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唱粤语歌的软件叫啥:你们帮我查查吧!也许你们都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28 08:16:56
我要人物资料
(唐)·怀素:
(唐)·张旭:
(唐)·颜真卿:
(东晋)·王羲之:
(宋)·米芾(fu):
(宋)·赵佶(ji):
(明)·王铎(duo):
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释怀素,俗姓范,先祖为南阳人。曾祖高宗朝时选调为绛州曲沃县丞,祖父延州广武县令,父亲职任左武卫长史,即成京兆人。母李氏时梦雷震而受孕,素出生时,神光满室,命相称“贵极”,可为王者师傅。幼聪慧,十岁时决意出家,双亲难阻。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自西域返回,即求三藏法师为师。初寻经论,不费光阴,受具足戒后,专攻律部。咸享元年,发起勇心,别述《开四分律记》。至上元三年丙子归京,住西太原寺。后又著有《俱舍论疏》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戒本》各一卷。日诵金刚经三十卷,讲《大律》已疏计五十余遍,其余书、经、画像不可胜数。于本寺别院忽然示疾,曰:“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时空中有天乐嘹亮,安然而逝,年74岁,法腊53。葬时有鸿鹤绕塔悲鸣,至暮方散。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一(宋)赞宁撰大宋高僧传卷第十四,P1294]

怀素(624——697),俗姓范,南阳人。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长安,怀素遂拜玄奘为师,为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不满,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怀素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律宗三派之 一。(载自南阳地区志第四十六卷562页)

释昙戒,又名精慧,俗姓卓,南阳人。因听法道讲《放光经》,遂深悟佛理,舍俗出家。事安公为师,精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佛五百拜。病重时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弟子智生侍候,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安然迁化。年70岁,葬安公墓右。

[大藏经(精选标点)卷十(梁)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五,P941]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这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赵佶是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终日潜心迷恋于书法和绘画,无心坐在龙椅上处理庞大的大宋政事,他先是启用当时的足球明星高俅,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接着又重用蔡京、童贯之类,把一切朝政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而他则狠抓文化艺术事业,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像米芾、张择端等一代大师遂应运而生。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辑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 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这位亡国皇帝政治无能,生活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其特点是瘦直挺拔,侧锋如兰竹,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传世书帖有《草书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等。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 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8年的官,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王铎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怀素(737-799)

湖南零陵人,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

怀素(624——697),俗姓范,南阳人。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回长安,怀素遂拜玄奘为师,为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不满,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怀素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律宗三派之 一。(载自南阳地区志第四十六卷562页)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颜真卿,709年生,785年逝世,京兆万年(今陕西)人。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祭侄季明文稿》,行草墨迹,纵 28.2厘米,横72.3厘米, 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
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一号嵩樵、痴 ,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累擢部尚书。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