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人事考试:幼儿的腿为什么是弯曲的!什么时间可以伸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7 13:55:48

以上的答复都很详细了,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准妈妈一句,千万不要用绳子或布条把孩子的腿绑起来,以后孩子大了会变成V型腿的,顺其自然的好。

胎儿在子宫内缩成一团,每一个胎儿的身体、四肢位置都不完全一样。
一旦出生之后,胎内的姿势总会持续一阵子,所以诸如小腿弯曲,足部内翻或外翻,头颈部稍微倾斜,脊椎前屈等现象,绝大部分都是正常的。
医学上把这种器官本身并无畸形发育,只不过在胎内受到压迫而表现出的“不正常”称为“姿势性变形”。
随着时间推移,“姿势性变形”大都会慢慢改善并恢复正常。

上面的老兄说的太全面了,不要担心小宝宝了,三个月以后他的腿就会自然变直了

新生儿的蛙形腿。

新生儿仰躺着时,二腿的膝关节常呈屈曲状,和青蛙腿的姿势一样。手也常因肘关节屈曲,放在胸前,手常常是握拳状。这是新生儿的正常姿势。如新生儿的四肢是伸直的,或四肢肌力偏低,反而是不正常,是有病的表现。

新生儿外观

足月新生儿,头发分条清楚,全身覆盖胎脂,基本上已无胎毛,耳壳软骨发育良好、轮廓明显,乳腺可摸到结节,指甲长到或长过指端,整个足底有足纹交错分成,男婴阴囊有较多皱褶、睾丸已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早产儿头发稀少而短,皮肤仍可见长的胎毛,耳壳平软与颅骨相贴,乳腺摸不到结节,指甲尚未到指端,男婴睾丸尚未降至阴囊,女婴小阴唇突出,手掌足底皱褶少。

新生儿皮肤。

新生儿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白色油腻样的东西叫胎脂。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娇嫩,皮肤很薄,皮下血管丰富,所以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但出生后由于光、空气中的理化因子及温度的刺激,使新生儿的皮肤变为斑状鲜红色,以颜面暴露部位最明显,称为新生儿红斑。红斑与红斑之间有正常的皮肤,3~4日红斑逐渐消退。

刚出生的婴儿皮肤呈现紫色。从出生第一声啼哭起,便开始呼吸。通过呼吸给血液输送了大量的氧气,由此皮肤便渐渐转向红色。如果紫色长时间不退,是血液供氧不足出现的紫绀,这多数是新生儿心脏或呼吸系统有病,应到医院小儿科去看病。

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黄疸必须在阳光充足情况下才看得清楚,巩膜(白眼珠)更为清楚。黄疸在第4~6天最重,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黄疸可持续3~4周。新生儿虽出现黄疸,但一般状态好,吃奶好,没有什么不适表现,也没有贫血,大便不发白,可能是生理性黄疸。如果足月新生儿在生后2周,早产儿在生后4周,黄疸仍未消失,则应到医院请儿科医生看病。

新生儿的呼吸。

新生儿的呼吸有两种类型,即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呼吸时表现为胸廓起伏的称胸式呼吸,呼吸时表现为腹部起伏的称腹式呼吸。成人以胸式呼吸为主,新生儿呈现腹式呼吸。当新生儿呼吸急促时,常表现为小肚子起伏加快。足月新生儿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可达每分钟40~45次。睡眠中呼吸快慢、深浅不均。正常未成熟儿呼吸频率可达60次/分,呼吸快慢、深浅不均更为明显。新生儿呼吸过快或过慢都是不正常现象,应找儿科医生诊治。

新生儿的心跳。

人每分钟心跳次数叫心率。心率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年龄越小则心率越快。新生儿心跳波动较大,出生时心率较慢,每分钟100~120次,以后逐渐加快,到7天时心率最快可达每分钟140~180次。以后逐渐减慢,到满月时达120~160次/分。未成熟儿心率比足月新生儿快。

新生儿的大小便次数。

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排第一次小便。如出生24小时尚未排尿的,应找儿科医生看病。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0~12小时内排第一次大便,称为“胎便”,呈黑紫色。若生后24小时尚未排出大便,尤其是有肚子胀和呕吐的,应到医院请医生诊治。

