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铁一号全程时间:宁古塔的来源和用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2 06:20:05

宁古塔

  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 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黑龙江宁安,清时称宁古塔,满语“六个”音译。传说初时有兄弟六人在那里居住,与清室攀得上远亲。宁古塔无塔,吴江学子吴兆骞(字汉槎)曾因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顾贞观以《金缕曲》二首言于纳兰性德,通过大学士明珠(纳兰之父),吴才得回故园,三年后病逝,有《秋笳集》传世。

  宁古塔
  是一首流人诗

  宁古塔曾是
  最不吉利的符咒
  瞬间会化作
  高枕锦衾中的恶梦
  和江南士子的眼泪

  科场中举
  仍需复试
  无辜有幸
  迷案哪说得清
  兵卫旁逻
  诗心难免战栗
  恼怒圣上抑或
  输他覆雨翻云
  都将成为文字狱里的故事

  须知逃过打杀
  流放是极为仁厚的刑罚
  纵是江左凤凰贾生再世
  今后种种不幸
  亦该由心灵慢慢消受
  便让灾难淘尽虚浮
  去寻求生命之底蕴

  行路悠悠
  萧萧古寺空渺
  辽金宫阙寒芜
  山非山
  水非水
  生死从此两样

  吟诗
  吟一路才情
  以无心有思
  点缀白山黑水

  日落官庄
  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授徒谋生吧
  间或七子之会
  诗酒唱和
  莫道母老家贫子幼
  冰与雪
  周旋久
  凄苦改变不了诗人本性

  茫茫塞外不能否定
  浩浩寒风不能嘲笑

  岁月年轮剪辑往事
  黑松黄土搅动乡心
  一首晚眺又一首晚眺
  眺满眼大漠疮痍
  眺满心相思相累
  晚眺莫登台
  晚眺莫凭栏
  却怎奈得缠绵秋夜,梦里
  叶落吴江
  吴江水流不尽浓愁
  更何况巴将军家塾
  觉听松花江那般
  俄清战事正忙

  然而天地荡荡
  冥默于秋笳半卷
  填不满采花老妇粗米一碗
  遥想负役经年的朋友
  仿佛从冰天雪地里走来

  当年森罗闭垒间
  握不住笔的手
  却如今小拭龙泉
  血浸书囊
  诗人豪气
  写意了古法坛的黄昏

  胆赋惊叹的
  岂止是塾师

  阅遍沧桑
  阅遍流放的离骚和入狱的史记
  词赋穷边匹马不还
  作诗也做个边人

  河梁告别之诗
  山阳死友之传
  人间古道
  冰雪中写就的金缕曲
  又寄与冰雪
  正好让汉槎暖手哇
  容若的泪浸湿了纳兰词

  要不怕辜负了真情
  该从文化的路途回家呵

  征马寒旌
  金柝声声
  送人从军
  白发关夫犹在
  霍去病马援的故事都入汉墓
  萨布素死国有怀

  文士的惦念
  切莫太多

  告别关东
  告别宁古塔
  吴兆骞
  归期载不动行箧里的诗

  黄河水千年一清
  流人诗却能使
  河清人寿

  云也依旧
  天也依旧
  数百年忧患都随金銮殿去了

  站在关东
  历史的风景线
  遥看宁古塔
  只看到一首流人诗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九年(1883)另设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其中 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古坟多处,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e.net/Art/Article_226.htm

纵观历史,话远古缺不了山顶洞,论金清离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有许许多多的流人来到荒凉凄苦的北大荒,有的是官吏、文人雅士,有的是艺匠、官人,有的是战俘,也有平民百姓千里赴北疆。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罪名,走上同一块土地。他们在这塞北寒山饮凄风苦雨、茹荒野寂寥,可谓"古戍黄沙迷断砖,羊裘坐冷千山雪"。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在悲惨的境遇中勉强生存的同时,他们也为边疆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