里是野蛮苗风的羁縻之地,没想到到了晃州后,看到这里跟内地一样,有埠有街有文化,才知道晃州之地并不野蛮。
  清代文人墨客对新晃古县城的诗情画意尚且如此,当代的文豪沈从文对新晃也有评说。他在《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一文中如是说:“……一条河水弯弯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读过历史的人必以为是古夜郎国……湖南境内的沅水到此为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
  读着历代文人墨客渗着墨香的古诗,那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夜郎,早已云过天边,只有涛声依旧的晃县,让游子的故土情感俱增,我在参加新晃县委县政府为这部书稿召开的审稿座谈会上得知,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4个国家28个省区的文化人为新晃古夜郎吟诗颂词,撰写文章,抒发对古夜郎的情怀。新晃县也许是受到历代诗人影响,这个县的文化人特别爱写诗,且多是古体诗。还有一个诗词协会呢。据说有数百人。近些年他们共出版印刷了10部诗集,不简单。神秘的夜郎,神奇的逸事

当然是湖南新晃咯 去小满土特产店看看 淘宝搜索夜郎小满土特产店 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