新生儿胃容量。

了解新生儿的胃容量,可以掌握每次喂奶量,也可间接了解是否吃饱。足月产儿的胃容量约为20~45亳升,平均为30亳升。出生后第二周后明显增加。各婴儿钦入量的差异也愈来愈大。早产儿的胃容量较足月儿要小,体重越低,胃容量愈小。如出生体重为2000克(4斤)者,胃容量为10~25亳升,平均15亳升;体重为1500克者,胃容量仅6~14亳升,平均9亳升。

新生女婴阴道流血。

女婴在生后5~7天时,阴道可见少量血液流出,一般1~2天不经处理而自行消失。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孕妇体内的雌性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当婴儿出生后,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因而出现阴道出血。如阴道出血时间提早或延晚,出血的量较多,出血的时间延长,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出血,则应到医院诊治。

新生男、女婴乳房增大。

新生儿不论是男婴或女婴在出生后3~5天时,乳房内可发现黄豆至鸽蛋大小的肿块,乳房表面皮肤不发红,也没有发热感,触之婴儿无反应,说明不痛,有时可挤出些乳汁。肿块会在2-3周内自然消失。这不是乳房内长东西,而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要用手去挤,防止细菌进入,引起局部感染。

新生儿的“马牙”。

在新生儿的上腭中线上可见到灰白色小点叫上皮珠。在齿龈边缘也可见到灰白色隆起,俗称“板牙”或“马牙”。这些灰白点都是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滞留而引起的肿胀,一般经九周或数月自然消失,对婴儿无任何不良影响,也不影响婴儿的吸吮,所以不必作任何处理。有些地方,特别是老人,认为必须把马牙用针挑破。这种做法不仅不必要,而且有危险。口腔粘膜挑破后,口腔内的病菌可由伤口进入血液而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马牙”千万不要挑破。

新生儿的“螳螂嘴”。

在新生儿二侧颊部可见到隆起的“疙瘩肉”,医学上叫“吸奶垫”,有些地区俗称为“螳螂嘴”。此系发达的咀嚼肌,是适应婴儿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是有用的东西。但在有些农村,有一种传说和习惯,认为这块肉是肿物,不割破会长大,故用小刀将其割破,经常因此而发炎,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这样做。

新生儿一过性斜视和眼球颤动。

人的眼球运动受肌肉和神经支配。新生儿的眼球运动还不能很好协调,可以看到两个黑眼珠不向同一方向移动,这种情况叫斜视,俗称“斗鸡眼”。有的新生儿的黑眼珠上下或左右颤动,医学上叫眼球震颤。这二种情况如发生在大孩子或成人身上是一种病态,而在机关报生儿时期是正常现象,经2~4周会自行消失。

新生儿的蛙形腿。

新生儿仰躺着时,二腿的膝关节常呈屈曲状,和青蛙腿的姿势一样。手也常因肘关节屈曲,放在胸前,手常常是握拳状。这是新生儿的正常姿势。如新生儿的四肢是伸直的,或四肢肌力偏低,反而是不正常,是有病的表现。

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所谓免疫功能,就是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的免疫力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来自母体。总的来讲,新生儿时期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成熟,但免疫的水平较低。非特异免疫力包括多方面,如皮肤、粘膜、毛发、淋巴组织等。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新生儿的皮肤妖嫩,防线不够坚固,易被病菌突破而入。口腔粘膜是防止病菌侵入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防线,新生儿分泌唾液少,口腔粘膜易干燥,病菌常有机会可乘。这些都是造成新生儿疾病的原因。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

胎儿在母体内的体温比妈妈高0.5℃,出生后进入外界环境,即使分娩室温度高达24℃,比新生儿体温还低13℃。这么大的温度差,加上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使其散热更快,出生后1小时体温可降至35℃;如当时室温在30~32℃,那末体温在生后6~8小时可恢复至36℃~37℃。室温第二天须降至22~26℃,这样体温才能保持正常水平。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室温过高,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若同进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新生儿就会发生“脱水热”。所以炎热的夏天要注意通风,供给足够的水分。冬天天气寒冷,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散热快,能量贮备不足,容易发生硬肿症状及肺炎,所以冬天要保暖。

