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花园东路:古代没标点怎么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3 10:14:27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至宋代少数木刻本才有句读),读书的人往往边读边断,直到对文章能完全理解,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古人断句采取句读(d6u)的方法。句读是指阅读文章时音节停顿的所在。最初,凡文章的音节停顿处,既可称为句,也可叫做读,合称句读。句读又称为句投、句断、句度、句逗等。后来句与读产生区别。 “语绝”,即语意已完处叫做句,;也称句绝,相当于现在使用的句号;“语未绝”或“半绝”,即语意虽未完但须停顿处叫做读,也称逗分,相当于如今使用的逗号。古代主要用、作为句读的符号。《说文》:“、,有所绝止, 、而识之也。”、的读音,古音读如“豆”,今音读如“主”。在文句语意已完的地方,将、.标在该字的旁边,称为句;在文句语意未完而应当停顿处,把、标在该宇与下一字之间,叫做读。标示的位置虽然有所区别,但由于使用同样的符号,便容易造成混淆。后来为了明示句和读的区别,就用圈(O)
作为句的标志,用点(、或·)充当读的记号,而位置一般都放在应当句绝或读分的末字的右下方。现在我们要求的断句,都是用圈(O)标示在当断之宇的右下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有些学者提倡新式标点,并用以标点古书。今人句读使用标点符号。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十四种,即句号(。)、分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 )、省略号(……)、破折号(——)、着重号(·加在字下)、书名号(《·》)、专名号(——加在字下),另有间隔号(.)b口在字间)。前八种统称点号,后六种加上间隔号统称标号。

只能靠老师教和自己来判断,叫句读。所以同是一句话读时停顿地方不同则常有不同解释。在今人翻译古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古人在这方面真的是白花了很多无谓的工夫。《师说》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还有就是一些古人为求方便,用红笔在句与句之间用红点隔开。

有的 就是句读啊

只能根据读者的判断来断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是不科学的。
就像是没说,但就是这样。

他们都是强人!

靠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