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比较大的信贷公司:为什么农历会出现像今年俩个七月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5/04 07:30:04
今年的农历,也就是通常说的阴历有俩个七月,有的人会过三个生日,为什么啊,拜托了

http://www.aqkp.org/asp/news/detail.asp?n_id=1071

  2006“狗年”为何特别长全年13个月385天

  日期:2006-02-16 作者:大众科技报 阅读:63
  标题 作者 内容

  2006年是农历丙戌年(俗称狗年),在这一年里将有两个“七月”,在正常的农历七月之外增加了一个“闰七月”,全年将有13个月385天。
  江苏省天文学会专家表示,闰月的出现是我国农历为顺应季节变化巧妙安排的结果。在农历中,历月以朔望月的变化周期为依,据平均长度是29.5306天,因此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12个月,一年仅有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年相差11天左右。
  农历为了保持与回归年同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矛盾。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每隔2-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便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就有了13个月。
  --------------------------------------------------------------------------------------------------
  http://newblog.sohu.com/members/xych/811273.html

  2006-01-31 | 为什么狗年两个立春日两个七月?

  作者: 王奉安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即将结束的鸡年2005年的年尾与正常年不同,大年三十不见了,所以说鸡年“秃尾巴”,而就要到来的狗年2006年长达385天,是创历史最高记录之一的一个农历年,所以说狗年“长尾巴”。

  鸡年为啥没有年三十?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是从阴历演变来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而创造出来的历法,全年12个月的总天数是354.3672天,它同季节变化的周期(回归年,365.2422天)相差约11天。年复一年下去就会使阴历不能正确反映季节的变化,夏至日和冬至日在18年里会颠三倒四地出现在各个月份里,有可能三伏天过春节,使农事季节难于安排。为了使这种历法能适应季节变化的周期,我国就创造了一种带有一定阳历成分的阴历———阴阳合历,也就是农历,又叫夏历。农历一个月就是一个“朔望”,为了使时间完整,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合计354天,同公历一年相差11天。因此,农历每3年闰一个月,5年闰两
  个月,7年闰3个月,19年闰7个月。这种设置闰月的方法叫“19年7闰法”。有闰月的那一年就被称为闰年。与阳历不同的是,农历大小月在不同的农历年份中是不固定的。腊月有时30天,有时29天。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的农历年腊月只有29天,就没有年三十了,2005年(鸡年)就是如此,变成“秃尾巴”了。其实,这种缺少年三十的情况并非罕见,在近20年里,出现了9次之多。

  狗年为啥长达385天?狗年长达385天,这与狗年闰七月有关。闰年中具体闰几月则是由24节气决定的。24节气在阳历中比较固定,在农历中却没有固定的日期。24节气是个统称,其实24节气中的双数节气,也就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又被称为“中气”。闰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这一年的闰月。按照这个规定,狗年恰好闰七月。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闰七月的狗年正好是385天,是闰年中最长的一年,是“长
  尾巴”狗年。根据统计,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100年的2321年里,一共只有12个“长尾巴”农历年。太长的狗年使得2007年的猪年春节不得不推到阳历2月18日才来临,这样,2007年的寒假很可能在正月十五之前就结束。

  狗年为啥“一年两头春”?由于狗年春节相对较“早”,而猪年春节又相对较“晚”,所以即将到来的狗年将会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两头春”现象。所谓“一年两头春”就是指农历一年中会出现两次“立春”。比如今年1月29日就进入狗年,而直到2007年的2月18日才会迎来下一个农历新年,所以农历丙戌年即狗年就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正月初七立春(2006年2月4日)和同年腊月十七再次立春(2007年2月4日)。

  有了“一年两头春”的现象,就会出现“无春年”,即在农历一年中没有立春日。“一年两头春”现象每隔几年便会出现一次。每逢“一年两头春”或“无春”时候,有人便会将此与旦夕祸福联系起来。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历法演变,与吉凶无关。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