新生儿的特殊反射。

在新生儿时期有许多特殊反射,它是大脑皮层未发育成熟的暂时表现,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新生儿时期没有这些反射或这种反射长期不消失,都是不正常的表现,是脑部有病的表现。以下是新生儿时期的特殊反射:

吸吮反射 当新生儿口唇触及乳头时,便张口且出现口唇、舌的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该反射1岁后消失。若新生儿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显减弱,提示脑内病变;若亢进则为饥饿表现。1岁后仍存在,提示大脑层功能障碍。

觅食反射。新生儿面颊部触及母亲乳房时,头即转向乳房,找乳头;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之,亦有类似反射,其意义同吮吸反射。

握持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用手指或木棍触新生儿手掌,引起指节屈曲活动,手抓紧手指或木棍。手的握持反射生后4~6个月逐渐消失,为随意动作取代。新生儿期该反射缺失或二侧不对称均为病态;6个月后仍存在,也提示大脑病症。

拥抱反射。新生儿仰卧,操作者一手托其肩,一手将其头抬高15,然后迅速将手从头下撤出,其头即迭落。这时其四肢外展伸直,除拇指末节屈曲外,其余各指伸直且呈扇形张开。脊柱与躯干亦伸直,数秒钟后四肢又内收屈曲,犹如拥抱动作。随后新生儿面部紧张,在双臂放松时发出哭声。拥抱反射3~4个月消失。出生后暂时消失,提示大脑损伤;若一侧消失,考虑为臂丛神经损伤或锁骨、肱骨骨折;若长期存在消失现象则为大脑疾患。

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

新生儿不是只能吃,只能睡,而是已有丰富的感觉能力:

视觉。新生儿在出生后10~24小时,就可以将眼睛转向光源。但由于小儿出生2~3周内,两眼的活动常常是不协调的;同时,一遇到光线,眼睛就眯缝成线或闭合起来。因此,一般认为,此时新生儿还没有视觉集中(注视)现象。出生后第3周时,才开始出现视觉集中现象。

听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新生儿的听觉是不灵敏的。原因是新生儿外耳道粘膜肿胀和羊水堵塞,并不能听到普通的声音。但心理学家魏兹曼的研究发现,出生后几秒钟的新生儿就能正确地把头转向声音出现的方向。

味觉。新生儿喜甜味,对酸、辣、苦味表示拒绝并呈痛苦表情,但不如年长儿那么敏锐。

嗅觉。生后闻到母亲的气味,会感到欢愉,并且喜欢乳汁特殊的香味;对刺激性强的气味表示痛苦。

全面了解衡量,看您的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生长是量的增加,发育是质的提高。一个3公斤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60~70公斤的成人,同时运动能力和智力不断增长,是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对了解小儿健康情况极为重要。因此父母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生长发育既是一个连续过程又有阶段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就是说生长发育是连续进行的,但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这个系统发育快,有时那个系统发育慢。因此,一定要全面衡量生长发育情况,才能做出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结论。

体重。

体重是反映儿童健康的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最简便和敏感的指标,因而也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定期测量体重是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情况的最重要工作,称为生长发育监测。健康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4公斤(5~8斤),在此范围内都是正常的。出生后一周之内,体重可下降6~9%,称之为生理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近年来由于提前开奶,重量体重下降时间已缩短,体重下降程度已减少。一周以后体重迅速增加,每天约增加25~30克。

身长。

身长是仅次于体重的、反映婴儿健康状况的指标,必须定期测量婴儿身长,以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情况。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身长47~53厘米。新生儿时期身长增加3~3.5厘米。

头围和囟门。

头围和囟门是反映婴儿是否有脑部和全身疾病的重要指标。

头围就是用塑料软尺从后脑勺突出的部位量到前额眼眉上边的周长。新生儿头围男孩平均34.8厘米,女孩33.7厘米。新生儿时期一个月头围增加1~2厘米。头围过大或过小,长得过慢或过快,都是不正常的,应到医院去检查。

