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黄河的发源地在那,流到哪?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杭州交通信息网 时间:2024/04/30 13:02:50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9个省和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主要支流有40多条,其中汾河、渭河是两大重要支流。由于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床不断淤高,下游许多地段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一样,黄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你知道我们母亲河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吗?
如果你向一群小学生提问,黄河发源于哪儿?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黄河发源于青海。答得详细一点,他们会告诉你: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旧说是约古宗列渠),向东流经川、甘、宁、内蒙、陕、晋、豫等省区,在山东流人渤海。诚然,对于中国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地理常识问题。然而,关于黄河的源头问题,却从古至今,争论了有2000多年……

2000多年地理公案

风风雨雨两干多年。黄河重源问题,一直为不少统治者所关注,一些鸿儒和墨客希冀探求它的真谛。从现在看来,它至多是一个纯地理的学术问题,它能争论2000多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如果有人说:黄河发源于罗布泊,你一定会嗤之以鼻。正是因为黄河重要,对河源问题,古人也多有探察,但这一问题结结实实争论了2000多年,可说是中国古代地理上著名的公案。一批历史名人都发表了意见,如张骞、司马迁、班固、郦道元等。
反方代表人物:张骞、郦道元反方代表思想:张骞一行溯塔里木河——罗布泊即是其终点湖泊——而上,经龟兹(库车),温宿(阿克苏),疏勒(喀什噶尔)翻越葱岭而至中亚。返回时经昆仑山考察了塔里木河上游河流,再见到罗布泊时,发现塔里木河等河流无论怎样源源不断地将水注入湖中,而湖水则既不显增加也不显减少,于是认为湖水潜流地下,进入青海积存,而成为黄河的源流。反方代表著作:
1、《史记·大宛列传》
“黄河重源说”发轫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是张骞凿空西域从那儿带回来的看法,它记载在以张骞第一个探险报告为依据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史记·大宛列传》这样记载: “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这里所说盐泽即古代罗布泊,“河”是古代黄河特指的“专称”。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古代塔里木河入注古代罗布泊后伏流地下,到青海后重源复出。张骞把今塔里木河的源流和田河的上源,作为黄河的上源,而这条“黄河”在注入盐泽后又潜行地下,再度冒出成为黄河源头。
2、《汉书 西域传》
无独有偶,《汉书 西域传》也说:“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这是黄河重源说的两条经典依据之一,也是最早的记载。此“中国河”即指黄河。从此,张骞的这个黄河伏流重源说就风行一时。
3、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
到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也沿袭《史记》、《汉书》的说法。
4、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记》
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记》中,仍取《史记》、《汉书》的说法。
5、清代康熙和乾隆时已经探清了真正的河源,可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纪昀、王念孙等参加编写的《河潭纪略》把罗布泊“即黄河上源也”,“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写入书中。
6、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的《嘉庆重修一统志》,仍把罗布泊“即黄河上源也”,“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写入书中。
7、到了1948年还有现代学者认为, “创潜流之说,虽非事实”,但他更创造了—条新的流路,黄河上游一庄浪河一溺水一疏勒河,与罗布泊连通。这些都会给乏味单调的黄河源的探察增加不少调味剂。

正方代表人物:司马迁、班固、

正方代表思想:
但坚持科学真理的人就不一定相信其观点,伟大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就不尽相信这个看法,他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今张骞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
正方代表著作:
1、唐人杜佑著《通典》
尽管后来唐人杜佑著《通典》对此以为谬误,指出“班固所载张骞穷河源事亦为臆说,而非实见蒲菖海与积石河通流也”,但人们却一直认同张骞的看法。
2、清代《水道提纲》
清代齐召南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水道提纲》,明确提出黄河上游有三源:北源扎曲、中源玛曲、南源卡日曲。中游玛曲即约古宗列渠,齐召南把它定为正源,因此近几十年教科书中都这样写的。直到1978年,河源考察队探明南源卡日曲更长,定为黄河源,才把黄河正源纠正过来。但齐召南的约古宗列渠正源说,在学术界至今仍是一家之言。

中立代表人物:唐代的刘元鼎、元代的都实、清代的拉锡和阿弥达等。
中立代表思想:唐代的刘元鼎、元代的都实、清代的拉锡和阿弥达等都曾实地考察,到达河源地区,探索黄河河源地。他们虽没有明确否定重源说,但不再提黄河重出积石了。

“黄河重源说”—— 2000多年地理公案之释谜篇
所谓“黄河重源说”
“黄河重源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所谓“重源”,就是说黄河上源出自远方的西域,古代罗布泊是初源,然后伏流地下到青海积石山再冒出地面,青海是重源,再东流人海。
探询盛行2000多年之谜
谜底一、东来佛教徒的传说。
按照古印度的吠陀文明的理解,雪山四周有河流四向分流,河流之源同出一处。佛教最早传人中国,一般认为是西汉末年哀帝元寿元年。随着张骞西行,西域之门户大开,西方佛教徒关于河水发源于阿耨达山的说法可能因此产生。因此郦道元注释阿耨达大水为古代塔里木河南面的一条支流,向下汇流于阗河、葱岭河同人蒲昌海(古代罗布泊)潜行地下为河源。
谜底二、特殊的政治需要。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联结西域诸国,以断匈奴的右臂,联合起来,抗击匈奴。如果像《史记·大宛列传》所说:“汉使穷河源,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仑”,那么黄河的上源在昆仑山,中国、西域同饮黄河水,就是一家人了。政治上的需要和地理上的真实发生了碰撞,那还应该服务于政治,这样黄河重源说的流行有它的时代必然性。但坚持科学真理的人就不一定相信其观点,伟大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就不尽相信这个看法,他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今张骞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
谜底三、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缺乏认识。
具体地说,古人不能确切地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转化。对于古代罗布泊来说,上源的水汹涌湍急,汇流下注流入罗布洼地,古人的观察是“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这湖是内陆湖,四周又没有任何河流流出,水面又没有什么升降,在还不懂蒸发原理的时代,最简单的最直觉的解释是迳流水量伏流潜行地下流走了,黄河源头又不远,“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因此产生“黄河重源说”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黄河长度为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 “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发源与巴颜喀拉山