婴儿头的前额上部有一菱形发软的无颅骨区叫做前囟(俗称囟门),前囟隆起或凹陷都是不正常的,应到医院检查。

新生儿动作发育和智力发育。

快满月的新生儿俯卧时,有时稍能抬头。由于脑的发育还未成熟,因此动作不协调,二手握拳,手舞足蹈。遇到刺激的声音,容易受惊和啼哭。新生儿对任何不愉快事情的反应都是啼哭,如饥饿、寒冷、过热、疼痛、尿布湿了等。

优育须知

新生儿初来人世,对环境适应能力很低,对疾病抵抗力也低,又不能正确表示自己舒服与否,因而新生儿护理十分重要。父母、老人必须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并且细心耐心地护理好新生儿。

房间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室温对保持新生儿健康很重要,尤其在寒冷的冬天,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室温要保持30~32℃,第二天后逐渐降至22℃~26℃;对早产儿还要高一些,可保持在24℃~28℃。湿度也很重要,湿度就是指房间内潮湿的程序,一般湿度都用相对湿度。一般家长对湿度不太重视。温度与湿度有密切关系,如室温高、湿度低,会使温度增高,造成“干热”;如室温低,湿度高,则温度更低而感寒冷。湿度高有利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减少呼吸感染的机会,但也不能太高,太高则影响散热。新生儿的所需要的相对湿度以35~65%为宜。在家里,为保证湿度,可以在暖气上放湿毛巾。如烧煤炉取暖,则可在炉上放盆开水,通过水蒸气,提高湿度。在炎热的夏天可用湿拖把,多拖几次地,以保持需要的湿度。

洗澡有利于新生儿健康,关键是要掌握室温、水温和方法。

年轻的妈妈不知怎样给新生儿洗澡,因小宝宝太小,手重了怕把骨骼折断,手轻了怕抱不住摔了。年轻的妈妈可让小宝宝仰卧在左臂上,头放在手掌内,先洗头部和上身,后洗下半身。用拇指和中指或无名指压住耳壳,堵外外耳道口,以防水进入外耳道。头稍下垂,先洗头,后洗脸。洗完头颈部后,让宝宝坐在盆内,头放在肘部,手托住臀部,洗胸产、腹部及下半身,最后轻轻翻过身,洗背部。在洗澡前,应先准备好大毛巾和需换的内衣裤。如在寒冷季节,毛巾及内衣要适当加温,水温应适中,用手浸水时不感到烫即可。在洗澡过程中,如宝宝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时,应立即停止。洗澡应在喂奶后2小时进行,以免洗澡时翻动过多,引起吐奶。洗完澡后不要立即畏奶,因宝宝疲乏,需适当休息。

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由于采用结扎脐带的方法不同,因而脐带脱落的时间不同。脐带未脱落前,注意不要让湿尿布浸泡脐部,如局部有点液体,可用消毒的棉棒擦去,涂以紫药水。如有红肿,先用棉棒沾酒精擦洗,再涂以抗生素软膏;如同时有发热、精神不好,吃奶不好,应到医院去检查。脐带脱落后,要注意局部有无分泌物,有无红肿,分泌物是一般液体还是脓性液体。如局部是脓性分泌物,尤其新生儿有发热、吃奶不好,精神不好,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新生儿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妖嫩,易被擦伤和引起感染。因此特别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和防止损伤。在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采用干洗,即在换尿布后于皮肤的皱折处涂以少许植物油。除会阴部及臀部外,不用水洗。脐带脱落后可用盆浴,用无刺激性的肥皂,浴后用柔软的干毛巾吸干,不要用力擦。浴后,在皮肤褶处及臀部撒少许滑石粉,不要撒得过多,过多会因受潮而结成硬块,颈部不宜直接用容器撒粉,应撒在手上再涂抹,以防新生儿吸入。每次大小便后均用温水洗,以防发生尿布疹皮炎。尿布洗后必须多用几次清水洗净,以防肥皂的碱性未去干净而刺激皮肤。要经常注意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脓疱疹;如有,即使很小,也要重视。有的新生儿头上有针尖大的不透明小疱,这是皮肤感染,可用50%酒精局部涂抹,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